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藝咖雲集,讓你笑也能讓你哭的電影
作為「看熱鬧不嫌事大」的人,有生之年能看到小S和林志玲互撕真是太滿足。尤其還在電影里撕,倆人還有血緣關係,撕但撕不破,想想都讓人爽。
蔡康永幫我們抵達了這個G點。
在蔡康永沒有當導演之前,我們對他認識最多的就是《康熙來了》和《奇葩說》,兩檔風格不同的綜藝,都是一樣的現象級。
敢出「說話之道」書的人,想必已經把說話當成一門藝術來研究和修鍊了。畢竟我們大多數普通人,窮盡一生都在學習表達,學習說話。就說話這件事,蔡康永已經到了可以「教」的地步,而我們,還要在學生的道路上掙扎許久甚至一輩子。
(沒錯這就是你的康永哥)看到正片,跟我想像的完全是兩回事。
你會看到各種各樣的元素,看到五彩斑斕的服裝、布景,看到台灣綜藝咖聚集,看到段子滿天飛,看到美食長腿大美女,唯獨沒有期期艾艾的文藝腔調。
但仔細一想,永遠給人驚喜和猜不透,不就是蔡康永嗎?
蔡康永本就是UCLA的電影碩士,專業出身的他走上了主持人、綜藝節目這條路,照他的話說是「隨性」,但心裡的電影夢,他始終都有。
前兩天採訪蔡康永,我和攝影記者見他之前都有點小緊張。因為不知道和他這樣的人對話,會不會被牽著鼻子走。怎麼說呢,作為記者的小擔憂吧。但蔡康永都到場時,禮貌的自我介紹、問候、握手,聽我們介紹媒體,信任地點頭,這些緊張瞬間煙消雲散了。
有機會感受蔡康永說話,真的是人生一個很棒的體驗。從頭到尾他不會辯駁和反問,也不會出現一些藝人特有的敵對媒體,他很平和的回答你的每一個問題,儘可能多的提供信息。蔡康永知道媒體想要什麼,他很聰明又不露聲色。
但我今天想說的,還是小S。
小S是娛樂圈一個特殊的存在,如果說放飛自我,她應該是那個知行合一的人,其他人頂多叫自我放飛,給別人看的,小S是讓自己爽的。
在蔡康永叫停了《康熙》後,小S失業了。微博內容以宿醉自拍、女兒小視頻為主,動輒發發自己下廚的作品。日子算是有滋有味,但很不S。
直到她在大陸開了自己的第一檔個人綜藝,又投入了撩漢子的快樂。能這麼明目張胆還不被罵騷的,也就小S了。
可能太多人都在擔心聯合懷疑S的演技,畢竟習慣了現場和誇張的她,面對大銀幕這種細微拍攝的東西,誇張就是輸。《吃吃的愛》里,小S的表現很收斂。這個詞用在別人身上可能只是中性詞,於S來說絕對是褒讚。
蔡康永告訴我說,小S是很忠於劇本的人。甚至台詞會一字不差的背下來、說出來。一字不差,意味著小S很敬業,也意味著她對蔡康永百分百的信任。都覺得小S要借題發揮吧,要大幅度二次創作吧,都沒有。小S和蔡康永有驚人的默契,他們都是讓人意想不到的人。
觀看電影的過程,我認真觀察小S的演技。既然這部片子最大的質疑就是她的演技和票房號召力,那一定客觀評價。
首先小S不會讓你尷尬。當我們在衡量一個新人演技的時候,這是最基本的評判吧。一些小花鮮肉演戲想讓人捂眼睛,小S還是很自然的。這也跟主持人身份有關係,台詞功底不會差。
然後就是小S沒有馬景濤式的咆哮,有且僅有一句「我恨你」是仰天長嘯的,但也沒有完全放任五官不管。
最後,小S哭起來不是捂嘴掉眼淚,她會抖下巴!是那種情緒使然的微微顫動到眼淚留下來,很一氣呵成。記得余文樂憑《一念無明》被提名金馬影帝的時候,有影評人說「阿樂這次不錯,哭戲已經會顫下巴了」,可見這是多麼重要的一個標準,小S真的有做到。
都以為小S會奉獻撒狗血式的表演嗎?不會,怎麼會?投資不小的電影,又是蔡康永的處女作,也是小S的電影首秀,她不會那麼拎不清。事實是小S完成度很高,好不好看只有上映之後觀眾說了算。
《吃吃的愛》海報上有一段話:心裡最崇拜誰,不必變成那個人。而是用那個人的精神和方法,去變成你自己。遺憾太普通了,本來就是人生的一部分。
是啊,在這個人人都放大自己情緒的現在,遺憾彷彿是人生的一個傷疤,不與何人說才是它存在的意義。但其實壓根不必。蔡康永就是要把所有這些我們人生會遇到的缺憾最小化,讓你覺得有時候失去、錯過都是一件沒什麼大不了的事。
電影里有吳青峰的《小時候》,還有范曉萱專門作曲的《鯉魚歌》,更有沈玉琳這樣的搞笑擔當,甚至奇葩說的范湉湉也有出演。很多人說看完《吃吃的愛》,笑了也哭了,雖然蔡康永講是一部喜劇電影,但還是會製造催淚彈給大家。
蔡康永在首映會上說這部電影時獻給康熙12年來的粉絲,他和小S做了件不一樣的事情。沒錯,蔡康永和小S本就是特殊的存在,他們的組合本就是收視保證。如今各自操刀自己的節目,但互為最了解對方的人,他們還是為對方貢獻了另一個特別的自己。
這樣的神秘組合,能不能轉化為票房呢?難說。但這個綜藝大咖集結的片子,過去青春寄託的片子,真的很有必要去電影院找找回憶,再笑一次,再感動一次,一點都不虧。
推薦閱讀:
※薩拉查船長厲害,還是戴維瓊斯厲害?
※這些電影里的小丑不務正業,專門嚇人
※電視製片和電影製片的工作有什麼異同?
※「任何不能殺了我的只會令我更強」的出處是哪裡?
※《湄公河行動》的大熱是否意味著「中國觀眾的審美水平阻礙了中國電影發展」這一觀點的破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