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億級反盜版風口來了,互聯網+法律迎來顛覆式創新
「當3月23日,今日頭條推出針對頭條號創作者的維權賠付功能時,我並沒有多少激動,只是默默的完成了功能申請,然後就不理它了。」一位內容作者如是表述自己的使用體驗:「一個月里,打開過原創保護界面多次,也偶爾查看下有哪些疑似盜版的賬號或平台,但維權真心沒打算去做。」
文/張書樂(TMT行業觀察者、遊戲產業時評人,人民網、人民郵電報專欄作者)
刊載於《法人》雜誌2017年5月刊
僅僅是麻木嗎?或許不竟然。而這個針對網文原創者的維權賠付功能,其實只是近期大量湧入互聯網上開展反盜版或維權服務的一個縮影。
從版權服務到維權服務,以快打慢也有老毛病
以網路為依託的版權服務正在如雨後春筍般崛起。
就在3月末,兩個雲版權平台悄然上線。一個是作為首批中國版權保護中心應用示範平台之一的「版全家」;一個是在CCBN中國國際廣播影視發展論壇之IP生態與娛樂峰會上發布、有著作為國家「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改革規劃建設的國家重大產業工程項目這一」頭銜「的CCDI版權雲。
兩個擁有「國」字背景的平台其核心,都是通過網路的快速、便捷,來縮短版權申報和保護的「距離」。版全家的核心賣點即使為著作權人提供經中國版權保護中心審核、由國家版權局簽署、帶有DCI碼的作品登記證書。藉助人工智慧機器人的輔助,能夠在3分鐘內完成在線填報;而CCDI版權雲則更進一步,一方面為政府、行業與商用建設一個國家級數字版權公共服務平台,同時通過全網實時監測技術能力+司法維權維權能力,來解決維權難問題。
在某種程度上,今日頭條的維權賠付功能,其實也就是類似的模式,即由第三方維權機構快版權作為具體維權平台,作者完成和今日頭條的維權授權簽約後,快版權會對作者確認抄襲的文章進行侵權追溯,同時對侵權方溝通賠付或提起訴訟。每確認一篇被抄襲文章可立案,原創作者將獲得 50 元先行賠付金;訴訟成功後,作者可再獲得 100元賠付金,每篇文章累計至多獲得 150 元賠償金。
「各種版權註冊和維權平台的出現,某種意義上,都是通過互聯網來進行扁平化,將過去版權方在註冊版權、維護版權中的『跑腿』過程縮短到極致。實現以快打慢。」業內人士指出:這其實是互聯網+版權的一個常態化方式,但問題也依然存在,即縮減的只是版權擁有者的跑腿過程,但真正涉及到維權時,冗長的時間和較低的賠付,依然還是不可解。而這其實是許多互聯網+生態共同的難題。即完成了接客的提速,卻無法在服務的後續體驗上,實現對傳統模式的改造和提速。
用專業知識形成內容創業壁壘
在快版權的維權服務中,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少而精。
據去年7月該平台對外發布的信息顯示:該平台維權小分隊的規模在30人左右,CEO嚴飛擁有律師背景;同時,還擁有8人法務團隊及一個律師事務所做訴訟維權服務。
專業的團隊,和法律服務的嚴謹性,其實就形成了互聯網版權服務的專業化壁壘,用以和當下內容付費的法律問答等模式進行區分。
雙方合作,其實也是為了各取所需的結果。與之有相似維權模式的紙貴App創始人唐凌在一次對媒體的採訪中表示:「維權騎士和快版權等競品集中於文字查重,技術也較簡單,微信、今日頭條和知乎等網站為它們開放介面,它們定點監測這幾家平台的文字內容,有點像論文查重。」
其中恰恰道出了合作的根源,即對於維權平台來說,若無主流自媒體平台開放介面,則難以真正做到維權查重,而且由於目前運營模式的局限,維權的範圍也往往只能局限在網文之上;而對於自媒體平台來說,通過維權這個功能,可以實現對自己平台上的各內容創業者的黏性,而且當下也僅僅是一種帶有平台表態的象徵意義所激發的黏性。
「只是這個維權的意義不大。如果是一般的內容創作者,一篇文章被盜轉的幾率並不高。」業內人士指出:對於真正影響力較大的自媒體來說,往往對於維權也不熱衷;相反,只要註明了作者的話,他們會更樂意於別人「不打招呼」轉載,那都是擴大影響力的結果。150元的維權費上限,對於優質內容創作者來說,並無多少實質吸引力。
同樣是專業知識付費,另一家名為分鐘律師的App則選擇了另一條差異化路線行進。據其創始人周翼介紹,最初分鐘律師的行進路線是走法律分答的模式,即有法律疑難的人群可以通過App一鍵呼叫平台上的千餘名律師,通過語音的方式進行答疑解惑,並逐步延伸到了法律訴訟代理之上。
而在近期,該平台也在進行快速迭代,其服務的一個新增賣點則是看合同、版權維權,尤其是前者目前在互聯網上並沒有類似的服務出現。
「每一個人都會有合同上的困惑,勞務合同、旅遊合同、租房合同……」有律師背景的周翼表示:通過手機一鍵拍攝合同上傳到App上,我們的律師就可以快速響應,對合同里可能出現的法律問題,提出建議。隨後,我們還將推出代寫合同的服務,將專業的法律知識融入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也讓律師,不再僅僅作為打官司才去找的低頻存在。
業內人士指出,類似分鐘律師這樣的服務,其實就是通過互聯網的長尾定律,激活更多用戶的潛在需求;同時,也跳脫出法律類產品在互聯網化過程中,無論如何縮短和用戶之間的距離、節約用戶的時間,也總是保持低頻服務的態勢。僅僅一個看合同的服務,就有很強的植入性,無論是toC端,比如在勞動力市場或房屋買賣中,還是toB端,進入到商貿談判里,「一鍵呼叫」律師,獲得全流程快速和專業的服務,都可以讓以往只存在於大企業的法律顧問團,變成人人可以共享的服務體驗。
這些都是以法律作為專業知識來形成內容創業的壁壘的最新姿勢。
光有律師參與還不夠,必須吸引更多參與者
縈繞在上述產品的一個困局一直待解:過於低頻和長尾,在單個用戶手機之上,總是缺少必要的長期存在價值,或者不需要在第一屏。
哪怕是對於綁定在今日頭條這一高頻應用的快版權,本身也是僅限於內容創作者們在PC端上使用的功能插件而已。
如何提高在用戶眼中的存在價值?分鐘律師App的看合同是一種路,更好的挖掘各種用戶實現場景,讓原本不在其中的律師服務融入其中。而一個名為衛權大師的App,則提供了同樣法律壁壘下的另一條路。
它的線路圖即用戶發現假冒偽劣,上傳照片到平台,律師幫助維權,用戶獲得賠償。而據該平台對媒體宣稱,去年10月上線到今年3月,半年時間只有3000多下載量,但通過該APP發起的維權訴訟已有100多起,已生效的勝訴案件賠償金額已達100多萬元。
儘管媒體報道並沒有更多的說明,但不少業內人士據此極低的下載率和較高的維權轉換率,以及賠償金額的百萬級水平,各種並不太協調的數據得出了一個結論:要麼是浮誇,要麼是打假王海網路版。
簡言之,平均每次訴訟賠付過萬的這種結果,過去往往出現在職業打假人的相關報道中,而以往職業打假人為了避免報復,大多選擇和媒體同行,現在則多了一個快速獲得法律支持,並且確保維權效率的護身符。
如果推而廣之呢?發現假貨、消費者主張、律師維權、獲得賠付,即使是普通消費者亦可藉此為自己維護權益,甚至獲得收益。若展開想像,這將可能是對於線下實體經濟中假冒偽劣產品的一場互聯網+全民打假。
當然,前提還是能夠找到對假冒偽劣行為作出承擔和賠償的源頭,之一。
周翼稱,分鐘律師App上的版權維權服務,其實就涵蓋了內容盜版的版權人維權和假冒偽劣的消費者維權等內容,並正在開發類似的服務,且範圍將覆蓋全國,其目的是通過互聯網挖掘更多適合法律來填補空白的場景。最初的法律諮詢服務,就是這樣一個場景試錯成功的產物。
或許,在未來,法律服務將不再僅僅局限於普通人以為的上法庭、打官司這一單一場景,而成為又一個五花八門、姿勢百出的內容創業新藍海。
而且,要在這個藍海里遨遊,相關的法律專業背景或從業背景,將成為不在海里淹死的救生圈,之一。
推薦閱讀:
※競爭日益激烈的圖片市場,國內圖片庫的經營狀況如何?
※電視節目的表現形式有沒有版權?為什麼《中國好聲音》這樣的節目沒有抄襲者?
※用古代的水墨畫做書籍封面有版權問題嗎?
※版權界的變革者,版全家3分鐘申請數字版權登記
※如何評價柯達公司推出的「柯達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