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附體後,中國農業會如何蛻變?
在人們視線聚焦在討論人工智慧、無人駕駛、知識付費等熱門風口的時候,殊不知中國 135 萬平方公里的農村田埂上,有一場更深更廣的變革正在以燎原的姿態蔓延——互聯網+農業的生產模式,影響了、並正在繼續影響著佔中國人口總數 50.32%的 6.6 億農民群體。
互聯網附體,現代農業發展空間更為廣闊
近年來在互聯網技術和互聯網概念的滲透下,我國生態農業發展呈現出生產標準化,管理規範化,流通快捷化的趨勢。再加上政府不斷出台的「互聯網+農業」政策推動,一直存在互聯網與農業之間的層層壁壘不斷被打破。
於是現代農村社會中出現了一批批懂技術、會經營的新時代農民,這些人在傳統農業中運用物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進行規模化的生產和科學的管理,成為推動我國農業發展的主力軍。據悉未來 5-8 年內,我國規模化生產的農戶規模將在 500 萬到 800 萬戶之間,農村金融發展規模非常可觀,當然這一切都離不開互聯網和農業結合的三大利好。
其一,結合互聯網,農產品附加值得以擴大。一方面從產品流通方向來看,農民通過互聯網平台,可以把產品、深山裡的山珍等賣到世界各地,而銷售渠道市場擴寬了,反過來又可以促進農民生產增收,信息對稱了產品附加值也得以最大化。另一方面從農業大流通的角度上來說,面向商戶(2B)主要靠渠道,而面向消費者(2C)一端更加看重的則是平台。隨著中產階級崛起和消費升級,互聯網平台為農產品帶來的附加價值會越來越高。
其二,結合互聯網,農業的生產和組織形式得以改變。農民可以進行在線購買土地、在線挑選合作夥伴、指定種植方式、在線打理土地、在線配送下單、查看土地及時照片和實時視頻、追溯配送食品的生產、流通歷史記錄等工作,互聯網的深入讓現代農業生產模式也有了更多維度的改變,最為典型的便是現代生態農業在農業網購商城的幫助下,也開始從O2O轉化成B2B2C這種新型的電子商務的商業模式。
其三,結合互聯網,農業資本得以高效流通。農業是資金需求旺盛的產業,種子、農藥、化肥、農膜及農業生產、加工、運輸機械等都要用到大量資金,但長期以來金融對農村地區的供血明顯不足。傳統金融機構對於農商戶經營模式、資金流、周期都不是很了解,沒辦法做一般貸款服務,且農產品流動周期性很長,一般行業貸款產品也不適用於農商戶。此時互聯網金融成為破局農村金融的關鍵入口,互聯網開放平台以及整合資源的優勢讓農業供應鏈上的資金流、信息流與物流無縫對接,省去資產端獲客以及擔保、風控等成本,從而低成本、高效率地取得經濟環境效益。
由此可見,互聯網+生態農業平台不僅打通農業產、供、銷產業鏈條,還拓寬了農業發展空間。隨著中央一號文件互聯網+進村,萬億規模的農產業迎來新契機。這塊蛋糕看起來異常美味,然而不可忽視的是沒有強大的規模投入和經營實力,是很難下口的。
前景雖好,攤上互聯網挑戰卻更加艱巨
基於我國當前現狀,目前農業發展在生產、渠道和市場(即上、中、下游)方面仍存在著很大的挑戰:
(1)上游:農業生產較為分散、農業生產技術普遍落後。
(2)中游:運輸成本高,時效性低,中間流通環節層級太多。
(3)下游:用戶體驗要求升高,市場供求調節遲緩,農產品的食品安全問題頻發。
首先,我國農民基數龐大,規模化農業和小農經濟仍處於共存階段,其中小農經濟傳統、農村維穩思想,極大制約了中國農業規模化發展,使得大部分農民缺乏競爭力。在政府不斷推廣新技術進入農業領域過程中,一直存在兩大問題:「水土不服」、「眼高手低」。某些新技術進入農業領域,起效慢,不能得到廣泛認可。一方面部分農業人急功近利,不願意冒險採取新技術。另一方面部分科研人員不能夠真正認識到技術應用的前景,高新技術應用不接地氣。
其次,眾所周知,互聯網的O2O核心在於去中間化,減少流通環節,進而降低銷售價格,其中去的就是經銷商和代理商的環節。但在農資領域中,落到廠家口袋的利潤很少,大多數的利潤點都集中在中間流通環節:即各個層級的經銷商。既然他們靠這個吃飯,廠家也要靠中間環節去做銷售和服務,甚至是財務墊付和結算,當一些去中間化威脅到他們的存在時,就會引起之後一連串的黑反應,農資廠家做電商無疑是要自斷雙臂。所以是否能避免與傳統環節的直面衝鋒成為一大痛點。
再者,農業攤上互聯網,攤上電子商務,還會面臨一個很大的瓶頸,就是物流,一是種植蔬菜水果的物流實效性,是否能保持新鮮,二是養殖的活體物流,據悉我國目前快遞行業還沒有活體物流的服務。
最後,隨著人們對食品安全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一些造假食品的不斷出現讓人們在購買農產品時慎之又慎,也導致了人們購買進口農產品的意願更加強烈,國際產品一度傾銷,而我國出於壓縮農業人口數量的考慮而沒有採取強有力的傾銷和反傾銷措施,市場供求調節相對緩慢。
既然有如此多的挑戰,農業的第三次技術革命迫在眉睫。繼鐵器的使用、化肥和雜交育種技術的使用後,互聯網技術的使用無疑會開創我國現代農業的全新未來。總理在今年的工作報告中指出,「優綠新」將是今後我國農業改革的重要著眼點,即優化農產品結構、推進綠色農業生產模式和打造農業新業態新生態,可見今後我國農業未來會迎來更多的變革。
一、農業土地政策效率化
要實現農業產業供給側轉型升級,研究更為切實可行的土地政策勢在必行。目前持有土地必須納稅是國際通行的辦法,可以避免土地浪費、荒棄、低效種植。但這並不等同於農業稅,為避免「隨便撒點種子吃補貼」的行為出現,讓讓低效使用土地得不到國家補償,高效土地使用拿到全額國家補償,採用農村農業用土地流轉與持有實行稅收制、配合以適當的免稅政策或許可行。
二、農產品流通專業化、分層化
一方面,互聯網+農業經濟,會部分解決農產品價格倒掛的問題。農業產品分檔銷售,高端走高端、低端走菜市場,將會成為一種常態。另一方面,傳統農產品流通渠道會遭遇2006年至今小商品流通渠道經營者相同的命運:淘汰。流通領域的發展總體來說呈現專業化和分層化的趨勢,電商渠道早晚會建立。以後的農產品流通,主要就是專業菜市場和農產品電商,針對特定消費群體的趨勢會更加明顯。
三、農業品牌化
「互聯網+」時代,農業市場必將催生農產品標準化、規模化、品牌化的轉型,品牌農業將迎來絕佳機遇。品牌農產品的目標人群定位有兩大選擇,其一是轉化目前的絕大多數非品牌消費者為品牌消費者;其二是轉化競爭對手的消費者為自己品牌的擁躉。不管選擇其一,還是兩種人群都考慮,前提是要保證好農產品的生產控制和品質。
從早期的丁磊養豬,到中糧的全產業鏈布局,聯想控股高調進軍農業,以及從各地政府積極倡導和扶持農產品品牌建設,加速品牌農產品的迅猛發展,可以很明顯地看出:農業品牌在開拓國內市場、拉動地方農業經濟發展等方面的作用將越來越明顯。
四、農業生產模式向智慧農業升級
智慧農業主導將物聯網技術運用到傳統農業中去,運用感測器和軟體通過移動平台或者電腦平台對農業生產進行控制,顯然這種生產模式對於改善農業生態環境、提高農業生產經營效率、轉變農業生產者、消費者觀念和組織體系結構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目前我國農業產值的比值為2.2∶1,發達國家一般為4∶1。在發展智慧農業方面,中國或可借鑒日本的經驗。
日本的農業中97%的日本農戶菜田面積在3畝以下,且農產品供應高度依賴進口。這和中國的小農經濟結構非常的相似。根據日本發展智慧農業的特點,首先是政府要發展農場的信息化體系建設,建立了完善的農業市場信息服務系統,並且通過計算機網路的應用發展實時監控和指導農業的發展;其次逐步完善農用物資及農產品銷售的網上交易系統,讓智能化生產推動農產品標準化建設;最後通過大數據分析技術、農產品可視化品質溯源系統、智能化冷鏈以及電子商務平台等手段,實現物流環節的全程可控,精準了解供需信息,指導企業經營。
據中信證券估算,未來中國農業發展一旦能全面應用互聯網,將極大地擴展農業市場,有望達到萬億級規模。目前中國 20.25 億畝農村肥沃的土壤上,有很多「獨角獸」正在孕育、成長、厚積薄發,相信在國家的大力扶持下,加上越來越多的人才、技術、資本及政策的投入,將誕生一個嶄新的中國農業生態體系和行業規模巨頭。
劉曠,以禪道參悟互聯網、微信公眾號:liukuang110
推薦閱讀:
※中國農業發展出路在哪?
※農業社會化服務迎來政策風口,一線專家談行業最大機會和痛點
※AI 如何改變農業?那些綠色農場中你不知道的「黑科技」
※有什麼好的網站是關於農業方面的?
※地圖裡這些圓的東西是啥,植被?
TAG:现代农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