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潘的特點之一就是自戀
六·一,朋友圈都在祝兒童節快樂,兒子女兒都不再是兒童的人也在互相祝福「兒童節快樂」,我這個不會看眼色的,只好來點重磅刺激——彼得·潘的特點之一就是自戀,我們今天就來聊聊自戀。
端午節放假剛開始,還沒等過節,有位家長發來了兒子「作」她的視頻,據說是因為孩子要買什麼東西,她沒有同意,結果她兒子就在超市門前哭嚎,驚天地,泣鬼神,標準的熊孩子啊,但是奇妙的是他在南山書苑從來不敢這樣「作」。
這個孩子有一個特點就是自戀,而且不是一般的自戀,是非常自戀,尚老師教他讀書,一整天好不容易教會一句話,結果洗完澡出來,自己突發奇想讀起來,尚老就誇他:「嗯!讀得不錯!」還沒說「你好棒啊」之類的,這個孩子就牛閃閃地說:「我早就會了,我都不用教,我洗澡的時候自己就會了……」
這就是自戀的特點,千萬不能誇,只要有一點讚美的意思,直接就把別人的努力全面否定,所有的功勞全是他的,他就象從天而降,靈感突發一樣,萬事全能,這種人如果修行,就會成為「萬老師沒人教過我觀呼吸,我自己就會了」或者「我看到落日就見性了」的那類。
這個孩子在家裡有一個特點就是霸道,而且不是一般的霸道,是超級霸道,所有的東西都是他的,所有人必須聽他的,儘管他的媽媽一再向我表白她管教孩子如何之嚴厲,事實上她只是為了尋求我的認同,試圖把責任推出去而已,就她這兒子,已經慣得無法無天,絕不是一般人能管得了的,所以責任這個東西是推不出去的,你沒有承擔你的責任,就必然承受你不想承受的結果。
尤其是對於比較自戀的孩子來說,更是如此。
自戀,意味著「天老爺老大,我老二」,別說這個孩子,就是現在成年人,絕大部分都是相當自戀的,自我感覺特聰明,特賢能,然後現實生活中挫敗感又特彆強烈——因為現實是那樣的無情,不管你自戀的外殼有多厚,現實就象重型機械,一定要擊破自戀的甲胄,讓人無處躲藏,鮮血淋淋,痛不欲生。
所以自戀的人一般會有兩條路,一條是死亡,痛苦不斷地累加,再累加,然後抑鬱,最後有可能會導致自殺;一條是認識到自己的愚蠢,學會如實地面對自己的真相。
某個案跟我說:「萬老師,找你做諮詢之前吧,我覺得你特厲害,你告訴我的每一個辦法都特別有效,只要我在生活中一用就有用,但是從找你做完諮詢之後吧,我就覺得你也就是一個凡人,我覺得我自己上天入地無所不能了,你說我怎麼辦?我還能找你指導我嗎?」
我一看他的問題就笑了:「不能」
他問我:「那怎麼辦?」
「等,等你痛苦了,再說吧。」我回答。
「我已經很痛苦了」
「還不夠」我說,自戀就是這樣,不到萬分痛苦的時候,那個外殼永遠也打不開,自戀無法打破,所有的問題都解決不了,只能不斷地經歷痛苦,讓痛苦擊破自戀的甲胄。
這樣的個案我見過很多,而且大多是年輕人,不是大學生,就研究生,要麼就是直博,或者準備考大學的學生。他們覺得自己是天之驕子,結果面臨畢業或生活變化的時候就出了問題,現實生活結結實實地搧了他們一記耳光,讓他們徹底清醒——原來自己在這個世界上不算什麼。以前關於自己很牛掰的一切都是幻覺。
我記得有個個案跟我說:萬老師我整天沒事就幻想自己獲得什麼獎了,然後萬眾矚目,我就給大家演講,這兩天我開始寫演講稿,準備把我的人生經歷跟年輕人講一講……
現實情況是他自己還是個年輕人,而且還沒考上大學呢。這落差也太了吧?一但回到現實,怎麼可能不痛苦?怎麼可能不挫敗?不斷的挫敗,挫敗,再挫敗……基本上是人就會抑鬱,就會覺得了無生趣。而且問題是當一個人產生挫敗感的時候,對現實抗拒接納的時候,就無法理解當下發生的事情,所以這樣的人必然會有人際關係方面的障礙。
現在有些年輕人會覺得生命沒有意義,其實不是生命沒有意義,而是長期的不斷挫敗,讓這些年輕人突然發現無論他自己怎麼努力,也不可能實現夢想,過自己想要的生活,不可能得到更多的讚美、認同,不可能取得他們幻想中的位置,而且既然是幻想中的生活,那基本上就是萬眾矚目的成就,成為美國總統、諾貝爾獎之類的。最後他發現窮他一生的努力很難取得最終的結果,於是就消沉,痛苦,抑鬱,就會認為生命沒有意義。
但陷在自戀中的人自己並沒有感覺或認識,某個案描述的感覺:「萬老師,其實我一直覺得我是特別笨的人,我真沒覺得我哪好啊。」事實上沒事她就幻想自己多牛多牛,所以她的話並不能說明她不自戀,只能說明她挫敗感很強——自戀的人總是在自戀和挫敗中來回折騰,迅速轉化,這就導致他們特別情緒化,經常處於防禦狀態,根本聽不到別人在說什麼。
比方說前兩天人民日報的微信《大學生手握5000微信好友欲收3000元推廣費,結果悲劇了》,然後看到文章中提到這個大學生還在知乎里提問,尋求幫助「我是大三學生,想幫商家做宣傳但沒談成,結果給商家說我敲詐勒索,現在全學校都知道了,我該怎麼辦?」
事情的過程其實就是他想利用自己朋友圈裡三千多人的影響力,給店主做個廣告,要求店主拿三千塊錢,結果店主沒理他,他就不爽了,他根本沒有意識到他所謂的「影響力」其實是幻覺,而且他在生活中一步一步加深了這個幻覺——我很牛,你們都不認識我,但是我認識你們。
問題是如果你真的很牛,那應該是「我們都認識你,但你不認識我們」才對。就象幾乎全中國的人都認識范冰冰,但是范冰冰只認識那幾個生活中,事業上跟她直接打交道的人一樣。牛人不是認識人很多,而是被很多人認識。影響力形成的基礎不是你認識多少人,而是多少人認識你。
但他不明白這個邏輯,也不想明白,只是陷入到自戀的幻覺中:我很牛,我的朋友圈有3000人,意味著我能影響3000人,我給你做廣告,你就應該給我廣告費,你不給我廣告費就是你不對——看吧,邏輯特別通順。
於是他就威脅店主,「說你如果不給我三千塊錢,我就在朋友圈裡說你店裡衛生狀況很糟糕,號召大家不到你這裡燒烤」,結果沒想到店主怒了,把這事捅出來了,班主任老師也怒了,說他是成年人,應該自己對這件事負責。
但問題是即便到現在,他好象也根本不認為自己的行為就是敲詐,他覺得他只是威脅了一下下,他所表達求助的內容,似乎是他的行為被誤會了,甚至是被誣陷了,他覺得自己是無辜的,而且明明是一片好心,但是卻不被理解,這讓他覺得很痛苦,很無語,也很冤枉。
自戀型的人會有這樣的特點,誇大自己的能力,而縮小自己對別人的傷害。就象嬰兒一樣——我做什麼都是應該的,你應該讚美我,誇獎我,認同我,還應該抱抱我,說我很聰明,很乖,你怎麼能批評我,指責我,說我不對呢?
所以在他看來,他只是威脅了一下,不是敲詐,他無法理解威脅怎麼跟敲詐等同起來。在他看來,他的做法就相當於對他媽媽說:媽我要那個搖控車。然後媽媽沒給他買,他就坐在地上打著滾地哭鬧。他此刻的行為方式,思維方式,其實跟南山書苑那個在超市門前「作」媽媽的男孩沒區別。
當然還是有差別的,他們之間唯一的差別就是南山書苑的娃四歲,而他大三,將近二十四歲左右。
所以在我看來,父母和學校真的要非常慎重地對待這件事,雖然表面上是這個學生自己應當承擔責任,他是成年人,但是他這種心理狀態,應該會在經歷這件事情之後,處於一個危險時期——要麼徹底反省,要麼陷入抑鬱。而他陷入抑鬱的可能性比較大,如果沒有及時的心理干預,這件事會對他的心理造成一些嚴重的影響。而他在此刻太需要有人能給他幫助,他不是壞人,只是陷入到自戀的幻覺中,還沒有轉過彎來。我看到網上很多他的校友都在嘲笑他,這其實是很殘忍的——在一個人需要幫助的時候,沒有幫助他,反而在嘲笑他,這會把一個人推向無可挽回的境地。
我不想說自殺,但是自戀的人如果被打擊到極處,抑鬱到極處,是極有可以選擇自殺的。
今天看到某大學的學生自殺,很多人對自殺發表看法,其實導致大學生自殺問題更大的可能性是自戀,是自戀的幻覺破滅所來的挫敗感。
所以真正可怕的不是挫敗,也不是自殺,真正可怕的是自戀,是自戀導致了這一系列的問題。
自戀的人會沉迷類似在「已獲諾獎」「億萬富豪」「人類表率」「年輕人的偶像」……等等的幻覺里很久很久,久到自己以為是真的,在這種狀況下,自然無法接受別人的拒絕、輕視,甚至僅僅是不理不睬……所以在生活中任何一件微小的事情,都會讓自戀的人產生挫敗感,這種無處不在的挫敗感累積在一起必然會抑鬱,會生無可戀。
那麼自戀是如何產生的呢?產生自戀的原因只有一個,就是父母不當的家庭教育。有的人說因為父母過於嚴格,或冷漠,孩子從小失去了應有的照顧,只好自己愛自己,但是對於中國人來說,絕大部分的自戀是第二種情況:溺愛。
我看到很多人說我們應當反思中國的教育問題,體制教育問題,應試教育問題,說中國缺乏預警機制,缺乏對學生的心理教育,婚戀教育……
雖然我不在體制教育內,但是我都替這些搞體制教育的教育者崩潰。
因為這根本不是體制教育的問題,或者說不單純是體制教育的問題,更多的責任其實是家庭教育。
事實是無論體制教育怎麼改,怎麼變,中國的孩子們的問題都無法改變,因為體制教育中的任何人都無法替代父母,無法替代家庭教育,而且越是強化體制教育的責任,父母就越會覺得自己沒有責任,所以在我看來中國最大的問題根本不是體制教育,而是家庭教育全面喪失——父母幾乎不教孩子,父母對孩子只有所謂的愛和縱容,一直到孩子上小學為止。
有位家長,女兒玩了一個小遊戲,她就很興奮:「喲……寶寶好聰明。」然後她的兒子跟女兒一樣也玩了一下,結果被姐姐攻擊——因為他搶了她的風頭——如果沒有他,她將會永遠自我感覺良好。這樣的心態,她怎麼會不憎恨這個弟弟呢?在她的思維中,「因為有弟弟的存在,所以我就沒有了位置,得不到媽媽的讚美」這種思維模式會貫穿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所以自戀的人普遍嗔恨心特別重,特別容易嫉妒,而且特別打壓身邊的人,人際關係也必然會出問題。
《道德經》說:不尚賢,使民不爭
意思是說不斷地誇獎某某人賢良,只會導致爭鬥不斷升級。賢,是一個人應當做的,而不需要額外讚美,推崇,額外對「賢」讚美推崇,只會帶來更多的混亂,因為人人都會因此而陷入對認同的追逐。
就象這件事,如果媽媽置身事外,兒女就不會陷入爭鬥之中,兩個人就有機會彼此學習,而不是陷入攀比,然後挫敗,然後攻擊對方。
因為嗔恨心特別重,嫉妒心特別重,所以自戀的人夫妻關係也非常惡劣,或者說極惡劣,如果兩個自戀的人結婚,經常會發生暴力衝突,如果只有一個自戀,那另外那個只能忍氣吞聲,不是另外這個人很大度,而是被自戀的人攻擊到一無是處,而且也深以為自己一無是處。而自戀的人這樣做的目的只有一個:證明他很牛,符合自己的幻覺。中國有一個成語叫「夜郎自大」就是這種人。
所以自戀始於父母對子女的讚美,終於一個人生的全面潰敗,對孩子不斷地讚美誇耀,在最近這二十幾年來非常盛行,現在的年輕人也因此陷入自戀的也特別多,很多四十歲以上的人會抱怨自己的父母,「這輩子從來沒誇過我」,事實上不是父母不想誇,是中國的父母自古以來就知道,不能誇自己的孩子,父母不恰當的讚美只會導致兒童的自戀。
現在我們的家庭教育就陷入了這樣的怪圈——孩子小的時候玩命誇,等到上了學就各種要求,各種不順眼,加上孩子已經被誇得很自戀了,於是很容易在生活中遇到各種挫敗感,這時父母又開始對孩子有要求,批評,打擊一股腦全壓下來……然後孩子略有進步,又是玩命吹噓,讚美,接著再打擊……父母這種抽瘋式的教育方式,讓教育陷入了死循環中……是人都會抑鬱。
所以真正想要解決中國孩子們的問題,不是要解決孩子,也不是要解決體制教育,而是每一個父母要改變自己的方式,解決自己的問題。
沒事少誇孩子,不要把你的完美主義的幻覺壓在孩子身上。
我記得《顏氏家訓》中有一個故事,在這個家庭中有一個孩子,很聰明,他做對一件事情,父母就到處誇耀,說他聰明有才幹,結果養成了他囂張跋扈的性格,結果有一天他到市井之中遇到了一個人,與人發生了衝突,惡人相遇分外眼紅,互不相讓,結果對方就把他的腸子抽出來,綁在馬蹄子上,然後策馬揚鞭飛馳而去,而他眼看著自己的腸子從肚子中被抽出,死於非命。
在古代是這樣的惡果,在現代也是如此,李天一的故事每天都在發生,但是絕大多數人都把它當成別人家的故事。還有很多年輕人雖然沒有犯罪,但是卻陷入心理疾病的痛苦之中,難以自拔,而且很多心理疾病一旦與強烈的自戀捆綁在一起,改變起來就會非常困難,我的個案中有很多這樣的人,每一步的成長都非常掙扎,非常痛苦,因為他不斷要承擔成長的壓力,還要把自戀的甲胄一片一片撕下來,那是血淋淋的疼痛。
所以父母如果真的愛孩子,就管好自己,只要不是德行上的成長,就閉上嘴,不要輕易給他讚美,不要誇耀,這件事對於父母來說是不容易的,但當你成為父母的時候,你就必須要盡自己的努力去做到。
但是如果你是成年人,或者你能夠有意識地關注自己的念頭的未成年人,就要學會管住自己,做再多的夢,都不如腳踏實地地努力,所以每一次幻想自己萬眾矚目,多麼有影響力,多牛閃閃的時候,就要學會提醒自己:這是夢,我還需要努力。
推薦閱讀:
※喜歡說「謝謝」、「對不起」或「抱歉」是怎樣一種心理?
※寒假來了,如何為孩子創造良好的閱讀環境
※教育投資的收益到底有多大?
※「相約赴死」的女生能給出什麼積極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