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歌曲《我只是個孩子》,引起了多少父母深思?

近期,這首歌《我只是個孩子》引起了無數網友關注,這是一個9歲小男孩吳耀傑的原創歌曲,他在一檔選秀節目中,向父母們宣稱: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

他更是用歌聲唱出了自己的心聲,道出了無數孩子的成長苦惱,「句句戳心」也聽得父母們都要落淚!

隔壁鄰居小明 期末又考了第一n王大媽的孫兒 鋼琴她過了十級n我爸戰友的兒子 一口流利的英語n我媽同事的女兒 有深厚的舞蹈功底n聽到這些消息 我只能默默不語n你們的期待 我都明白在心底n

地球上有一種孩子——叫別人家的孩子,吳耀傑就是其中之一,和很多孩子一樣,被父母拿來跟別人比,比考試成績,比興趣,比技能等等。

父母們喜歡拿孩子做比較,卻很少有父母關注的比較點是:孩子的快樂是不是比別人少,孩子的笑容是不是比從前少了,孩子玩耍時是不是不再那麼盡興了。

當孩子們忙著到處學習,結束了學校一周的學習後,周末又得到培訓機構去補習;

當孩子們見面時的禮貌用語,不約而同的變成了「哎,你成績怎麼樣了」;

當孩子們睡覺常常夢見的是做錯的那道題;

當孩子們拿著試捲去找父母簽名,害怕遭到父母的一頓罵聲;

孩子們還能如父母所願的每天都能健康快樂成長,每天都能過得幸福嗎?

不知道有多少父母們是否觀察過,隨著孩子逐漸長大,孩子的目光已是暗淡了許多……

其實,小男孩唱出的這句歌詞「無憂無慮的日子,已經變成回憶」,也是許多孩子的現實寫照!

也就是說,當今許多孩子除了承受著來自學校功課的壓力,還有就是來自父母的比較。

父母們喜歡拿孩子來作比較,更多是折射出家長的焦慮!

據最近UC大數據發布的《中國媽媽「焦慮指數」報告》,在十大家庭焦慮因素中,小孩健康與小孩教育位列前二。

在中國式的家庭中,主要是媽媽擔當家庭教育的任務,不僅出現了很多專職媽媽,而且不少媽媽也由於「學習生活兩手抓兩手都硬」而成為了嚴母。

家長的焦慮,更是因長期受到「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觀念影響,有的父母讓孩子兩三歲開始背唐詩,四五歲學英語,入學後上興趣班、補習班等等。

其實,父母們也都知道人生好比跑馬拉松,拼的不是在誰在起點跑得快,而是誰能保存體能堅持到最後……起跑的時候誰站在第一排、第二排並不重要,誰搶先跑,也不能決定著什麼。

但他們卻不太願意接受這樣的一個現實,就是對絕大多數家庭來說,孩子將來可能是一個普通人。這也是我國家長和西方家長相比的最大不同之處。

中國的父母們往往是把自己的想法附加給孩子,把夢想寄託給孩子。孩子上更好的學校,找更好的工作,往往是為了父母的體面。一代一代的,孩子的生命承載著父母的夢想,無形中給孩子的生命成長施加了很多壓力。

父母們把孩子往「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條路上趕,讓孩子過的是別人的生活!

父母們自己也在比房子、比車子,比職位、比薪水……他們也在過著別人的生活!

不難看出,這些父母養育孩子的模式和他們生活的狀態,是在搶跑、趕跑,在焦慮和忙碌中度日……父母活得很累,孩子的歡樂也很少,家庭的幸福感也很低!

這裡,我先引用作家林清玄老師曾在書中提到過的這個故事:李小龍尚未在電影圈成名時,在好萊塢教授武術,有一天他和他的弟子史托寧·施利芳一起喝茶聊天,談到了「花費時間」和「浪費時間」的不同。他的這個弟子是一位有名的劇作家,那番談話結束,李小龍對史托寧說:「今天你是我的老師。我首次知道我一直在跟某些人浪費時間,從前我從沒想過他們是在取走我的存在。」

下面一起來看看他們這一段值得人深思的對話:

李小龍:花費時間是把時間花在某一個方式上。在練功夫時,我們是花費時間,現在談天,也是花費時間;浪費時間則是糊裡糊塗或漫不經心地把時間耗掉。至於花費或浪費,就會靠我們自己的選擇了。無論如何,時間一過去,就永遠不會回來了。

史托寧:時間是我們最寶貴的商品。我總是把時間分成無數的瞬間、交易或接觸。任何人偷了我的時間,就等於偷了我的生命,因為他們正在取走我的存在。

當我歲數變大時,我知道時間是我唯一剩下的東西。因此,有人拿著什麼計劃找我時,我就會估計該項計劃將花掉我多少時間,它是否值得我花這麼多時間?還是我只是在浪費時間呢?如果我認為這計劃值得我花時間,我就會去做。

我也把同一尺度用在社會關係上。我不容許別人偷走我的時間,我不再廣結天下豪傑,我只結交那些能夠使我的時間過得愉快的朋友。在我的生命中,我空出若干必要的時刻,什麼事也不做,但那是我的選擇。我自己選擇如何花費時間,而不盲從社會習俗。

對話使得李小龍頗有觸動,當即打電話取消了一項約會,因為他明白對方不是幫助他花費時間,而是要浪費他的時間,如同要偷走他生命的時間,等於取走他的存在。

對於今天大多數中國式的家庭,為什麼會存在這樣的現象:一個極度焦慮的母親+一個缺席的丈夫+一個有問題的孩子?

很大原因,是由於家長的焦慮,而又盲從於社會習俗,很少考慮到所做的種種選擇是在花費時間,還是浪費時間!

當父母熱衷於讓孩子忙著參加各種興趣班或補習班,是否考慮到過度耗損孩子的精力,將會剝奪孩子成長中的幸福感,使得孩子的意志力過早的被臣服,挫折能力過弱……

當父母們把意志力或者說精力都耗費在了辦公室,是否考慮到這將會取走家人之間更多相處的美好時光,家庭有可能就會遭殃!比如,家庭成員的聯動少了,關係淡了,溝通有障礙了……家長有家長的壓力,又很少去關注孩子內心的感受,孩子也逆反了,脾氣暴躁了……

也許父母會這樣反駁,現實很殘酷,忙於賺錢很辛苦,也是迫不得已。但至少,在孩子教育上,請父母們少一些焦慮,多一些從容吧!再說,孩子長大後面臨的那個未來的時代將會是怎樣的,其實今天我們父母也是不確定的。

相信父母們看到這個例子也非常吃驚:一個媽媽說,為了找出孩子的興趣,幾乎所有的才藝班都讓他上過了,可是到現在大學都畢業了,孩子還是沒有找到他的興趣,待在家裡讓她養。

兒童暢銷書作家楊紅櫻認為,家長在忙著讓孩子報各種興趣班時,讓孩子學很多特長與技巧,並沒有錯,但最重要的,要給孩子一個好的性格。當年她的爸爸也這樣教誨楊紅櫻:「首先要有好的身體,其次,要有好的性格。」在這種質樸的家庭教育下,楊紅櫻兄妹三人都成了家:經濟學家、作家和企業家。

被譽為「新加坡三毛」的作家尤今,她的育兒之道常常被人傳為美談。尤今的思維是,看孩子成長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她允許「家庭」這個工廠生產出來的產品不一樣,她包容三個孩子在同樣的家庭環境中成長,擁有全然不同的性格、思想、行為。這位作家媽媽,活得很快樂,她有自己的烹飪和旅行興趣,不僅旅行了100多個國家,還養育出了三個優秀的孩子,不過令她驕傲的,不是孩子們多麼出色,而是孩子們彬彬有禮。

最後,我想借用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下面這句話來呼籲各位父母:

在通向知識的階梯上,我們應該使得孩子不感到疲勞,每一步都走得像鳥兒在高傲地直衝雲霄,而不像筋疲力盡地挑著力不勝任的重擔的人在邁艱難的步子。

所以,請不要把焦慮的思維,傳遞給孩子,不要讓孩子過早的過著成人一樣的焦慮的生活,請讓孩子像個孩子一樣去成長,幫助孩子建立幸福感!因為成長中的孩子,他的感受如何,心境怎樣,將會決定著他今後整個認識的(人生)道路!

歌曲《我只是個孩子》的視頻點擊下面的原文鏈接可以觀看:

這首歌曲《我只是個孩子》,引起了多少父母深思?
推薦閱讀:

為什麼父母都喜歡用自己的孩子做頭像?
迪瑪希為什麼這麼喜歡小孩子?
角膜塑形鏡有沒有副作用?適合多大以上的孩子?
6歲孩子靠拍玩具測評上了福布斯榜,年入一千萬美元…

TAG:教育 | 孩子 | 家庭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