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怎樣撰寫交易日誌

  按:本文內容基於一個封閉的交易課程,發布在知乎作為備份。其中有大量預設的知識背景,不具備相關知識背景的讀者,閱讀價值較低,甚至會引發歧義。

  關於撰寫交易日誌,借Kite的月總結再說幾句。

  Kite提到寧濫勿缺,主要是指在最初記錄交易日誌的時候,要最大化的把交易相關的事項都發掘出來,巨細無遺。最初的階段,不需要做過於深入的分析和判斷,表面上和交易相關的都記錄下來。可以隨時記錄(例如先用手機口述錄音),避免事後遺忘;也可以在晚上以「小時間」單位,推進式的對一天中和交易相關的事項做一個回顧。

  組織內容時,心態不需要過於嚴謹,不妨想一下小孩子寫流水賬日記。已經規劃好格式的,例如圖表、數據等,就按既定格式來;還沒想好具體怎麼處理的內容,就先隨便記下來。

  這個過程需要持續比較長的一段時間。之後會逐步對交易日誌上的各種內容或項目形成一些認知,並基於此對交易日誌做一些規劃或調整。

  狹義上的交易日誌,如市場分析、操作記錄、交易數據等,不用說,是最重要的。

  例行或偶發的,和當下交易系統沒有直接關係的總結、心得、感受等,也比較重要。這裡稍微多說幾句,例如三重濾網交易系統,是不考慮大盤走勢的。但是作為交易的初學者,很難做到對大盤這種級別的系統外因素完全沒有感知。可以把關於大盤的想法記錄下來,要記錄在三重濾網交易系統日誌之外,同時不能影響操作層面。

  應該還有一些自己覺得沒什麼用的東西,可以自此移出交易日誌,不過建議大家保守處理這一部分。如果對內容的判斷稍有猶疑,就暫時保留下來。我們之所以在比較長時間的記錄交易日誌後,再做這些事情,主要有兩個原因——

  一是,有些東西在長時間的積累之後,才能有所體現。或者,在某個客觀或主觀的契機觸動之下,才有所體現。

  二是,在交易的初學階段成長很快,對交易相關因素的認知也在持續變化。一些眼下覺得沒用的東西,可能以後會有新的想法。就像一些經典交易書籍常讀常新是一個道理,交易者從自己的成長曆程中,收穫的會更多。

  當然,如果切實的覺得一些內容沒用,可以不再記錄。

  交易日誌的內容取捨和權重、格式、流程等,會隨著自己的交易實踐增加,不斷調整。當交易者的成長進入一個相對穩定的時期後,交易日誌也會暫時穩定下來。在這個階段,不同交易者的交易日誌在一些大的方面上會比較接近,不過也有極具個性化的部分。比較接近的,是交易領域的「普世價值」;個性化的部分,則是支撐每個交易者實現「普世價值」的獨特的交易背景。

  個人交易者的交易日誌和機構交易員的交易日誌,有目的性的差異——

  機構交易員的交易日誌,主要是管理功用;

  個人交易者的交易日誌,更傾向於自我成長。

  制式的交易日誌能夠提高機構管理效率,對個人交易者來說,則不是最有效率的形式。

  個人交易者的交易日誌,更像是關於交易的日記。除了必要的市場分析、操作記錄、交易數據等,還應該記錄所有交易工作能夠覆蓋到的方方面面。對於機構交易員來說,交易是工作;對於個人交易者來說,交易滲透進了生活的很多細枝末節之中。儘可能全面、詳細的交易日誌,能夠釐清交易者的個人背景、交易系統,以及交易表現之間的因果關係。

  舉一個例子。只要交易工作還是自己中期事務,就應該定時撰寫交易日誌。即使出於各種原因,短時間內沒有交易,也沒有學習交易,也應該每天或每周撰寫交易日誌。寫什麼呢?照實寫就可以:工作忙、雜事多、小舅子做手術、丈母娘來暫住等等。這樣做的作用是什麼呢?

  那就是,發現狹義交易系統所處的生活常態。

  捎帶請大家思考一個問題,在蠟燭圖或三重濾網交易系統中,識別當前趨勢的指標及其參數優化的基礎是什麼?

  答案是,主要趨勢的常態。同理,狹義交易系統構建和優化的基礎,就是交易者生活的常態。

  僅靠「我覺得……」來理解自己的生活常態,不是不夠,大多情況下完全是錯誤的,這正是投機交易市場中數不清的炮灰的思維「常態」。因此,我們才要通過交易日誌,為自己的生活和交易之間建立明確的因果關係。

  最後,關於交易日誌,大家可以再回顧一下飄香這篇文章:

  寫給參加交易員課程的豆友:交易日誌需要解決的問題
推薦閱讀:

專訪 · 許哲 | 談交易與賭博的區別
在交易中,相比利潤縮水,人們似乎更能扛住本金的損失,為什麼?
頂級交易員的升級打怪之路——交易員職位走向死亡,交易永生!
當你達到了什麼狀態,確定自己可以依靠交易為生了?

TAG:交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