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周時期中原地區飲食結構的改變與女性地位的下降

本文非原創,轉載自 科技考古(ID:archaeometry)公眾號,原作者董豫。轉載已經公眾號同意。

我國歷史時期的大部分時間是父權社會,然而由於早期可靠史料的匱乏,這一制度何時開始仍有爭議。山東大學、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局和美國紐約城市大學等多個研究機構的學者,從考古學材料出發,從男女飲食結構和健康狀況的視角,為解決這一問題提供了新的思路。這一研究成果發表在《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Academy of Sciences》2017年1月第114期第5卷上。

圖一、文中提到的遺址的地理位置。東周遺址:1、鄭韓故城;2、西亞斯;3、暢馨園;4、天利。仰韶遺址:5、姜寨;6、史家;7、西坡;8、關家;9、西山。

作者利用穩定同位素、體質人類學和墓葬分析的研究方法,對中原地區史前和東周時期多個考古遺址的出土人骨進行了研究(遺址分布情況見圖一)。穩定同位素的研究結果表明中原地區仰韶文化時期男女的飲食結構沒有明顯差異;然而到了東周時期,男女飲食結構有顯著差異(圖二)。東周男性明顯食用更多肉類和中國北方地區的傳統作物—粟黍,女性則肉類攝入較少,並食用更多當時不受歡迎的麥類作物(圖二、圖三)。

圖二、中原地區仰韶時期(n=130)和東周時期(n=45)遺址的人骨穩定同位素值。仰韶遺址男性和女性的C、N同位素值均沒有顯著差異(碳同位素值p=0.46,氮同位素值p=0.21);東周遺址男性和女性的C、N同位素值都有顯著差異(碳同位素值p=0.00001,氮同位素值p=0.001)。

圖三、仰韶和東周遺址男性和女性C、N穩定同位素值比較。女性和男性的碳同位素值從仰韶到東周都顯著降低,反映C3類作物(如麥類、豆類等)的重要性增加。同時女性的氮同位素值從仰韶到東周也顯著降低,男性的氮同位素值則沒有明顯變化。

同時,體質人類學研究表明到了東周時期,女性的平均身高相較於仰韶文化時期明顯下降(圖四),並有更多個體的骨骼有貧血表現(眶頂板篩狀孔和多孔性骨肥厚多發),男性則沒有相應變化。這可能說明東周時期女性從小就受到父母的歧視,自幼年起就營養不良從而導致身高發育不足和貧血。

圖四、仰韶和東周遺址男性和女性肢骨的測量數據比較。從仰韶到東周,女性的肢骨(股骨和脛骨)長度明顯變短,男性則沒有相應變化。

另外研究者通過墓葬分析發現,仰韶文化時期男女墓葬差別不明顯,而且女性常常得到厚葬;到了東周時期社會整體貧富差距加大,同時男性墓葬規格總體高於女性,如墓室體量更大,使用更多棺槨,隨葬更多更精美的器物等(圖五)。

圖五、馬賽克圖展示隨葬品和墓葬形制的分布情況。模塊的大小對應於該類別墓葬的數目;墓葬數為零的類別以細線表示。顏色表示偏離零假設的程度:深藍色表示該類別的墓葬顯著偏多,粉色表示該類別的墓葬顯著偏少。

這項研究成果說明至遲到東周時期,男尊女卑的現象很可能就已經制度化了,女性無論是在社會上還是在家庭內部都受到歧視,阻礙女性的正常身心發展。

原文鏈接: pnas.org/content/114/5/

Dong,Yu, Chelsea Morgan, Yurii Chinenov, Ligang Zhou, Wenquan Fan, Xiaolin Ma, andKate Pechenkina. 2017. Shifting diets and the rise of male-biased inequality onthe Central Plains of China during Eastern Zhou.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4(5): 932–937.


推薦閱讀:

男生堅決不讓女生付錢或AA,這是該理解為紳士風度還是大男子主義?
為什麼支持男人主導的社會的人就叫男權主義者?而追求男女平等就叫做女權主義?
假設有一個開關,使人們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選擇性別,那麼以宏觀角度會不會男女比例仍然保持平衡?
虹貓藍兔系列有重男輕女的現象嗎?
如果認為女性衣著打扮男性化很正常,那男扮女裝正常嗎?

TAG:考古 | 中国历史 | 性别平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