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水上的海南疍家人

在海南島東部沿海港灣,生活著一批依水而居的疍家人。

疍家人被稱為水上居民,他們長年以海為家,傍海而居。「浮生江海,居於舟屋欄棚,捕撈水產為業」是對他們生活方式的經典描述。

根據人類學家和歷史學家的考證,疍家人最早是秦漢時期從大陸來到海南的,他們習水駕舟善於耕海,以舟為屋,隨魚蝦汛期到處遷徙,採珠拾貝,撒網垂釣,耕海謀生。

關於疍家人的文獻記載,最早來源於宋朝的《太平寰宇記》。其中有「疍戶多生於江海,居於舟船,逐水而居」的記載。因此可以推測,疍家人或許早在宋朝以前就開始水居了。

疍家人的書面意思為以疍為家的人,而疍形同蛋,因疍家人的船舶外形形似蛋殼浮於海面,故得名。但疍家人自己則認為,他們常年與風浪搏鬥,生命難得到保障,如同蛋殼一般脆弱,故稱為疍家。

但是,在古代他們有時卻也被稱為「疍家賊」。這是因為部分疍家人的祖先來源於東晉末年盧循起義的部隊,盧循兵敗後,一部分起義士兵逃往海面,成為水上人家。後來各代的統治者們便對他們約法三章,「不準上岸居住、不準讀書識字、不準與岸上人家通婚」,由於很難與陸上的居民來往,又缺乏交流,長此以往岸上的居民逐漸對疍家人產生了歧視的心理。疍家人也在世世代代與風浪相伴的漁家生活中,n 形成了與陸上人不同的民風民俗。

宋代,趙汝適在《諸番志》記述海南商貿和市舶管理時提到「疍舶」:「瓊山、澄邁、臨高、文昌、樂會,皆有市舶。於舶舟之中分三等,上等為舶,中等為包頭,下等名疍舶。至則津務申州,差官打量丈尺,有經冊以格稅錢,本州官吏兵卒仰此以贍。」從這則史料可知,當時疍家人以舶運的方式參與商貿活動。

北宋時期,海南糧食供應緊張,當時往海南運量主要靠北船運輸。北船即是駐紮在海南島北部雷州半島的北部士兵來掌舵渡海,但由於北兵不了解瓊州海峽的潮汐潛流,「率多沉溺,咸苦之」。時任廣南西路轉運使的陳堯叟果斷決策:「令瓊州遣疍兵具舟自領」。疍兵即疍家人士兵,自疍兵參與運糧之後,成效顯著。

明代,海南疍民人口總數和戶口數均有較快的增長。根據《正德瓊台志》對明正德七年(1512年)海南疍民人口和戶口的統計資料,可知疍家人生育率較高:「每戶生八九子或至十餘」,疍民總人口約1.8萬人,而當時海南島總人口為25萬左右,佔到7%左右。

清代乃至近代,海南島疍民人口佔全島總人口比例及分布區間呈現減縮趨勢,主要原因是明清時期漢族移民人口激增,黎族人口的自然增長速率加快,壓縮了疍家人生存空間。其次,從福建遷徙過來的漢族漁民,對疍家人的漁業捕撈進行競爭,導致疍家人的作業海域和生存空間再次被擠占。

著名學者陳序經在《疍民的研究》中分析疍民遷徙活動時寫道:「在瓊州東北的清瀾港,每年春夏兩季,好多疍家漁艇,從萬寧陵水一帶隨南風而來清瀾。他們在清瀾海傍,有些插木為柱、以茅為瓦,有些仍住在艇上。到了秋冬兩季,他們又隨北風而南返萬寧陵水。他們秋去春來,就象燕子一樣,一年要住二三個地方。」

疍家人在出海前都要燒香燃燭 、拜海神 ,以祈願來去平安。 除此之外 ,疍家人還有崇拜祖先的風俗,疍家人的房子里都會擺上祖宗的牌位。別是在海上,當遇到風浪時,疍家人會向海里撒紙錢並祈求祖宗的保佑,因為疍家的先人多死於海上,其子孫認為先人的英靈會在海上保佑他們平安。

在日常生活中,疍家人也有自己的禁忌。去疍家串門,忌踏門檻,吃飯時碗、湯匙忌扣在桌上。夾菜時手心不能向下,這預示著 "翻、沉、擱淺"之意。坐姿忌兩腳懸空,因為這是"不到埠"的預兆。

但隨著海南島沿岸旅遊開發的不斷深入,沿海海域潛移默化的圈地運動,疍家人的生活方式開始發生蛻變,疍家漁歌在鋼筋水泥之間越發顯得飄渺,一邊是疍家人傳統的生活方式,另一邊是林立的酒店,宛如兩個世界,但疍家人正努力與另一個世界融合。

推薦閱讀:

為什麼有很多東北人像侯鳥一樣冬天就去南方生活,但很少南方人像侯鳥一樣夏天去北方生活?
想要移居海南生活,應該做怎樣的長期規劃?
一帶一路政策對海南特區有什麼影響??

TAG:旅行 | 海南 | 疍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