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讀書筆記
本期導視——
nn小說類:林奕含《房思琪的初戀樂園》、閻連科《日熄》、閻連科《四書》、方方《軟埋》、韓少功《日夜書》、吳濁流《亞細亞的孤兒》、歌德《浮士德》
nn學術類:薩義德《文化與帝國主義》、薩義德《知識分子論》、王岳川《後殖民主義與新歷史主義文論》、雷蒙·威廉斯《關鍵詞:文化與社會的辭彙》、李勇《中國當代文藝學的範式轉型》
nn
其它:《閻連科文論》、閻連科《沉默與喘息——我所經歷的中國與文學》
nn特別推薦:閻連科《沉默與喘息——我所經歷的中國與文學》
nn「不去企圖統治他人,不去把別人分類,分高下,特別是,不去不停地強調『我們』的文化和國家是天下第一。」
nn——薩義德《文化與帝國主義》
nn
林奕含《房思琪的初戀樂園》:林奕含,這個91年出生的女孩不久前自殺了,她曾在採訪中說這部小說是「一個女孩子愛上誘姦犯的故事」,它「不是一部控訴的書,不是一部憤怒的書」,是「你明知不該看,卻還是要看下去」的書。小說講一個五十多歲的男老師利用手中的權力,不斷地欺騙、強暴、虐待十幾歲的女學生。這確實是部不忍卒讀的作品,書中當少女與已婚老男人的不倫戀被曝光,少女的朋友、父母、男人的妻子、這個社會,都在指責這個女孩,少女的父母還要專門去道歉,甚至小女孩也覺得錯的是自己。當她把這段經歷發到了網上,遭受到的也是「小三去死」「拿了多少錢」「當老師真爽」之類一片謾罵。書中寫到「我好失望,但我不是對你失望,這個世界,或是生活,命運,或叫它神,或無論叫它什麼,它好差勁。」n然而這部小說不單單是在批判社會或某個人,而是從文化的角度表現知識分子畸形的精神世界。想起閻連科講過,認識國內一位大學教授,口才、文采都很好,他在講課的時候所有女孩都喜歡他。可是走下講台後,幾乎所有的女孩都怕他——因為下課後,他喜歡所有的女孩。這位教授到全國演講,總是白天講課,晚上嫖娼,嫖完之後還勸人家姑娘多讀書,早日從良,最後還要求打個折。如果不能少給錢,就會罵一句婊子就是婊子。n小說中李國華的原型是胡蘭成,林奕含說故事中「讓我最痛苦的是一個學中文的人,他怎麼可以背叛這個浩浩湯湯已經超過五千年的語境和傳統?」張愛玲對胡蘭成又是有愛的,雖然胡蘭成也愛張愛玲,可不妨礙他同時愛別人。我們的文化里有太多的東西,使得原本矛盾的東西也可以在思想的雜糅中合理化。因為對自己無限自戀,所以對自己無限寬容。n
nn閻連科《日熄》:閻連科的新作,一部幻夢與現實交織在一起的作品。故事講一個村鎮在夜裡突然爆發了集體性的夢遊,在睡夢中,他們干著清醒時想干卻不敢幹的事。集體夢遊變成了無意識的狂歡,報仇、搶劫、贖罪、偷情······鎮政府里鎮長穿上戲服當起了皇帝,副鎮長扮起了丞相,派出所所長成了都督,演起了宮廷大戲;人們甚至以為穿越到了明朝,追隨李自成的後裔,成為闖王的軍民而起義。一出出鬧劇中白晝遲遲不到來,時鐘停在了6點,日頭(太陽)熄滅了。小說結尾主角的父親引火自焚,投入滾滾油中,化身為太陽以喚醒夢遊中的村民。n《日熄》是部神奇的作品,充滿著幽暗的隱喻。可以說夢遊象徵人在現實慾望中的迷失,泛濫到連清醒的人也不敢自認清醒,只好隨波逐流。
nn閻連科《四書》:閻連科的《四書》講得是大躍進和大饑荒的故事,通過一個知識分子的流放地「九十九區」,反應那個特殊年代中人的精神處境。這裡的「四書」與《大學》《中庸》無關。這是個關於人性救贖的故事,結尾孩子把自己釘在十字架上,指引眾人走出流放地,彷彿《聖經》中的出埃及記。這是部把血淋淋的現實擺在讀者眼前的作品,用鮮血澆灌的莊稼,饑荒中的同類相食,為了生存而摒棄的尊嚴….字裡行間都是一種沉重和壓抑。為了出版這本書,閻連科聯繫了十幾家出版社,沒有一家敢出(「博雅」似乎出了一個閹割版,但是我沒找到)。大概也由此,閻連科坐實了「禁書作家」的稱號。
nn方方《軟埋》:這本書前陣子被下架了,現在已經炒到一百多一本。故事講新中國土改時期,一戶被認定為地主的大家庭在被批鬥的前夜集體自殺。小說通過追憶的方式一點點還原歷史事件。《軟埋》前陣子在知乎和烏有之鄉遭到圍攻,主要是被攻擊「為地主階級招魂」,大批大批的批判文章基本都是扣帽子,很少有在分析作品的。其實讀過小說就會發現,小說里的角色其實都在自說自話,各有各的道理。小說的主題是所謂真相永遠無法還原,對於歷史,有人選擇遺忘,有人選擇記錄,兩種方式無所謂對錯。
nn韓少功《日夜書》:小說講述久違的知青題材。知青經歷作為一代人的記憶而屢屢出現在80年代的小說中,不過記憶會隨著時間流逝,近十幾年的作品中知青題材已經很少出現。屈指算來,知青那代人如今也已經六七十歲了。小說塑造了知青的群像,是一個個關於叛逆的故事。小說著力表現了知青返城之後,融入現代社會的困難,特殊的記憶讓他們彷彿有一種「精神後遺症」。碎片化的回憶中,透露出的是社會萬象。這是一種理想主義的幻滅。總得來說,小說的敘述比較亂,人物塑造過於病態化,故事有些獵奇化,好在都很感人,還是值得一讀的作品。
nn
吳濁流《亞細亞的孤兒》:「亞細亞的孤兒在風中哭泣,沒有人要和你玩平等的遊戲,每個人都想要你心愛的玩具。」羅大佑的經典歌曲《亞細亞的孤兒》,其出處就是吳濁流這部小說。「亞細亞」就是亞洲。這部作品可以說是台灣文學的代表作,寫於1940年代初的台灣日劇時期,是作者冒著生命危險偷偷寫下。小說講述成長在台灣日據時期的一位青年,同時侵染這儒家文明和日本教育,往返於日本、台灣、大陸之間,可是在那個特殊時期,在哪裡都受到懷疑,都是那個地方的「外來者」。書中寫道「我們無論到哪裡都不會被信用,如宿命的畸形兒似的。我們本身沒有任何的罪,卻要接受這種待遇是不公平的。」小說最後,主角瘋了。作者說,在各種衝突中,孤獨的主角最後只能瘋掉。了解台灣「亞細亞孤兒」的心態,這是部很好的小說。
nn歌德《浮士德》:歌德的經典詩劇。浮士德原是民間傳說中的形象,傳說他通宵天文地理,又懂得魔術,生前與魔鬼簽訂了簽約,所以又無所不能。通過描寫浮士德的一生,歌德概括了從文藝復興、宗教改革一直到19世紀初期歐洲和德國300年間知識分子的精神探索道路。靡菲斯特這個魔鬼的形象也經常出現在今日的文學作品中。浮士德身上的矛盾鬥爭是現實與理想,其實可以說,魔鬼就在浮士德身上,這是人類自身的兩個靈魂在鬥爭。總得來說,全劇充滿著象徵意味,但是讀起來很沒意思。因為是詩劇,讀得是譯本,也很難體會到原作的神韻。
nn《閻連科文論》:這本書收錄了閻連科關於作家作品的評論,生活、寫作隨筆,作品的前言後記,以及閻連科在各地的演講。這些文字中提到了很多對他影響很大、他認為寫得很好的作家作品,這裡我選了一些主要的列出來,可以當個書單:谷川俊太郎的詩;大江健三郎《飼育》《以優美的安娜貝爾·李寒徹戰慄早逝去》;阿摩司·奧茲《我的米海爾》;帕慕克《我的名字叫紅》《雪》;海勒《二十二條軍規》;巴爾加斯·略薩《謊言中的真實》《情愛筆記》《潘達雷昂上尉與勞軍女郎》;馬爾克斯《百年孤獨》;卡夫卡《變形記》;博爾赫斯的小說;托馬斯·品欽《萬有引力之虹》;莫言《酒國》;李洱《花腔》。
nn閻連科《沉默與喘息——我所經歷的中國與文學》:這個月讀得書里我最推薦的一本。書中收錄了閻連科在美國各所高校的演講,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不止一次想起巴金的《隨想錄》,我感受到的是一位作家的良心。書中大多是關於中國文學、歷史、現實的種種思考,以及作者自己生活、創作的感悟與反思。書中不少篇目都在網上以各種形式流傳過,當然都是刻意的節選(很多都在扭曲作者本意)。書中有一句話我印象很深「從今天開始,請讀者不要再說我是中國最受爭議、禁書最多的作家了。說我是中國作家就行了。說我是一個有些正直有些獨立個性的作家就足夠了。」
nn薩義德《文化與帝國主義》:薩義德開創了著名的「東方學」,這是《東方學》之後薩義德最重要的著作。前言中薩義德說這本書試圖擴充《東方學》的觀點,對現代西方宗主國與它在海外的領地的關係作出更有普遍性的描述。書中的基本觀點是,故事是殖民探險者和小說家講述遙遠國度的核心內容;它也成為殖民地人民用來確認自己的身份和自己歷史存在的方式。國家本身就是敘事,而敘事是由文化所主導。在這個意義上,文化成了一個舞台,各種政治力量、意識形態都在這個舞台上較量。《文化與帝國主義》主要探討文學領域,尤其是小說。通過對西方經典作家代表作的考察,一方面,薩義德強調這些作家作品與帝國主義的共謀關係;另一方面,他也分析了帝國主義和殖民勢力進行文化抵抗的模式和類型。然而,薩義德並不是一個民族主義者,他強調的是文化的雜糅與對抗並存。全書結尾的話很讓我感動,他說「不去企圖統治他人,不去把別人分類,分高下,特別是,不去不停地強調『我們』的文化和國家是天下第一。」
nn
薩義德《知識分子論》:這本書是薩義德的演講集。薩義德認為知識分子不能放棄文化批評的職責,不能被任何集團或團體籠絡收買、成為其喉舌,而應該為弱者說話,成為公理及正義的代表。知識分子應該具有獨立的人格,即使面對險難險阻也要向大眾表明立場及見解。知識分子的言行舉止也代表、再現自己的人格、學識與見地。n回頭想想,我們太多的把知識分子理解為某種職業與身份,大學教授是知識分子,有博士學位是知識分子。而真正的知識分子應該是有獨立人格、敢於說話的人,與職業、學歷、地位無關。
nn王岳川《後殖民主義與新歷史主義文論》:王岳川將後殖民主義與新歷史主義並提很有創見,兩種理論的核心都是揭露社會、文化、歷史中滲透的權力關係,都與後現代主義、解構主義思潮息息相關,都試圖消解權威,消解中心,倡導多元,理論來源都是福柯的權力話語理論。什麼是新歷史主義?新歷史主義是一種重新書寫歷史的新歷史詩學,是對既往整體觀念下歷史觀和價值體系的一種顛覆,其注重對作品意義的重釋,從歷史話語的含混處發掘歷史權力運作的真相,強調歷史與現實的互動。不同語境下對歷史的闡釋是滲透了權力的,新歷史主義就是揭示痕迹與重敘歷史中的權力鬥爭。
nn雷蒙·威廉斯《關鍵詞:文化與社會的辭彙》:作者是著名的左翼文化批評家。這是本很實用的工具書。這本書講解了131個關於文化與社會的「關鍵詞」。同樣一個詞,比如「文化」、「文明」、「民主」、「改革」、「激進」,在不同的年代,有不同的內涵和外延。說專業一點,叫所指會滑動,能指則相對穩定,而所指就像字典一樣,一個所指只會指向更多的所指。這本書就是理清詞意的流變,考察一個辭彙如何在不同歷史語境中發生的變化。學人文學科的可以買一本備著,目錄和字典一樣,按字母排序,查起來很方便。
nn李勇《中國當代文藝學的範式轉型》:本書探討了中國當代文學的兩次範式轉型。新文學革命後的中國長期被社會政治範式所主導,兩次範式「革命」,一次發生在80年代,由社會政治範式轉型為審美範式;另一次發生在90年代至新世紀的最初十年,由審美範式轉向文化研究範式。兩次轉型都與中國社會的轉型息息相關。第一次是由政府主導的向開放型社會轉向,第二次是市場主導的消費型社會轉向。「範式」這個詞我們經常說,可它到底是什麼意思又很少能說清楚。這本書介紹的很詳細,從美國學者托馬斯·庫恩的理論入手,「一個範式就是一個公認的模型或模式」。由於範式不同,研究對象就不同,理論觀念不同,研究方法不同,甚至表述話語也不同。
nn
這一個月看了很多關於「後殖民主義」的書,簡單總結一下心得:後殖民主義就是說西方對第三世界國家形式上的殖民已經結束,然而文化、經濟上的「殖民」依然存在。就算是中國這樣歷史上沒有被完全殖民統治過得國家,「後殖民」的影響依然處處都在。隨便舉個例子,我們平常穿的牛仔褲,結婚時穿的白色婚紗、黑色禮服(黑白兩色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象徵什麼大家都知道),這種審美的改變,主要是受西方影視的影響。還有「近東」、「中東」、「遠東」這樣的詞,這些已經習以為常的辭彙是以西方為潛在中心的(「遠東」這個詞現在很少用了,但是「中東」的說法已經習慣了)。這種「文化霸權」甚至影響甚至大到我們如何表述自己。在接觸一樣陌生事物的時候,引起我們注意的是差異性。歷史上,西方對中國的好奇源於中國遼闊的疆土,帝國制度,儒家文化,建築風格等等,因為這些和西方不一樣。這種認識也在逐步「塑造」中國,以至於我們今天就在用「孔子」、「長城」來表述自己。比如張藝謀的很多電影,那裡面其實就是西方人眼中的中國。
nn不過後殖民主義理論的高明之處在於,指出這些西方的影響,以解構其文化霸權,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後殖民主義不是一味要反對普世,去尋找民族自身的東西。文化本身就是雜糅的產物,不存在自在獨立的文化,種子長成大樹,要吸收土地、雨水,枝葉參天的時候到底有多少完完全全是當初那棵種子原有的東西?後殖民的最終指向是多元共存,少數族群也可以發出自己的聲音。
nnnn這份讀書筆記寫了兩年,在知乎更新也有一年多了,回答幾個評論里經常出現的問題。
nn1.這些書是你一個月讀得嗎?一天讀書幾個小時?
nn答:是的,其實不止這些,還有一些專業性比較強的著作,沒有什麼推薦的必要,就沒有列出來。現在每年要讀一百多本書,一個月大概十幾本。沒什麼事的話,大概一天讀四、五個小時。
nn2. 你每天不幹別的嗎?
nn答:說實話這是個比較尷尬的問題,畢竟我只是發表一些讀書心得,這肯定不是我生活的全部。寫這些一是自我總結,二是希望我介紹的這些書可以有那麼一本、兩本讓人感興趣,去讀一下。除此之外,何必關心我每天幹什麼呢。
nn3.讀電子書還是實體書?
nn答:實體書比較多,大部分是買的,也有在圖書館借的。標題那張圖片是我自己拍得。偶爾也會讀kindle,畢竟kindle可以躺著看。還有很多網站趕上有活動買書還是挺便宜的,不著急看得可以先收藏,有活動的時候再買。
nn4. 怎麼可以讀書快一點?
nn答:可能確實有一些技巧,不過我覺得更多的是熟練工。比如讀過很多本關於「後殖民」的著作,再讀其他的自然會快很多。而如果是第一次接觸「後殖民」,讀起來當然比較慢。還有畢竟讀書快不是目的,讀完一本得到了什麼才是主要的。以「本」來計算讀書,本身也是一種很簡化的方式,我們都知道「一本」和另「一本」往往是無法相提並論的。
nn最後,我的微博@三尺讀書,每天會發一條讀書心得、書籍、影視推薦。
推薦閱讀:
※2017年書單匯總 【上】
※喜馬拉雅上最值得聽的書?
※閱讀書籍類型(如純文學、玄幻小說)決定了品味嗎?閱讀網路小說會不會降低品味?
※想自學畫畫,請各位知友推薦一些入門書籍?
※如果想提高一個人的思想深度,有哪些書籍可以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