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家長的教育焦慮,何止500元代金券
上個月,相信我的很多讀者家長的朋友圈都被學而思集贊抵扣報班代金券的活動刷屏了吧?
該活動由學而思廣州分校發起,在朋友圈分享圖片,集贊68個就可以獲得100元報班代金券;集贊168個則能獲得500元報班代金券。
這讓原本在去年末就因為媒體報道「瘋狂的學而思」而處於風口浪尖的學而思培優再次成為大家關注和討論的焦點。
該活動一發出,家長們的朋友圈瞬間被各種花式求贊攻陷,大家不管是不是他們的學員,都紛紛加入了「集贊大軍」的隊伍,其中甚至不乏名校的老師!
而正當大家的「集贊」進行得如火如荼,學而思卻在隔天緊急叫停了這個活動,原因是「有關平台進行了嚴厲的風險警告」。
「集贊」討論不降溫,你怎麼看?
一提到孩子的教育問題,基本上沒有哪位家長能坐得住,而這次瘋狂的集贊活動更像是一顆深水炸彈,把朋友圈和網友們炸成三派:
1.「集贊派」——轉發和帶動,我為學而思「帶鹽」
作為老學員的家長,自然是不遺餘力地支持和轉發,他們還意外地發現原來圈內潛伏了這麼多學而思家長,因此平時只是互好友但少於聯繫的大家一下子找到了共同話題。
甚至還有家長表示「這就是一種身份識別」,在看到如此多的人轉發刷屏後,原本並未強烈的集贊心思就被激發出來,於是「也在深夜時分加入了集贊大軍」。
而針對網上有人質疑學而思的言論,有家長反駁:「上過課的人才有發言權」。他們認為學而思的課程給自己的孩子帶來了真正的益處,而那些批評學而思的人根本就沒有體驗過學而思的產品,尤其是一些媒體的年輕記者。
2. 「反對派」——指責和聲討,這分明是飢餓營銷
這次的集贊活動,學而思官方給出了解釋,第一是為了方便獲取登記學員的信息並且及時把開課通知發放給大家,第二是為了廣而告之新老學員領取福利回饋。
然而還是有家長在官方說明下發出了自己的解讀和質疑:
他們認為,這就是滿滿的套路,學而思利用家長和學生的心理、鑽研基礎教育的空隙,不僅達到了宣傳的目的,還賺得盆滿缽滿。而由學而思挑起的「綁架式」超前超量教育,逼哭家長孩子的現狀卻無人買單。
3.「中間派」——懷疑和自嘲,造新詞「學而思親」
對於沒有參與活動或者對學而思原本並不了解的家長,以及只是被親友刷屏的年輕朋友,則深受點贊之困。有人後悔不該開始第一個贊:
有人點贊到手抽筋忍不住發問:學而思到底是什麼?
更有甚者,還有人造出一個新詞「學而思親」來表達大家的自嘲和無奈,下面的網友P圖能很好地佐證:
他們以此來形容「在極度抓狂和糾結的情況下,首先想到的是自己有多少親戚朋友」(定義源於廣參自定義)。
新生測試到底是什麼?——該不該送孩子去補習?
近十年來,學而思作為一家教育培訓機構發展迅速,並於2010年在紐交所上市。
2016財年,學而思所屬的好未來集團營收達到6.19億美元。
學而思廣州分校的校長曾接受採訪表示,學而思的定位是全科培優機構,主要做分層教學,給學生們提供學校以外的多元化補充(包括數學、物理、化學、生物、英語、語文等學科)。也正是如此,學而思才有了如今嚴格的入學分層測試。
同時他還做出了說明:「我需要澄清的一點是,很多家長認為這是晉級考試,但我們的定位是分層考試,以確定學生處於哪個學習層次,再進行分班。」
雖然我的孩子沒有上過學而思,但是為了新生報名而凌晨排隊搶位、堪比雙十一秒殺的情況卻屢有耳聞。
家長們一句「為了孩子的學業」,因為「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而瘋狂搶跑,勢要向學霸、尖子班、超常班看齊。
其實早在這次集贊活動以前,關於學而思的爭論就沒有停止過。事件緣起於人民日報去年11月底推出了「減負」話題的報道,直指家長的教育焦慮。
在上海,教委更是以一紙禁令——「小升初嚴禁奧賽」來平息校外補習的爭論。隨後,學而思也發表了「篳路藍縷,不忘初心」的回應,意在申明自己並沒有「烈火烹熱油」導致小升初門檻抬高。
歸根到底,一個教育機構真的能夠綁架家長,逼瘋教育嗎?幾乎是來自全民上下的教育焦慮,責任只能落到一家培訓機構嗎?
事實斷然沒有如此簡單,因為這背後涉及到的問題和原因實在是太深太廣了。或許「集贊」和「搶位」是飢餓營銷,但一旦市場有需求,一旦家長的痛點被滿足,今天不是學而思處於輿論中心,就會是其他機構。
當然,如果不去深究背後的原因,作為家長,我們更應該從這些類似的刷屏現象或者輿論背後要更理智、更冷靜地考慮是否該送孩子去參加補習,並且做出對孩子和家庭來說更好的選擇。
美國的孩子上不上補習班?——興趣和個性化才是培養目的
在大多數國人的認知里,西方的小學生基本上是玩著長大,以及西方的孩子從來都不用上補習班。
然而事實真是如此嗎?
高地公園獨立學區(Highland Park ISD)是美國著名學區,他們曾經做過一項針對美國學生在課外的學習情況的調查,調查結果顯示:60%以上的美國家長表示會讓孩子在課外上一些家教或者補習班。
不過,他們所謂的補習班與我們國內高強度的課後培訓課程相比,還是有著很大的區別。
這一點曾經受邀到我們 新足跡做分享的新浪博主新澤西Cathy媽媽也提到過:
「在白人社區的孩子參加課外補習班的很少,而在亞裔多的社區,因為學校競爭厲害,很多孩子都上補習班。白人家長更偏愛體育,他們對體育的熱情和投入,和中國家長對待奧數和英語補習一樣。一般美國孩子練體育都希望進高中校隊,而體育好的孩子在同學中是最受歡迎的」。
所以,與亞裔有所不同,美國本地人更傾向於選擇不是為了升學或者競賽,而是針對孩子個人的興趣愛好、去培養和挖掘孩子天賦的「興趣班」。
美國的國情和文化決定了他們的基礎教育和我們有很大的區別,他們絕大部分公立學校是13年全免費的義務教育,他們的小升初、初升高的壓力遠沒有國內那麼大。
因此美國人並沒有上補習班的傳統,也不會像國內的家長那樣擔心孩子輸在所謂的「起跑線」上而送孩子上各種奧數、才藝班。
當然,美國孩子也還是有因為升學而參加補習班的時候。
那就是位於美國紐約的幾所特殊高中,入學的唯一途徑是必須參與特別高中入學考試(SHSAT),因此有精英學生想要順利入讀這幾所學校就會選擇參加補習班來應對考試。
我們真的差那500塊嗎?——教育焦慮才是大家共同的「鐐銬」
「別人都在上補習班,我們不去就落後啦!」
「我也想讓孩子有自己的選擇,可是大環境讓家長不得不這麼做呀!」
「現在逼孩子緊一點,總好過以後被孩子埋怨父母沒有幫過他來得好。」
「只有讀書才能改變孩子的未來,讀出去,出國去,更好。」
……
以上幾段話,是很多家長的心聲,也反映了大家共同的焦慮。
在這個人人都在爭搶資源的時代,面對孩子的教育和未來發展的問題,焦慮好像已經成為中國家長的普遍心態,沒有多少人可以淡然處之。
即便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現在的孩子受教育的機會和條件越來越好,家長在教育投資方面好像也比以往的人們有了更多的主動權,但最後卻發現,大家的選擇還是只有升學和考試,以及由此不斷衍生的補習熱、學區房、出國熱……
這種焦慮必然是一個時代的產物,因為資源的稀缺和分配不均滿足不了大家日益壯大的需求,所以,教育改革的呼聲才會不斷被人們提起,這中間哪怕稍微有點風吹草動,都會糾扯到一大片中國家長的心。
除此之外,作為父母的我們,更應該時時警惕這些焦慮當中盲目從眾、缺乏理性的那一部分。
也許是這一代家長從小接受「吃得苦中苦,方位人上人」的教育觀念,也許是為了追求普世意義上的成功——考名校,做精英,也許是為了打破所謂的階層飛躍……
哪怕有一絲機會,家長們都不會放棄,帶著孩子一路「搶跑」,爭奪「先機」。
然而正是因為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大家紛紛「搶跑」,競爭的壓力只會越來越大,而家長的焦慮情緒也會不斷加深,並且日漸形成一個惡性的閉環。
所以說,教育投資也是一個博弈的過程,家長花費在孩子身上的時間和金錢,最終能夠獲得什麼樣的收益?
可能每個人對收益的期待值都不同,但非常重要且共通的一點是,一定要想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以及能不能承擔中間的風險和最後的結局。
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各種「熱潮」當中保持理智而清醒的狀態,就算是焦慮,我們也不會那麼輕易地被牽著鼻子走。
最後,敏敏老師用作家畢淑敏的一段話做結尾,希望能啟發各位:
「中國歷史上從未有像現在這樣焦灼、驚恐不安的父母。很多人都說現在的小孩子多幸福,但他們心裡覺得壓力很大,苦不堪言。
很多父母爭著要孩子贏在』起跑線』上,卻忘了人生還有』終點』,只有順利抵達終點,才是和諧的人生。
父母應該從課本、學校中抬起頭來,去看孩子的一生,去思考他們應該學習什麼。」
不知道屏幕前的您,贊成讓孩子上補習班嗎?您是如何面對教育焦慮的呢?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