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升級認知?認知升級的五個要點

我們熱議「認知升級」,而對於認知本身缺乏足夠的認知。本文嘗試展開認知升級。

認知升級可以分解為五個部分,

我們通過這五部分的提升來完成認知升級

第一步 認知路線圖、

第二步 「關於認知」的轉變、

第三步 隔離偽認知,存而不論、

第四步 調整認知姿態

第五步 認知對象結構化

一、認知升級需要認知地圖

最近被關於「認知升級」的文章刷屏了。

對於那個認知三部曲,這裡不過多重複。

本文想說的是,認知升級不是個「草莽精神」「行動」「執行力」簡單就可以解決得了。僅僅靠抓大勢、求助外部、關注當下來提升認知,可以說沒什麼錯,也沒什麼用。

我們要翻越一座山峰,你告訴大家,要跟大隊人馬走、要求助其他人、要一步一步專註腳下的路,這些作為鼓勵的話很好,但是指導人們去專業登山就有點牽強了。這三點其實只是鼓勵你提升認知,而沒有太多設計認知結構以及認知升級的問題。

可以說,每一位渴望升級認知的人都會完全認同這三點(大勢、外求、當下),大家關心的是:然後呢?

我們需要一個認知升級路線圖。

圖例:珠穆朗瑪登山路線圖

認知升級最基本的問題就是:

1、現有認知狀況(在哪裡),

2、認知升級的目標(要達到怎樣的認知結構),

3、認知提升路線(如何到達)

現實中我們去一個地方,過去會有路盲、路痴、老馬識途之說,現在有了手機地圖,對個人嚮導能力的要求降低了許多。

我們認知升級說白了就是認知狀態的遷移,同樣我們也需要一個認知地圖來作為認知升級的輔助。

一旦有了認知路線圖,認知升級就不是學霸的專屬了。認知升級將會相對的有章可循。

二、轉變:認知都是有指向對象的

這是一個認知升級前的必要觀念轉變。

即,所有認知都是「關於什麼的認知」,比如,關於互聯網電商的認知、關於油畫的認知、關於玉米種植的認知等等,不存在一個存粹的認知、不存在沒有對象的認知。

就像任何工具都是指向一個用途的,不存在一個沒有功能的工具。

我們以往談論認知為了更高的普適性、更廣的涵蓋面,我們只討論認知自身卻不探論「關於什麼的認知」。討論的認知過於抽象、形而上,在具體情境中去提升認知,那些提升方法幾乎是無效的,因為方法在具體的情境中。

我們認知提升的困難80%的原因來自於我們沒有認識到,認知不是一個獨立的存在,有認知就一定是「關於某對象的認知」。

也就是說,我們要避開「泛泛的談認知」,必須要談「關於某對象的認知」,沒有這個轉變,後邊的認知升級無從談起。

三、認知對象的清理:存而不論

提升認知的最重要的途徑就是學習,而我們的學習對象往往有很多附帶因子。比如,某某知名企業家的觀點、某某名人推薦、某暢銷書、網路熱文的內容。

當然不排除這些內容有真知灼見,但這些內容摻雜了一些內容以外的因子會使認知複雜程度提高,不利於我們去訓練提升認知。

這些附帶外在因子的內容很多時候也是假知識。

我之前寫過一篇文章講到,我們提升認知時首先要需要清理內容

《知識安全很重要!你知道多少?》

比如馬雲提出一個觀點,我們的興趣點往往不在觀點本身上,我們在意的是「馬雲說的」。

這類內容是依靠「馬雲說的」這個因子才進入我們的視野。

因此這類對象不能作為我們認知提升的對象,這些對象是經不起推敲、缺乏縱深的認知對象。也可以說這類對象是假的認知對象。

我們應該計量避開這類內容,在認知提升時要將這類認知對象清楚。

認知提升主要是兩個結構的識別、操作能力的提升。

這兩個結構是 認知結構 和 認知對象結構

四、兩個結構之1:認知的姿勢

我們在學習時忽略了一些重要的結構,主要一塊就是認知對象的存在目的。

打個比方,我們在學一些企業案例時往往以中性的視角客觀的來分析學習案例,而事實上,這個案例很大的可能是案例企業的一個營銷策劃材料,市面上的有關企業介紹的書有相當的比例是企業定製書、企業出費用專人負責整理出版、屬於塑造企業品牌的一個環節。

很多軟文、其實是為了賣東西、或者推廣某個產品。

在意圖層面會有一個目的結構在。

還有一種結構就是,我們與事件關係的不同帶來的結構的不同。

還是舉企業案例的事情,我們事前、事中、事後對待同一個問題完全有不同的結構。認知對象與我們認知時點的距離帶來了我們認知結構的不一樣。很多人喜歡預測某件事情,然後在事後對應自己的預測來展示自己的預測水平高超。

再比如,知名企業家在企業尚未成功時對企業的認知與企業成功以後的認知有著根本的不同。雖然企業是同一個企業,但是區別在於事前的論述是對象未形成、而事後的認知卻是對象已成過去式的狀態。這兩種認知(姿態)方式,我們要加以區分。

還有就是認知對象的載體不同也導致認知結構的區別,同樣一個事件:文字版、語音版、視頻版、現場轉述版本都會到這我們認知結構方式的不一樣。

對認知姿勢的討論我們沒有給足夠的重視和權重,忽視了一些認知姿態帶來的認知差異。

導致很多事後總結的企業案例,看著十分精彩、條條是道,可是對於指導實踐總是隔靴搔癢的感覺。這就是因為「同一個事情」事前事後的認知完全不是一回事。

五、兩個結構之2:認知對象的結構

帝者體太一,

王者法陰陽,

霸者則四時,

君者用六律。

《淮南子·本經訓》

淮南子這幾句話,總體是說,不同層面的管理者使用不一樣的分析工具,不同層面的人對象結構化的能力有所不同。

簡單講,對象結構化指的就是我們將認知對象分為幾部分以及各部分之間的關係。

比如對企業的認知對象結構:將企業分為生產部門、研究部門、人力組織部門、採購部、銷售部等等,之間的關係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中國文化里有陰陽五行這類對象結構化的方式,陰陽五行不是事物的先天屬性而是人們認知對象結構化的結果。將事物分為金木水火土五部分,並且之間有生克關係。

認知對象結構化的能力決定了一個人的認知能力。認知提升很大的一部分就是認知對象結構化能力。

對象的結構化能力有點類似顯示器的解析度:

以上三種對象結構化的方式,因為解析度的不同,體現了不同的結構化水平。紅綠燈的展示能力最低只有三種狀況。可以說紅綠燈體現的世界只有三種狀況。紅綠燈的認知水平最低。

結語:認知差異有哪些?

認知升級是一個不斷迭代的過程,早期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需要反覆強調認真對待,一旦熟悉這種「認知升級五步法」之後,每一次提升主要的是第3、4、5步。

也就是說認知升級核心就三點:

1、(對應上邊第三步)將與認知無關的內容存而不論。

2、明確認知的姿態,就是,我們與認知對象之間的時間空間關係結構,

3、認知對象的結構,這個對象結構有無限種可能,認知對象的可能性就是我們認知提升的可能性空間。

關於認知差異

我們人與人之間的認知差異就體現在上邊這三方面:

即,

①對什麼內容存而不論

②以怎樣的姿態認知世界

③對認知對象的結構化分析能力

這樣,我們就不會空喊口號「認知升級」而無從下手了。在這三個方向上發力我們的認知升級就是一個波瀾壯闊的大有可為的大千世界。每個人都可以找到專屬自己的認知升級路線。不必去人云亦云的趨勢而動。安心於自己的認知問題,安心於自己的認知提升之路。

(作者微信:alheps)


推薦閱讀:

為什麼人類常做火雞??式的歸納
認為正確的事情過一段時間後回想總是覺得自己當時很傻,這是成長的表現嗎?
Low的不是人 ,而是你的認知
明確的知道自己是個廢物是種怎麼樣的體驗?

TAG:认知 | 互联网创新 | 系统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