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個模型,你在職場更值錢 | 9年50家公司400個崗位的研究

一、老闆和員工,到底誰是孫子

前兩天,咪蒙又寫了一篇極富爭議的文章《誰不是一邊當老闆,一邊當孫子呢》,裡面提到當老闆的很多無奈。

比如,老闆對員工就像孫子一樣哄著,生怕對方一不高興就辭職了;一有員工跟自己說「老闆,我找你聊聊」,馬上就心裡一緊。

然後很多文章都開始討論:老闆和員工到底誰更苦、到底誰是孫子。

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老闆和員工的關係,因人而異、因時而異。

《財經》報道過張小龍的一件小事:他每周要去深圳參加例會,但總以「起不來」為借口不去,馬化騰就說,「以後讓我的秘書叫你起來。」後來張小龍又說「路上太堵,怕趕不上」。於是馬化騰每星期都派車來接他。

有多少人可以用「起不來」、「路上堵」這樣的理由,硬氣地拒絕跟老闆開會,還不讓老闆發怒?

最近剛開完鎚子發布會的老羅,似乎也是個「硬氣」的人。高中沒有念完的他,10多年前就在新東方得到一份年薪50萬、每周只上幾堂課的工作,卻選擇瀟洒離開。

離開新東方這顆大樹之後,是不是很慘呢?沒有,人家做了牛博網,上線十幾天PV就超過20萬。牛博網後來被關閉,又做了老羅英語,第一筆投資是馮唐硬塞給他的。

現在呢?做手機了,雖然有爭議,但作為一個在手機行業零經驗的人,能夠籠絡一大幫牛人,做得出一些讓人期待的亮點功能,也實屬罕見。

說回普通人,也有「硬氣」和「不硬氣」的。很多公司甚至將他們對人才的「區別對待」制度化了。

我曾經說過,很多公司都有高潛人才的名單,大量的資源都會投資給這些人,管理者也會更注重培養這些人,而對名單以外的其他人,走就走了吧,換一個就好。

二、為什麼有些人可以很「硬氣」

那麼在職場上,我們怎樣才能變得那麼硬氣,可以對老闆、對客戶甚至對公眾「說不」呢?

或者換句話說,在職場上,什麼樣的素質才是讓大家對你趨之若鶩、非常值錢的「硬通貨」呢?

如果能夠找到這些素質,並掌握它們,是不是就意味著,我們可以有更多的話語權

是不是就意味著,即便AI取代了我們(據開復老師最近的說法,50%的崗位都會受到AI的影響),我們也能迅速華麗轉身

是不是就意味著,即便現在的工作不滿意,我們換個地方一樣行?是不是也意味著,我們可以更加值錢

其實在此之前,很多人已經提出過一些概念,來概括那些比較值錢的素質,比如:我們經常說的軟能力,或者冰山下的能力,或者可遷移能力。

但是,「具備一些可遷移能力」這樣的說法,乍一聽很有道理,可問題是,哪些才是可遷移能力?哪些能力值得培養?這一點,似乎沒有人可以說得清楚。

所以,我特地花了幾天時間,試圖研究這個問題,找到結論。我的方法是:

第一,羅列出學術界、企業界對人才素質要求的一些關鍵詞;

第二,針對典型「硬氣」的人,找出他們的共性特徵,作為篩選標準;

第三,用這個篩選標準,來挑出符合要求的素質關鍵詞。而這些,就會是讓我們更加「值錢」和「硬氣」的那些能力素質。

三、4天+9年,我找到了46個關鍵詞

為了羅列出這些關鍵詞,我找了三個來源:第一學術界的研究成果,第二是企業界的一手調研報告,第三則是我過去9年的企業真實諮詢案例。

來源1,學術界的文獻:國外其實一直有研究Skills for Success(成功的技能)。乍一聽,像是成功學,其實是非常科學的人才研究。

比如專門研究美國公共政策的非營利性智庫New America(Google CEO埃里克施密特就是該基金會的董事會主席),出過一份很詳盡的研究報告《Skills for Success》。

來源2,企業界的一手調研報告:學術界的研究,有時存在一些滯後。

但一些為企業服務的人才諮詢公司(比如CEB SHL,五百強校招的筆試題多出自他們之手),往往可以知道,哪些素質的市場價值更高。

來源3,9年諮詢項目的復盤:我找了此前9年企業諮詢的項目資料,包括6個行業、50多家公司、400多個崗位的能力要求,我取了其中高頻提到的關鍵詞。

有了三方面的數據來源之後,我得到了46個關鍵詞。

四、符合這3個標準,才是真正的答案

接下來,就是尋找可靠的篩選標準了。

我最終找出來的標準是:1)可轉化到各個領域;2)有相應的市場價值;3)能夠後天習得。

為什麼選擇這些標準呢?

1)關於可轉化

「硬氣」的意思是,這種能力素質不是只適用於某個行業或者公司,去其它地方還照樣行,所以,「可轉化」是首要標準。這樣才能走哪兒都不怕。

比如老羅,他有演講能力、韌勁兒、個人品牌等等,這些幫助他成為新東方名師,也幫助他做成了牛博網。

而現在,當他開始做手機的時候,即便他沒有任何經驗,依然可以集結到最優秀的團隊、融到很多錢來做事情。

如今中國公司的平均壽命不到3年,加上未來AI對各類崗位的影響,如果沒有一些可轉化的素質,無論如何是硬氣不起來的。

2)有相應的市場價值

有一些能力素質,比如說「關注細節」,是可以轉化的,但相對來說,願意為此支付高價的公司並不多,價值沒有那麼高,所以,也不在我的篩選範圍之內。

另外,有市場價值的能力素質其實很多。比如,老羅可能擅長演講、有個人品牌等等,但張小龍,幾乎從不演講,他所依仗的是對產品的理解、對人性的把握,以及精準的直覺。

所以,到了這裡,我們不難發現,並不存在一個統一的標準,比如「會演講」或者「會寫作」,就可以如何。

像市面上宣稱的類成功學培訓「學好XX,就能夠走上人生巔峰」,是不存在的。不同的人,硬氣的途徑可以有不同,它是個綜合概念。

3)能夠後天習得

這些人所依仗的,並不純粹天生的性格特質,即便有先天因素在,也是後天經過努力去進一步挖掘的,沒有人生下來就會演講、就理解人性、就懂得溝通。

所以,一些天生的素質,比如性格、智商等等,單個來說,並不能成為什麼競爭優勢。

當然,從另一方面來說,我們也需要找到那些後天可培養的能力素質,否則就是沒有意義的,因為我們什麼都做不了。

五、個體勢能模型:讓我們更「值錢」和「硬氣」

通過以上標準篩選之後,我又補充了一些企業不看重、但離開企業會很有用的能力,比如個人品牌建立、求職,等等。

經過這三步的研究,我梳理出了一個「個體勢能模型」:

詳細展開之前,先說說,我為什麼管它叫「個體勢能模型」。

勢能我們高中物理都學過,英文是PotentialEnergy。勢能是存儲於系統內部的能量,比如有重力勢能、彈性勢能等等。

勢能的特點,其實跟以上模型的特點非常類似:

1)勢能可以轉化為動能,比如把鬧鐘上一下發條,鬧鐘就可以走很久,這是彈性勢能轉化為動能,而我們之前就說了,模型中的能力都是需要可轉化的;

2)勢能有很多類型,比如有重力勢能、彈性勢能等等,而模型中的能力也有很多,並不需要所有的都具備;

3)勢能的增加需要對物體做功,比如說,當我們把一隻球舉高,就是在做功,然後重力勢能增加。這些能力也是一樣,沒有天生的,都是後天努力培養的。

所以,當我們積蓄了更高的勢能,就能夠有更多的話語權,能夠變得更加硬氣,能夠更加值錢。

並且,無論是求職還是建立人際關係,無論做任何工作,都會比低勢能的人更加容易。

好了,現在說說個體勢能模型本身。

這個模型里的勢能類型很多,我分了五個階段,把它們分別納入進去。

這五個階段是:定位自己、打造自己、管理自己、營銷自己、超越自己。

為什麼是這五個呢?

我經常說,一個人就是一家公司,那麼就用公司經營來舉例好了。

如果我們要做一家公司,首先得有定位,針對什麼人群、主打什麼市場,接著得打造產品、團隊這些基本要素。

然後呢?還得有很好的流程和制度來管理公司。之後,得把公司品牌、產品都營銷出去。做大到一定程度之後,不只是靠自己了,還可以通過投資其它公司,打造生態鏈。

個人也是一樣的,先得有自己的定位,然後打造出一些基本勢能,並且很好地管理自己去運用這些勢能,之後就可以把自己營銷出去,做到一定階段之後,又超越自己,通過團隊實現更大的成就。

那麼,每個階段都包括哪些呢?

1

定位自己

我此前多次提過,性格、動機這類素質,在我們成年之後是很難改變的,所以需要順應它,才能使巧勁。

那麼,第一步就是:了解和定位自己。這裡包括四大領域:

1)自我認知:了解自己的性格、動機等等素質,明白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比如,我的性格偏內向、關注宏觀而非細節、決策時傾向於理性而非感性,另外,我是一個非常需要成就感的人,挑戰越大往往越興奮,等等。

2)天賦挖掘: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天賦優勢,但大多數人並沒有認識到。比如,上面說到我的性格偏內向,內向者的優勢往往在於深思熟慮;另外,高成就感動機也讓我能夠從事非常有挑戰性的工作,等等。

3)職業定位:在我們了解自己之後,接下來就是要定位自己所要從事的職業。

比如,我的性格偏內向、高成就感動機,那麼諮詢分析類工作,其實非常適合自己,因為需要深思熟慮、有很大挑戰。

但銷售類可能就不太適合,因為「跟人打交道」的時間遠大於「跟事打交道」,這會讓我非常不舒服。

當然,職業定位還需要考慮其它很多因素,這裡為了舉例,我進行了簡化。之前有寫過,這篇不具體展開。

4)個人規劃:職業定位常常只是第一步,但我們未來要去向哪裡,才是更重要的一步。

我們在年輕的時候往往很難想明白,但隨著閱歷加深,我們會逐漸明白自己要什麼、不要什麼,以及能夠接受什麼、不能夠接受什麼。

比如,我的人生目標里就有一項「通過自己的專業技能,去幫助和影響他人,獲得個人成就感」。

2

打造自己

定位之後,我們得好好打造自己。這一步主要是奠定基礎,包括這些:

1)學習:時代變化快、信息多而雜,這種情況下,如何快速學習、建立起一套知識體系,顯得特別重要。

否則,在這個睜眼就有信息主動跑到你面前的時代,我們的學習看起來自主,其實本質上跟填鴨差不多。

2)思考:美國女哲學家安蘭德曾經說過:財富是一個人思考能力的產物。在整個模型的各個要素當中,思考能力幾乎是一票否決制的,也就是說,任何人,哪怕其它能力再強,如果思考能力欠缺,最終也很難有什麼大成就,因為我們做任何事情都需要這一條。

思考能力這一條,在所有研究報告、所有企業案例中都提到了。這裡的思考能力,包括分析和解決問題、進行批判性思考等等。

3)創新:毋庸置疑,在機器人可以處理簡單重複的工作之後,創新就成了人類的一大競爭力。

4)表達:從最基本的「條理清晰地表述自己的觀點」到更高難度的「在大眾面前演講」,都是表達的一部分。「思考能力很強,但表達不出來」,跟「思考能力很差」,最終的結果沒有什麼兩樣。

5)影響:表達出來只是第一步,為了做成事情,很多時候我們還需要說服他人接受自己的觀點和提案。這時候,我們需要具備影響他人的能力。

3

管理自己

有了以上這些基本勢能之後,還不夠,我們得用好自己。我們常常被不良情緒所擾、被瑣事纏身,這些都導致我們的勢能發揮不出來。所以,我們還需要:

1)提升效率:尋求最優的做事方式,建立自己的一套時間管理方法,更快速地達成結果。比如,哪怕是知道「我自己在早上8-10點的時候,思考效率最高」這麼一個小技巧,也足以大大提升效率了。

2)管理情緒:面對問題的時候,如果不能先處理情緒、再處理事情,那麼再好的思考能力,也無法發揮出來。

3)控制行為:懶惰是人類的天性,知道如何巧妙地控制自己的行為,會讓我們變得更加「可控」。

4

營銷自己

當我們做好自己後,還需要把自己營銷出去。

1)對老闆的營銷,體現在對上管理:你自己牛不行,得有人說你牛。

2)對企業的營銷,體現在求職方面:求職是賣出自己的過程,你需要懂得如何賣個好價錢。

3)對周圍人的營銷,體現在人際網路的建立:如何讓別人主動來認識你,而不是反過來。

4)對大眾的營銷,體現在建立個人品牌:一個人就是一家公司,而作為一家公司,品牌是最重要的資產之一。

5

超越自己

做到了以上這些,是不是夠了呢?還沒有,做好這些,可以在單打獨鬥中勝出,但如果我們希望有更大的成就,還需要超越自己,也就是說:靠他人來成就自己。所以,我們需要領導力,包括:

1)制定戰略:帶團隊的人,如果自己不知道要往哪兒去,再好的團隊也發揮不出作用。

2)進行決策:關鍵時刻,面臨很多岔路的時候,需要快速決策並為自己的決策負責。

3)團隊管理:最優秀的人集結在一起,未必會成為最優秀的團隊。團隊如何搭配,有非常大的講究,1+1=2沒有意義,1+1>2才是建立團隊的意義。

4)人才管理:如何選人、培養人、激勵人,這是每個管理者的必修課。

做好這五步,最終我們就能夠大大提升自己的個體勢能,在這個變化的時代,以不變應萬變。

六、這個模型,要怎麼用

你可能會想:這個模型可以用來幹嘛?我認為,至少可以解決以下問題:

1)判斷自己的勢能高低:把各項勢能列出來,1-5分打分,1分代表完全不具備,5分代表非常拔尖,3分代表能夠適當地運用該能力,2和4介於之間。最後看看自己的平均分。

從我自己的經驗來看,如果在畢業之後的前3年,平均分達到3,就算是不錯的,如果你不是做了一個特別不適合自己的工作,那麼應該來說,在市場上可以有一定的競爭力了,至少你不用擔心自己會失業、不用擔心公司倒閉找不到下家。

2)決定自己的學習發展路徑:我們很多時候,想學的太多,最後學了很多沒用的,導致南轅北轍。但如果我們能夠照著這個模型來學習提升,就好像開車有了地圖,不太會跑偏了。

3)進行定期自我復點:我們需要隔段時間就復盤自己,我自己的時間是3個月,看看自己各方面的勢能是否有所提升。

況且,不管做任何工作,我們都需要了解自己的優劣勢,而這就是一個很好的盤點優劣勢的模型。

很多人問我,20-30歲的時候,做什麼才不會浪費。從世俗角度說,你做什麼都有可能是浪費,因為你現在並不知道自己的終點在哪裡。

但是,提升這些勢能一定不會。而且研究表明,20-30歲的成年早期,是開發這些能力的關鍵時期。如果你恰好處於這個年齡階段,那麼恭喜你,可塑性還很強,勢能有機會大大提升。但如果超過了這個階段,也沒關係,做點什麼,總比什麼都不做,結果要好。

七、是不是模型里的要素都很重要

你可能會覺得,模型里的要素太多了,能達到這個高度,已經不是一般人了。

的確如此。但是,我們在不同的發展階段,需要的勢能類型是不一樣的。並且,掌握的深度也不一樣。

舉例來說,在諮詢行業,諮詢顧問主要的工作是進行數據分析、畫PPT、參與訪談等等;諮詢經理主要承擔項目經理的職責,為某個諮詢項目的進度、質量、預算等等負責;而諮詢總監呢,主要是出去拿項目、跟客戶方的高管維護關係、管理團隊等等。

我以這三個階段為例,在下圖標識出各個階段需要積蓄的勢能,其中,C代表諮詢顧問,M代表諮詢經理,D代表諮詢總監。

所以,我們完全可以根據不同階段的需要,來有針對性地提升自己相應的勢能。而這個模型,就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路徑。

至於提升的方法呢?下周我會把之前寫過的文章,都按照這個框架來整理一遍,方便大家學習,有一些尚未涉及的內容,也會在之後的文章里。

當然,圈外的學習產品RISE,同樣是按照這個思路來設計的。

另外需要說明的是:

1)這個模型適用於普通人,如果你出身好,不需要參與職場競爭,也就無所謂了,因為你爹媽已經幫你積蓄了足夠多的勢能,他們的金錢、人脈、權力都是。

2)模型適用於大多數白領崗位,但不適用於諸如清潔工、外賣員這樣的偏體力勞動崗位。

3)除了這些勢能,專業知識和經驗也還是需要的。只是說,如果沒有這些勢能,專業知識學得越多,就越浪費時間,因為你學專業知識,不是用來背的,是用來解決問題的,但如果不具備這些勢能,你就很難將死的知識轉化成活的解決方案。

在今天,多變、模糊、複雜、快節奏,成為了時代的主旋律,在這個時代里,人際網路、企業管理、專業領域、合作溝通、生產方式等等,都在變得更加複雜……

但所幸,網路幫我們解決了知識獲取的問題,在今天,哪怕是一個中學生,所了解的知識都遠超古代先賢們畢生的研究,這使得我們有足夠多的知識來解決很多複雜的問題。

但同時,因為時代的發展,在一些快速變化的領域,1年前學到的知識,1年後都未必適用了。

所以,在知識以外,我們的思考、溝通、學習、管理的方式都需要變得更加高級,才得以適應這個時代,才能讓我們在現代社會掙得一席之地。如果我們依然停留在原先的重複工作、簡單思考、盲目學習中,就會很難理解這個世界的複雜性,很難適應社會的發展。

當時代開始奔跑的時候,如果我們不想落後,也只能拚命往前跑。但往前跑的速度能夠多快、能夠堅持多久,取決於我們在前期積蓄了多少勢能。不具備足夠勢能的人,將無法在激烈的競爭中立足,勢必會被社會淘汰。

——————————————————————

更多信息移步我的個人原微信公眾號:iquanwai(我就是那個,反雞湯血、持原、不要讚賞還請你吃圈圈)


推薦閱讀:

我到底該不該去讀專升本?
我都這麼努力了,為什麼卻得不到回報?你可能陷入了「努力的陷阱」
我們和孩子究竟為了什麼而學習?
再過5年,你還在寫代碼嗎?
嚮往自由職業,本質是對現實生活中重重困難的逃避心理嗎?

TAG:职场 | 个人发展 | 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