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乳初考
武夷岩茶不斷推陳出新,發展新品種,至明清時以石乳為甚,為岩茶當家茶類,如現在的大紅袍一般。據史料記載,石乳作為茶名最早出現在南宋顧文薦《負喧雜錄·建茶品第》:「又一種茶,聚生石崖,枝葉尤茂。至道初,有詔造之,別號石乳」。不僅如此,在以宋朝歷代《國史》基礎上編纂而成的《宋史·地理志五》和《宋史·食貨志下五》中,也分別有記載。到了明時,許次紓的《茶考》記載有「至元十六年(1279年),浙江行省平章高興,路過武夷,監製了『石乳』茶數斤入獻,受到朝廷重視。到了至元十九年( 1282),朝廷令縣官歲貢二十斤,武夷茶的石乳品種再度入選為貢茶」。武夷茶藝中,有道「三斟石乳」的程序,這個說法,就來源於元代武夷御茶園出產石乳的這段歷史。可以看出,石乳起源之早,影響之巨。如今,九龍澗「石乳留香」的摩崖石刻依然在告訴人們那段歷史。
近年來,市場上鮮有石乳銷售的軼聞,而且此品種種植面積較小,偶有茶農種植。歷史上,武夷山曾因茶政擾民而至「本山茶枯」,到明中晚期岩茶甚至淪為「渙濯杯盞之需」,退出貢茶序列。一直到入清以後,廈漳茶商將武夷茶發揚光大,武夷茶才又迎未了廣大復興。但自這一時期算起,一直到1943年,茶學專家林馥泉調查整理武夷慧苑岩茶樹這段時間,「石乳」一詞幾乎未見於文獻或典籍記載,就連岩茶花名錄,也沒有出現「石乳」的花名。對於其感官描述,也僅限於「乳香」、"果香」此種籠統的描述。因此,雖然如今茶農連石乳山場都言之鑿鑿,但也無法確定,現在的石乳,和史書中所記載的,究竟是不是一回事。也無法確定,是不是有石乳這一品種。
已經很難考證石乳因何而得名。不過,宋丁謂的說法倒是可以借鑒,他說:「石乳出壑源斷崖缺石之間,蓋草木之仙骨。」問世之初,還是以團茶為主的年代。時光荏苒,石乳湮滅在歲月中,可能跟岩茶製法的衍變有關,跟貢茶產地推陳出新有關,更可能的是,跟茶樹品種此消彼長,以及植種環境的變遷有關。
不過,現在的石乳,作為岩茶花名,倒是可以細細品味。前些日子,有幸一品石乳,的確不同凡響。石乳干茶條索粗壯、緊實,色澤翠潤油綠,帶寶色。香氣濃郁清遠,使人陶醉。其湯色清澈艷麗,呈深橙色。滋味醇厚,回味乾爽,清甜無比,岩韻明顯,杯底有香氣。而且其奶香味、岩味十足,香甜清爽,有顆粒感,給味蕾以極大的衝擊,不愧於「石」、「乳」二字。葉底軟亮勻齊,墨綠帶寶色。私以為,可以作為武夷岩茶的代表,向外人解釋岩茶之「岩」韻。
由於石乳史料記載較少,年代久遠,而且品種認知度較小,武夷山地區種植範圍窄,產量低,已不可深考,故資料十分難尋。上文也是向某位大師借鑒一二,有冒昧之處,還請見諒。
推薦閱讀:
※茶藝師都未必說得清楚的茶葉知識,幾張圖讓你秒懂(中秋送禮必備)| 維他狗
※信陽購買毛尖?
※怎樣評價鳳凰單叢?在哪裡能買到正宗的?
※求碧螺春自飲,普通消費級別,選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