如何看待佛教吃素是梁武帝提出一說?
對於現今很多人認為佛教吃素的傳統是梁武帝提倡形成的。其實這種看法是有偏僻的,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梁武帝提出吃素斷肉並不是其心血來潮,武斷決定。當年是幾次召集僧人舉行法會辯論。梁武帝引用《大般涅槃經》中說不得食一切肉的經文,《涅槃》云:「夫食肉者斷大慈種。」並表示「我從今日制諸弟子,不得復食一切肉。一切悉斷,及自死者。」梁武帝與三律師及有疑義的與會法師進行激烈辯論後,再次指出:「《涅槃經》有斷肉,《楞伽經》有斷肉,《央掘摩羅經》亦斷肉,《大雲經》、《縛象經》並斷肉。律若至涅槃,云何無斷肉事?」
造成這個原因其實和佛經傳承有關,佛經翻譯到中國其實前後經歷差不多十個世紀。在此階段,諸多經典不全,律法不全。所以造成僧眾修行不但理論基礎有所欠缺,更是僧團戒律混亂不堪。所以才有玄奘因西行取經。才有法顯感嘆律藏的殘缺而西行求法。
所以,佛教的傳承和完善是不斷發展的過程,並不是能說以前沒有,現在突然有了是錯的,梁武帝也是根據經典提出。並不是無的放矢。
再次:有人說在原始佛教並沒有提倡吃素,其實忽略了一個時節因緣的問題。佛之時代,僧團不蓄田產,不事生產。主要是乞食為主。乞食是讓眾生植種福田,同時培養自己的慈悲心,平等心,降幅自己的憍慢。。。所以對於乞食一不能挑施者,二不能貪求美味,別人施什麼就吃什麼。。。這才是佛開示三凈肉的根本目的。而如今人,因貪求美味,一邊大快朵頤的吃肉,一邊滿口慈悲。美其名曰三凈肉,請問:滿口是血,談何慈悲?
佛法流傳到中國以後,慢慢有了不同的演變,形成了「叢林制度」,這時候僧團不再以乞食為主,形成了許多僧眾聚合在一起的大寺院。而飲食主要也是自己提供。那麼這時候問題就來了,佛經中講無肉不是命,僧眾自己做飯,肉從何來?難道是天上掉下來的?若還食肉,那麼無非自殺或者是請人殺兩種。這就與佛之慈悲背道而馳。所以梁武帝提倡斷肉戒酒,其實也是時節因緣使然。也是不違佛制的。
最後,正信的佛弟子,不要為自己吃肉找種種理論依據。吃肉與否並不需要種種理由,諸佛菩薩不忍食眾生肉,這一句就夠了。真慈悲,即是佛沒強制要求,自己也該自覺做到。找諸多借口,無非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口腹之慾,自欺欺人罷了。
同樣,佛經中並沒有要求佛子戒煙一說。。是否我們就可以大抽特抽呢?這些道理,何須佛說?自己該有自己正確的見解。有智慧的有擔當的佛弟子該是個自覺與自律之人。莫要為自己的放任而找借口。另:《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有則故事貼來分享:
奘師又向東走了三十多里,到因陀羅勢羅婁訶山。東峰有寺,寺前有一塔,塔名僧娑,意譯為雁塔,亦名埋雁塔,其由來則是以下這段因緣。據說從前這座寺里的比丘全都修學小乘,因為佛陀曾准許吃三凈肉,所以他們執著不改。
有一次,有一位比丘開玩笑的向空中飛過的雁群說:「現在寺內正缺肉食供養,你們知道嗎?」
不料話才說完,領頭的那隻雁竟應聲由高空俯衝,墜死在比丘身前。比丘既慚愧又惶恐,遍告寺眾,聽到的人無不驚嘆的說:「這雁如此有靈性,定是菩薩示現,我們何德何能,豈能吃它的肉?」
從此,寺眾才深深的了解到當初佛陀設教,隨機誘導,其實是有權實的分別。只因他們愚痴,才誤認權宜的誘導為究竟的教法,執著不改,以致發生今天這樣的憾事。於是從此寺眾改依大乘教化,永斷肉食。並且為那死雁建一靈塔,埋葬其中,還題字志念,永傳芳烈。
推薦閱讀:
※長期不吃肉有危害嗎
※這6個素菜比肉還好吃,健康美味超下飯
※為什麼大多數人說著保護動物,但同時又理所應當的食用動物或使用動物製品?
※對一個信佛的人來說,如何在長期吃素的同時,做到營養均衡又津津有味。?
※素高湯怎麼製作?一般做哪些需要用到素高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