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比特世界做一個合格的「信息獵手」?

原文發表於極客公園,點擊查看原文。

「信息大爆炸」常常用來形容我們面對信息過載時的焦慮心情。其實我認為用「消息大爆炸」來描述這種互聯網時代手足無措的感覺,可能會更貼合一些。

「消息」和「信息」兩個詞只差了一個字,我相信很多人並不清楚它們之間的差別。實際上在通信領域,兩者還是有著比較明顯的區分。

「通信的目的是傳輸消息消息具有不同的形式,例如文字、圖片和音樂等等。而信息可被理解為消息中包含的有意義的內容。不同形式的消息,可以包含相同的信息。」

互聯網改變了消息的流通方式,但信息的價值其實並沒有被成比例的提升。很多時候我們把時間、精力浪費在了對消息的追逐上,而消息是轉瞬即逝的。當你感覺到「信息大爆炸」時,有沒有想過其實你缺少的是高效獲取信息的手段,這才是爆炸的中心。

作為一個互聯網媒體的文字工作者,我每天都需要和大量的消息打交道。如何更高效地從消息中獲取信息,併產出更有價值的內容,就成為了非常重要的一項「生存技能」。

通信領域「消息——信息」的轉換思維深刻地影響著我的工作。作為一名比特世界的「信息獵手」,我很願意分享一些自己在信息獲取上的思考。

信息獲取:重新掌握主動權

通信中還有這樣一個定義:消息的價值是由它的接收者來定義的,跟消息的重要程度或形式無關。放到實際情況來說如果想要從消息中得到更多的信息,就需要根據自己的情況(目的)制定一套獨一無二的閱讀方案。

舉例來說,微信公眾平台已經成為很多人首要(甚至是唯一)的閱讀渠道。必須承認的是,微信公眾平台是一個偉大的產品,它極大地簡化了消息產出、閱讀和分享的成本,但它的局限性也是很明顯的。

雖然關注一個公眾號是主觀上的決定,但在這之後你接受到的消息實際上是公眾號管理者安排好的。換句話說,閱讀上的主動權並不掌握在你的手裡。大多資訊聚合類 app 也會存在類似的問題,隨著 AI 推薦演算法的引入,閱讀會漸漸變成一個機器給你「投喂消息」的過程。

作為一個「信息獵手」,首先要避免單一的信息獲取渠道。接下來要做的就是閱讀傾向上從「獲取消息」向「獲取信息」轉變,即儘可能去減少人工篩選消息的步驟。對於我個人來說,我將需要獲取的信息按照時間緯度劃分成了 3 個層級:

  • 需要第一時間知道的信息
  • 需要及時知道的信息
  • 可能對以後會有幫助的信息

「需要第一時間知道的信息」包括一些大公司的動態,重磅產品的發布信息等, 需要比較高的時效性。這個層級我使用的工具是即刻 app 和 Google Alert 服務,兩者均擁有非常定製化的提醒方式。

即刻 app 吸引人的地方在於它並不是按照領域去區分消息,取而代之的是設置類似「NASA 又搞大新聞了」、「Nintendo Switch 新動向」這種目的性很強的「提醒」,而通過手機的通知機制可以第一時間告知用戶。

即刻 app 主要用於移動平台,網頁端我使用 Google Alert 服務作為補充。它可以按照關鍵字去追蹤一些信息,一旦出現新內容便通過郵件或 RSS 的方式進行提醒。另外,Techmeme 網站的「Top News」也可以作為獲得重要信息的一個補充渠道。

「需要及時知道的信息」指那些有一定的時效性,但需要進一步思考、處理的信息。這個層級的信息我會盡量安排固定的獲取時間(每天早中晚三次),使用的工具是 Reeder、微博和 Twitter。

Reeder 是一款聚合類的 RSS 閱讀工具,它能將各大中外網站、社區和博客的內容聚集在一起,避免了反覆切換窗口去獲取不同平台的信息。在 Reeder 內還可以對信息源進一步分類(甚至可以按照 GTD 的思路去整理),增加閱讀時的目的性。

微博、Twitter 上我關注了一些互聯網領域的官微(官推)、專業機構等,並為他們設置了特別的分組,利用碎片化時間可以隨時了解大家的動態。不過微博、Twitter 對於我來說起到的作用更多是「提醒平台」,當看到有價值的信息時我會通過搜索引擎檢索信息源,並不會長時間停留在平台上閱讀。

可能對以後會有幫助的信息則可以劃分到深度閱讀的範疇,這部分信息不具備時效性,經過了一定的沉澱,需要花更整塊的時間(例如每天睡前)進行閱讀和思考。這個層級信息我會通過 Instapaper 和 Kindle 獲取。

Instapaper 是一款著名的「稍後讀」應用,它可以對網頁的內容進行「二次加工」,幫助我們去除那些影響閱讀的元素(廣告、推薦信息等)。當我進行這個層級的閱讀時,我會通過 Chrome 的拓展程序將待讀的文章發送到 Instapaper 內,最後再回到 Instapaper 中進行統一閱讀。

Kindle 用於閱讀購買的書籍,也會訂閱一些諸如知乎周刊之類的電子雜誌。跟很多人不太一樣,我會盡量避免使用「Send to Kindle」將一些碎片化的內容推送到 Kindle 上閱讀。

在這套閱讀體系中,微信公眾平台並不是任何一個層級的必要元素,但可以把它作為一個靈活的、碎片化閱讀的一種補充。當然,每個人的閱讀習慣是不同的,使用的工具也是千差萬別的。你完全可以按照閱讀的深淺或閱讀的種類去進行分級,建立屬於自己的信息獲取體系。

重新掌握獲取信息的主動權,絕對是一項「磨刀不誤砍柴工」的工作。在建立信息獲取體系時,我有以下的經驗:

  • 儘可能地利用軟體、工具本身的特性進行「消息——信息」的轉換,增加到達手上的信息比例。
  • 當你的閱讀中心為資訊類平台時,最好選擇可定製化強的平台(例如輕芒閱讀)。
  • 不要吝嗇為一些優質的工具付費,它們帶來的效率提升是「值回票價」的。
  • 請理性對待 RSS 源,並不加的越多讀的越多。

信息存儲:建立自己的「信息倉庫」

擁有一個高效的信息獲取方式,對於「信息獵手」來說並不是終點。

信息的另一個特點是「可存儲性」,當一條信息能夠被妥善地分類存儲,並能夠方便地回看時,才能最大化地發揮出它們的價值。實際上,我們每天都在做信息儲存的工作:微博、微信上看到好玩的內容點個收藏,網站上看到不錯的文章存個書籤……

但當我們的信息存儲在不同的平台時,檢索信息時需要先回憶信息的來源,信息越多這項工作將越複雜。作為「信息獵手」可以進一步完善的地方就在於,如何通過一個平台管理不同渠道的內容。我理想中的「信息倉庫」要具備以下特質:

  • 支持跨平台使用,PC、手機之間可以無縫切換。
  • 兼容主流的資訊、社交 app,添加內容方便(例如支持 Share Sheet)。
  • 伺服器穩定,同步速度快。

信息存儲的核心是「信息整理」,這方面有著不同的流派:有些人喜歡使用稍後讀類的工具(Instapaper、Pocket)進行信息整理,特點是簡單方便,使用上邏輯清晰;還有些人喜歡圍繞印象筆記、有道雲筆記進行信息整理,方便增補自己的想法。

我個人屬於「鏈接派」,因為日常需要存儲的信息(文章)都是以鏈接為導向的。我目前使用的工具是 Linnk,這是一個國內團隊做的雲端書籤收藏夾,可以把各個渠道的鏈接(微信、網頁)匯聚在一起,並能方便進行分類整理和回看。另外 Linnk 本身也提供了稍後讀的功能,也可以將它作為一個閱讀工具去使用。

另外我也會使用 Ulysses 進行信息存儲。雖然 Ulysses 是一款 Markdown 語言的寫作工具,官方並沒有定義它的其他功能。但是我利用它兼容 iCloud 同步的特性,把一些零碎的想法,看到的觀點記錄其中,這樣在不同的平台都能隨時寫幾筆。

上面已經提到了,信息存儲的核心是「整理」而不是「存儲」這個動作本身。避免讓你的「信息倉庫」變成有去無回的黑洞,如果你發現自己儲存了很多信息但後來並沒有用上,停下來想想是不是你需要更加明確的存儲目標,或者是需要更換一個工具了。

雖然看起來,「信息獵手」對於互聯網行業來說更有價值一些。但其實在各行各業,能夠高效地獲取信息都是一種優勢,也許只是獲取的信息方式和信息種類有所差別——哪怕最近你在追一部電視劇,擁有完善的信息獲取體系也能幫助你獲得比別人更多的「談資」。

將上面的文字整理一下,所呈現的效果大概就是下面圖中的樣子:

當然,以上更多是通過一些具體的案列分享我在信息獲取上的思考,至於信息流在不同工具間的傳播方式,那又可以另寫一篇文章了。如果你在獲取信息上有什麼獨到的見解,也歡迎和我交流。

頭圖來源:視覺中國


推薦閱讀:

什麼年齡段適合讀什麼樣的書?
如何培養兒童閱讀習慣?
流水文:從讀書到閱讀,再到「世界·觀」
讀網路小說讀到審美疲勞了怎麼辦?
【讀書有道】閱讀即思考,看美國老師如何高效地做精讀!

TAG:高效工作 | 效率 | 阅读习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