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路:文盲高育良
這個時代,有讀書人和偽讀書人,區別並不在於讀書的多少。論讀書量,停車場的保安讀書很多,沒事就拿著手機刷小黃文,一天十多萬字,大學教授反而讀書時間不多,都用在跑項目發論文上了。
《人民的名義》里,高育良是學者從政。作為政客,他是貨真價實的。但作為學者,他真的像傳說中那麼淵博嗎?——不,實際上,他就是個文盲。
電視劇中,高育良很少直接開口談學問。我印象中,只有兩處:一處是和侯亮平講岳飛情商低,死於莫須有。一處是問高小鳳讀什麼書,高小鳳說《萬曆十五年》,高育良表示出濃厚興趣。
岳飛情商低不低,這是宋史問題,比較複雜,高育良不懂無可厚非。我們講個簡單的,「莫須有」的意思,不懂這個,就有點說不過去了。
高育良一再講:莫須有什麼意思?就是未必有。
哎呀,去查查詞典吧。能望文生義嗎?——噢,「莫」就是「未」的意思,「須」就是「必」的意思,「莫須有」就是「未必有」的意思?
這就是高育良的水平。
如果說「莫須有」是「未必有」,怎麼拿「未必有」給人定罪呢?高育良不是老強調「疑罪從無」嗎?這邏輯上都不通。
實際上,「莫須有」是「也許有」的意思。換言之,是「未必沒有」——「莫不是該有吧?」
甭看《萬曆十五年》了,看《上下五千年》吧:
「老將韓世忠忍不住親自去找秦檜,責問他憑什麼說岳飛謀反,到底有什麼證據。秦檜蠻橫地說:岳飛給張憲的信,雖然沒有證據,但是這件事莫須有(就是『也許有』的意思)。韓世忠氣憤地說:『莫須有』三個字,怎能叫天下人心服!」
高育良有沒有看過《萬曆十五年》,不清楚,但《上下五千年》,他肯定沒看過。
高小鳳說,她最近在讀《萬曆十五年》。有哪些證據表示她真的讀過,又得到什麼啟發呢?
「我就覺得,明朝的皇帝太難當了。」
你要是上大學,老師布置讀這本書,讀完,你的心得就是「皇帝太難當」,要能及格,只能說,老師太草包了。
哪個朝代的皇帝好當?——這個心得,還要讀過《萬曆十五年》才知道?沒讀就是沒讀,甭裝。
不知高育良是故意沒戳穿,還是高育良自己也沒讀過,他說:「那大臣就好當了?」
這句更有意思。從對話中,你完全找不到任何證據,表明這倆人真讀過《萬曆十五年》中哪怕一行。不過,這個回答很巧妙,透露出一種態度:我相信你讀過。這說明什麼?自然說明我也讀過嘍。
調情就是調情,非得以《萬曆十五年》的名義,這就是文盲病,生怕人家不知道自己有文化。
高小鳳接下來一句更有意思:
「書記您不覺得,有明一代的臣子,都很強勢嗎?」
太亮了。這句話暴露出,高小鳳確實被培養過,被訓練過——不然,她怎麼懂得把「明代」叫做「有明一代」?
明史不好學,但把「明代」叫「有明一代」,把「太監」叫「閹豎」,這些還不好學嗎?
一個地級師範學院的教師,花月把兒時間,就能把一個沒怎麼上過學的漁家女,調教成一枚懂明史的人,還超過名牌大學的明史專家,這說明什麼?——說明評審者很瞎呀!
不過,換句話說,現在,專家確實很好當。大眾很好欺騙,文化人很好冒充。——無論觀眾如何看待作為政客的高育良,很少有人否認作為學者的高育良。雖然他實際上是連「莫須有」的意思都搞不懂的草包。
事兒還是那檔子事兒,只不過,以文化人的名義罷了。
雖然你也沒文化,我也沒文化,但我們彼此達成默契,互相承認對方的淵博,大家就都是文化人了,都有品位了。
只是拜託,下次別在嘮嗑時,把「明代」叫做「有明一代」好吧,萬一搞不好說溜嘴,說成「達明一派」怎麼辦?
推薦閱讀:
※女嫁男的2個典型誤區
※送禮的秘訣是什麼?
※有哪些悲傷又好笑的故事?
※有個打呼的老公是什麼體驗?
※在飛機發明之前紙飛機存在嗎?如果存在,它們叫什麼?
TAG: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