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是倒過來的海
地球以及地球上的所有事物,包括人類自身,都是星塵而已,在某種意義上,我們是無數死亡已久的恆星灰燼的排列組合。你戒指中的黃金就形成於某一次恆星爆發,而你鑽石中的碳,是在一顆恆星的中心鍛造出來的。沒有鑽戒?你血液中的鐵元素也是以同樣的方式形成。
——《丈量宇宙》
看完這本書,我整個人是懵圈的。作為讀庫內部員工七折買的,承認自己沒看懂,找自己部門男同事退錢嗎?多尷尬,智商和錢財感覺都受到了擊打,放在書架上,轉身也就投身於其他的偉大事業了 。
隔了一段日子,在月亮特別大的那一天,我也有那麼點感慨湊了熱鬧發了條朋友圈。
普通人比如池建強老師這樣的,也就回個:今兒月亮好大,但是,《丈量宇宙》的譯者苟利軍老師,很快也給我留言了,他說:
有時候在超市看到別人看一眼魚說死好幾個小時了,看到菜葉子就說不新鮮,看到土豆說不是新摘的,我已經就要嚇哭了,現在你看看,有人看了眼照片,就知道這個月亮不!新!鮮!了!(實際上這個月亮確實是我三天前拍的)那一刻我只想跪倒在地,把《丈量宇宙》緊緊擁在懷中,再看一遍。畢竟凡人也就能到點評肉蛋奶這個級別,而看完這本書,你就能點評月!亮!新!鮮!不!新!鮮!整本書都是認識的漢字,能看懂的部分不多,但是能懂的部分全都走進我內心深處了。比如:
1.
小時候,在家中的後花園裡,我用一架小型折射望遠鏡成功看到了這個恆星形成的複合體,這件事是我立志日後做一位職業天文學家的原因之一。彼時,我還不知道天體發光的詳細物理過程,但事實上,正是這些可以用眼睛看到(而非寫在書上)的東西俘獲了我的想像力。我第一次真正領悟,星系不僅僅是毫無特徵的點狀恆星和其間的大片黑暗。那麼,我此刻為什麼要選擇獵戶座呢?除了它是我最愛的星座之外,我還想以它為例來說明我們頭頂的恆星並不全都是同一種類型。乍看之下,所有恆星都差不多,只是亮度不同的白點而已,事實並非如此。找一個遠離房屋和路燈光線的暗處,讓你的眼睛適應黑暗,你就會發現那些明亮恆星的顏色稍有差異。
2.
在任何時刻,你用肉眼只能看到幾千顆恆星(不算銀盤上數十億顆不能分辨的恆星聯合發出的光)。我們所見的恆星通常位於太陽系附近,不過是冰山一角。如果我們在屋頂鑽一個洞,所見的星星,也只相當於浮在海洋中的某座冰山頂部的一個水分子中的一個氫原子而已。宇宙的大部分超出了人類的感官範疇,好似一道鴻溝,然而,我可以通過天文學來極大地延伸自己的視線,超越生物意義上的局限,從而看得更遠——正是這個想法,將我與宇宙連接了起來。
3.
除了這些引領我們進步的大項目,當然還有針對現有望遠鏡的新設備的持續發展,例如能夠提供更高靈敏度和新觀測技術的照相機和光譜儀。在觀測技術進步的同時,計算機的能力也在不斷增強,硬體成本不斷降低,更複雜、更高解析度、更大規模的模擬計算成為可能,我們可以藉此探索各種模型,比較和解釋那些正從涓涓細流增至不息川流的巨量觀測數據。
4.
伴隨著這些努力,我們的宇宙模型將會不斷完善。如果說我們的宇宙模型在二十世紀伊始還是一大塊奇形怪狀的大理石,那麼到二十一世紀中葉,它將成為米開朗基羅的大衛雕像。對一名河外天文學家來說,沒有什麼時候比現在更令人興奮了。我們心懷對未來宇宙新發現的期望,繼續宇宙探索,通過堅持不懈的科學探究,揭示更多的宇宙奧秘。我們相信,完美的雕像就隱藏在石頭之中。
上面這四段話看得我真是大半夜想衝進人群隨便找個人擁抱下。每一個筆畫每一個字都美妙到值得拿出日記本,一個字一個字寫下來,閱讀並背誦全文。
為讀懂這本書,我還是下了點力氣的,去了國家天文台,能請教的老師挨個拜訪了一個遍,能讓我碰的器械也挨個體驗了一個遍。順帶也拍了好多能發朋友圈的高清組圖:火星隕石切片在電子顯微鏡下的成像。鐵隕石切片在電子顯微鏡下的成像。小行星碎片切片在電子顯微鏡下的成像。月球隕石切片在電子顯微鏡下的成像。各種隕石的切片。上面這些色彩斑斕的圖片都是它們在顯微鏡下的呈像。想到切片和專業顯微鏡都不常有,從國家天文台出來,蹲路邊立刻花 38 塊買了一個 20 倍和 100 倍電子放大鏡。
手持 100 倍放大鏡的我。100 倍放大鏡下我的羊毛錢包。我們肉眼看到的《讀》。把 20 倍放大鏡放到這個人的腳趾頭上面。20 倍放大鏡下的腳趾頭。把 20 倍放大鏡放到這個人的手上面。20 倍放大鏡下的手。然而一本黑白攝影集為什麼要用四色來印而非直接用黑白印呢?
那我就斗膽班門弄斧給大家介紹一下什麼是四色印刷。四色,即黃、品紅、青、黑。就好像光之三原色,當這四種油墨依序一層層鋪浸在紙張上的時候,就能繪成我們目所能及的每一個畫面。拿讀庫出的這本瑪格南圖片冊來說:通過一百倍的放大鏡,我們能看到黑白照片的背後不僅僅是常規的黑色油墨,還有其他三色的秩序構成。如此好處是,每一個讀書人的面貌、神情,都能細細潤紙。層級更分明,畫質更加細膩。
放大鏡還可以幹嘛呢,請看↑它還可以用來檢測受損發質。這難道是一篇推廣顯微鏡的文章嗎,差點我都以為是了……此時此刻,一個閃閃發光的美麗新世界正在向你招手,到底為什麼要把價值數百萬美元的望遠鏡、設備以及人才放在地球上最偏遠荒涼的地方,僅僅為了收集幾個在 140 億年宇宙歷史中從發光天體輕輕飛來地球的光子?
讓我們好好看看,天文學家拿著望遠鏡每天到底都在忙些什麼吧。
本文作者:飛哥 · 讀庫萬人迷,可能是出版圈擁有玩具、標本、蠟燭和可樂最多的人,真朋克。
個人訂閱號:我滴媽呀
點擊藍字,或許你也能知道月亮新鮮不新鮮。
推薦閱讀:
※如何對宇宙文明進行分級?
※也許外星人和人類是一樣的,會不會有這樣的可能性?
※宇宙中有沒有這樣的星球呢?
※才不要當強光下的小透明
※如果沒有太陽了,地球的物種能生存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