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聽說,你們廣東人什麼都吃
人類奮鬥了好幾萬年才站上了食物鏈的頂端,而站在最頂端的,是廣東人
作者 | 史晨瑾 馮諾
出品 | 網易浪潮工作室
放眼全世界,中國人最會吃,恐怕沒什麼異議;放眼全中國,廣東人最會吃,更沒有什麼異議——如果有異議,廣東人可能會把你吃掉,就像吃福建人一樣。
2017年初,流行語「廣東人吃福建人」突然在網路上流傳開來。這句略顯無厘頭的話,並不是毫無緣由火起來的,其重點不在福建人,而在於吃。其中暗含了一個堪稱定理的規律:廣東人什麼都吃。
- 對廣東人來說,沒有哪句問候比這一句更親切了
廣東人,野生動物的天敵
廣東有句俗話,「辛苦搵嚟自在食」,白話的意思就是,辛辛苦苦賺錢就是為了舒舒服服吃。可見廣東人對吃的看重。
中山大學的研究者統計發現,廣州居民在外飲食占消費性支出的平均比例大致在13.8%左右,高出全國平均水平3到5倍。這當然與廣東的民風關係莫大。廣東遠離政治中心,商業發達,老百姓更注重享受。而氣候上四季溫熱,衣物上的花銷不大,自然全情投入到了吃上面。
毫不誇張地說,廣東人是各種野生動物的天敵。雖然中國其他地區的人也有吃老鼠、蟑螂等小動物的,但其規模、種類、手法都很難與廣東人匹敵。
- 廣東人大象孔雀照吃不誤,鱷魚算什麼
據《清稗類鈔》記載:「粵東食品,頗有異於各省者,如犬、田鼠、蛇、蜈蚣、蛤、蚧、蟬、蝗、龍虱、禾蟲是也。」 有句戲言說,天上飛的,除了飛機,地上四條腿的,除了板凳,廣東人什麼都吃。
廣東地區的古籍描述野生動物的時候,都會寫上口味。比如麡(音同齊)狼「肉肥脆香美」,鷓鴣「其肉肥美宜炙」,鷢(音同絕)鳥「大如雉,其肉香美,可以作炙及臘也」,竹狌「味如鴨肉「,番鳩「味如蟹」。這些記載出自秦漢以來的諸多文獻。
甚至連大象、孔雀這種觀賞性動物也難逃粵人之口。唐代時,有象在野,粵人自然不會放過,「爭食其鼻,雲肥脆,尤堪作炙」。至於孔雀,則「或遺人以充口腹,或殺之以為脯臘」。
這麼多野味中,最慘的還是蛇。在其他地方,蛇或許能橫行無阻,人人得而躲之。但廣東之於蛇,堪稱地獄。漢代淮南王劉安在《淮南子·精神訓》中寫道:「越人得髯蛇以為上餚,中國人(指中原人)得而棄之無用。」
時至今日,粵菜中蛇的烹飪方法不下數十種,龍虎鬥、五彩炒蛇絲、燒鳳肝蛇片、太史五蛇羹等等,都是粵菜經典。
- 廣東是蛇的地獄
一方野味養一方人
嶺南地區自古以來蠻荒偏僻,中原地區受貶謫的官員大都被流放到了這個「瘴癘之地」。因為五嶺的阻隔,嶺南地區的氣候和江南水鄉迥然不同,這裡丘壑重疊,高溫多雨,森林茂密,蚊蠅群舞,生存環境十分惡劣。但這種野蠻氣候和複雜的地形恰恰有利於植被和野生動物的生長。
約在一萬年前,嶺南和中原的動物群落非常相似。秦漢以後,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不斷開發,野生動物活動的地盤一天天縮小,嶺南地區成了野生動物的避難所之一。
考古發現,廣東人先民早就養成雜食的習慣了。在距今一萬四千多年前的廣東陽春獨石仔遺址中,就有犀牛、黑熊、雲豹、巨猿、水牛、水鹿、水獺、豪豬、鼠類、小靈貓、金貓、麝香貓、果子狸、獼猴等陸地動物的骸骨,也有鯉魚、蚌、蜆、螺等水產品的化石。可見當時的先民就有食用野味的習慣,這種傳統與粵菜選料廣博的風格有著深厚的淵源。
唐宋年間的文獻記載了珠江三角洲和東江一帶不時有象群、虎豹、猿猴、孔雀等野生動物的出現。蛇、狸、野禽等易於捕食的小型動物就更不用說了。
- 清末兵荒馬亂,也耽誤不了廣東人吃
素有廣東徐霞客之稱的清初文人屈大均在《廣東新語》中感嘆:「天下所有之食貨,粵東幾近有之。粵東所有之食貨,天下未必盡有也。」反映出它的烹調食材幾乎包括所有動物,涵蓋範圍很廣。
「辛苦搵嚟自在食」
廣東人什麼都吃,一部分原因是什麼都產,但不是全部原因。同屬南蠻地區的廣西、貴州,也常吃珍奇野味,但並沒有像廣東人那樣馳名全國。這恐怕要與廣東獨特的文化相關。
- 羊城自古繁華,獨特的市井文化孕育了獨特的飲食文化 /Wikipedia
飲食文化之發達,離不開繁榮的市井文化。自秦漢始,廣州就是商業重鎮。在唐代,即使是都城長安也有宵禁,而廣州卻有夜市,常常開放至雞鳴時分。唐代詩人張籍有詩云,「蠻聲喧夜市,海色浸潮台」,足見廣州的市井文化之發達。那時候,廣東的飲食就因為奇特而馳名北地了,被稱為「南食」或「南烹」。
廣東人重視吃食從他們對女性的要求上能看出來。在唐代,粵人對認為,好女人的基本條件,不像中原地區,要「以針縷織紡為功」,而是「躬庖廚勤刀機」,也就是善烹飪水產,水蛇、黃鱔之類。可見,吃不只是近現代廣東人的標籤,而是貫穿廣東人DNA的一項傳統。
- 玉帶濠早已被掩埋,現在只留下一條街供人追憶 /http://ugo.cn
明清時期,廣東成了海禁政策的漏網之魚,和西方國家的商業往來甚密,外貿得天獨厚,因此富賈雲集。時人稱,廣州玉帶濠「過於秦淮數倍」,要知道,明代的南京秦淮河,大概就相當於現在的上海陸家嘴。
而19世紀,西人扣關之後,廣東更因為優越的地理位置,成了全國最發達的地區。「辛苦搵嚟自在食」,發達之後的廣東,對吃依然最上心。19世紀中後葉,全國大部分人尚沒有睜眼看世界的情況下,廣東就出現了本土西餐「番菜館」。而後這些番菜館開到了北京上海等地。
民國以來,廣州工商業發展迅速,自由職業者、手工業者、僱傭工人等工商階層則聚集在茶樓,一邊「嘆茶」,一邊洽談生意,嘮叨家常,成為茶樓的主力軍。
即使是1949年之後的鬥爭年代,廣東人依然忘不了吃,政府常常拿粵地的奇珍野味款待來客,與中國其他地區如火如荼的政治鬥爭形成鮮明對比。
- 19世紀初的廣州港口,過不了多久,廣州就有西洋餐館了 /Wikipedia
什麼都吃,但不代表吃得隨便
英國人類學家傑克·古迪認為,「菜肴的出現需要一夥善於評論和喜愛冒險的食客」。在歐洲,這些冒險的食客是貴族。人們把天鵝獻給英格蘭皇室,也把蜂蜜酒獻給衣索比亞的貴族。
美食於他們,不只是滿足味蕾,也是區分上等人和下等人的重要指標——沒錯,吃飯也分上等人和下等人。在這方面,他們與褚明宇的唯一區別就是,褚明宇會玩微博。
在文藝復興時期的義大利,美食著作的針對者主要是「受到優待的少數人」。埃及陵墓證明「高級菜肴」的先決條件已經出現。食物的等級制在古羅馬時期就已經充分確立。
- 如果亞當夏娃是中國人,死的就是那條蛇了,而這倆中國人八成是廣東人
較高級的菜肴都必然從「外部地區」獲取原料,而且在當地看來,都是奇怪的東西,這樣才能與凡夫俗子區別開來。歐洲貴族享用的奇異菜肴就放了來自東南亞各國的香料,比如胡椒、大料、芸香、芹菜等,既與鴕鳥肉、鶴肉、鸚鵡肉、火烈鳥肉一起烹飪,也放在剁碎的牡蠣、河蚌、海膽等水產品中。
而在中國,這些冒險的食客,是廣東人。與歐洲人需要「進口」美食原料不同,廣東人完全可以就地取材。但食材豐富並不意味著廣東人見啥吃啥,和那些歐洲貴族一樣,他們也非常挑剔,偏愛原汁原味。口味比較清淡,不喜歡加太多佐料,避免破壞食材原始的味道。不像熱衷紅燒、爆炒的湘菜和川菜,廣東人喜歡清蒸。
- 廣東人什麼都吃,但不是隨便吃吃
由於氣候潮濕炎熱,食物很容易腐壞,粵菜對食材的新鮮程度有極高的追求,講究原料的季節性,「不時不吃」。吃魚有「春鯿秋鯉夏三犁(鰣魚)隆冬鱸」的說法;「秋風起,三蛇肥」,吃蛇要等到秋天;吃蝦要到清明節;蔬菜要挑時令菜。冬天亦食補,廣東人又搬出瓦煲,做狗肉煲、羊肉煲、黃鱔煲和香菇筍雞煲等營養豐富的煲仔飯。「龍虎燴」、「燉甲魚」、「燒乳鵝」也紛紛被端上桌。
廣東人極度注重養生,相信醫食同源,家家必備老火靚湯,滿大街都是涼茶鋪。他們信中醫「以形補形」的理念,喜歡吃各種動物內臟和腦部。葯膳湯在廣東也非常流行,各種中草藥材加進湯里,以滋陰補腎,祛濕除「熱氣」。不過諷刺的是,食療也是廣東人腎病等慢性病高發的罪魁禍首,是「病從口入」的完美標本。
人類奮鬥了好幾萬年才站上了食物鏈的頂端,而站在最頂端的,是廣東人。
參考資料
[1] David Y.H. Wu and Sidney C.H. Cheung (2002). The Globalization of Chinese Food.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 Jack Goody (2010). 烹飪、菜肴與階級. 浙江大學出版社.
[3] 王曉玲(2005). 食在廣州:嶺南飲食文化經典. 廣東旅遊出版社.
[4] 周智武 (2012). 民國「食在廣州」的飲食特徵.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
[5] 蔡曉梅, 司徒尚紀 (2007). 廣東飲食文化形成與發展的機理研究.嶺南文史.
[6] 蔡曉梅, 朱竑, 司徒尚紀 (2011). 廣東飲食文化景觀及其區域分異研究. 熱帶地理.
本文首發於【浪潮工作室】(微信ID:WelleStudio163),歡迎搜索關注,獲取更多有關廣東人的美食趣聞!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