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印度相遇的300天

本文首發於公眾號therobinbird,竺道經授權轉載。

去年6月19日,華中科技大學2016屆本科生畢業典禮結束後的晚上,我便收拾行李,搭上了前往新德里的班機。從海關官員在我護照上落下印度第一戳開始,至今已過去300天

如果不考慮國內各大媒體時不時對印度的強姦新聞、開掛事件等報道,我對印度的第一印象是從 好友H在2014年的夏天到印度海德拉巴做了一個月的志願者 開始。此後,她逢人便安利印度,提到印度街頭隨處可見的牛,提到美味的印度酸奶Lassi,她每次都眉飛色舞,好像下一秒就要飛回到南亞那片熱情的土地。

Credit to @Hiatus, 攝於印度果阿

但我也曾聽到一部分去過印度的人聲聲埋怨,講到自己在印度上吐下瀉,被印度人坑騙,發誓絕不再踏上這片土地第二次。我愈發好奇,什麼樣的一個地方會讓人對它的印象與情感這麼兩級分化?

於是,我乾脆自己來瞧一瞧。

這些日子裡,有無數好友或第一次謀面的人問我Why India,我倒回答不上來一個具體的原因。

對世界的好奇心驅使我走了出來,南亞這片熱情的土地又碰巧把我留了下來。

對於大多數國人來講,印度=強姦/掛火車/閱兵開掛/吃東西拉肚子/城市化水平低/治安不好/髒亂差

印度人=阿三/皮膚黑/性饑渴/手擦屁股/手吃飯/教育水平低

刻板印象是可怕的,這大半年裡幾乎每一陣子我都要回答 「女孩子在那裡真的安全嗎」 「是不是不能穿短褲」 「阿三都很黑吧」 諸如此類的問題;我曾與覺得印度和印度人哪都不好的家人們在微信群大段地argue,也曾嚴肅的告訴好友不要再對我開「今天沒有被強姦啊」這樣的玩笑。

個人的聲音雖然微小,但多少相信發聲總會被聽到。至少,「我推過這堵牆,它動了一點點。」

圖片來自NASAs Earth Observatory,中間那塊「群星璀璨」的四邊形土地就是印度。

還記得在一門公選課上,老師給我們放了一張世界燈火分布的地圖。印象非常深刻,因為南亞的燈光密集程度比本以為的亮得多。

除了燈火背後的繁榮與美麗,也希望這張圖能像當初帶給我震撼一樣,給看到這篇文章的人一個初步的印度印象:她沒你們想像中那麼落後,同時,她也在以驚人的速度發展。

然而——當你搜索印度

圖片來自百度新聞

似乎如果標題里沒有「震驚」「阿三」「開掛」等字眼,就不能算作印度相關的新聞。

以地域或人種judge一個國家是無比狹隘的。因此,相比大多數媒體只追熱點、為奪人眼球罔顧事實的標題與報道,我更願意相信自己親眼見到的景象、親自走過的道路和親自接觸過的人。無論高低貴賤,人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永遠都值得被尊重和傾聽。這篇文章就想講一講300天以來,我遇到的印度人,我眼中的印度。

對印度人的初印象來自於學長學姐們講述留美時接觸到的印度同學,作為工科狗,在美帝學的專業不是EE就是CS,他們口中的班級組成通常都是一半中國人+一半印度人,他們眼中的印度同學,是勤奮好學的,睿智的,比華人更open 更會social的;當然也會被嫌很吵,因為愛party體味可能比較,因為比較hairy…

在廣州到德里的飛機上,我鄰座是一位得體的印度男士,跟他簡短地聊了幾句,至今我還記得下飛機時他祝我 hope you enjoy your stay here : ) 當時的我第一次獨自飛到幾千公里之外的異國他鄉,說一點也不緊張是吹的。但他這句話,莫名讓我安下了心。

印度的中產階級——這其中包括商務人士、知識分子、企業白領等,大概佔總人口數的30%,他們是非常得體的。無論天氣多熱,男性永遠都穿著精神的立領襯衣,下擺規矩地扎在西褲或深色休閑褲里;女性則會著一些傳統服飾,如Sari(一種長及足踝的襯裙)/Kurta(較長的傳統襯衣,花紋色彩鮮明美麗)或正常商務休閑裝。

左邊是Sari, 右邊是Kurta via Google

我工作與生活中接觸到最多的就是這些中產——互聯網初創、傳統公司、銀行的白領和高管們,他們是可愛的、熱心的。在地鐵站碰到換乘的問題時、在與Uber司機無法用英語電話溝通時,我總會在路邊抓一個穿著格子襯衫、背著雙肩包、帶著黑框眼鏡的小哥幫忙,而每次都會有求必應。

他們接受過良好的教育,會說一口流利的英語,寫得一手用語及其漂亮的郵件。他們畢業於IIT、IIM、BITS、德里大學等相當於國內985、211的學府,相當多的人還在本科畢業後全職或兼職讀了MBA。有時與他們交流時,可能會因為語言障礙或思維方式不同,需要繞一些彎子或解釋好一會兒,但他們永遠不急不忙地,認真地用他們的大眼睛看著你,聽你解釋清楚。

——是的,絕大多數印度人都有「歐式大雙」的眼睛,加之深邃的眼窩、極長的睫毛,每次看過來,好像都無比深情。

via Google, layout by robin

在這裡關於印度人的外貌特徵需要插播說明一下,並不是所有印度人的膚色都深。這是一個非常diversity的國度,膚色從白到黑,發色、瞳孔從淺到深,身材從矮小到高大,鼻樑從扁平到挺直,都會因為地域、自然環境、家庭環境不同而有所不同。例如北印街頭,身材高大、膚色淺的人就比較常見。

也有人會吐槽印度人的英語口音問題。我想說,哪個非英語國家的人們講英語沒點口音呢,印度會說英語的人口佔比在這些國家中應該算非常領先的,而且大多數人口語都非常熟練,不用準備就可以直接去雅思口語考試的那種熟練。

在我看來,口音最重、語法也最broken的大概是東亞某些國,你們懂的……而印度口音,短則兩三天,長則兩三周也就能習慣了。

via quickmeme.com

再來說說另外兩個階層的印度人。我本身非常拒絕把人這樣分為三六九等,然而,印度的階層是斷裂的……這是一個充滿矛盾的國家。

--

這兩個階層的人我接觸都不多,一方是沒太多機會或場合,一方是語言溝通困難(許多底層人民只會講印地語或當地方言)。所以我主要會從一個旁觀者的角度入手來寫,因此沒那麼多細節 更多是個人宏觀的了解與感受,如有不專業之處還請海涵。

如果你去過德里或者孟買,是一定能體會到我說的這種矛盾的。在印度,尤其是這兩個大都市,貧窮與富裕往往只是一牆之隔。一邊是帶著超大泳池、停著豪車的別墅洋房,一邊是可能連門板都沒有的簡陋磚瓦房。就是在這樣一個充滿強烈反差與戲劇性的街區,你卻不會感到憤怒、不甘或任何負能量——生活赤貧並不妨礙他們內心的滿足與平靜。

via知友@所長抖肩笑,攝於德里Kathputli Colony

這大概與他們的宗教信仰與文化習俗有很大關係。

一方面,他們都是虔誠的印度教徒,相信人死亡後會投胎轉世,前生所集聚的「因果業力」可以影響來生。而命運前世註定,努力也沒有太大作用,所以他們就滿足於現狀,不緊不慢的生活著。

另一方面,便是在外界看來匪夷所思的種姓制度 caste

我沒有用大家/中國媒體常用的「臭名昭著」來形容這個制度,因為作為他們自己的習俗,至少也是值得外人尊敬的。不求外人抱敬畏之心,如不喜歡也可以禮貌保持距離,不予置評。

對於那些不好好了解情況就胡亂批判整個印度社會的人,我想先擺兩件事實:第一,印度現任總理莫迪是就低種姓,對他生平稍有了解的應該知道他以前還做過賣茶小販;第二,我一位好友S在古爾岡Sohna Rd曾經親身經歷過中高種姓的一場遊行示威 - 原因是他們沒有享受到與低種姓同樣的受教育權利——沒錯,政府會給低種姓群體求學、公務崗位更多quota或privilege

你可以看到的是,如今的印度社會,已經在有意識地打破種姓這條枷鎖了。不可否認它在進步。但更多時候,我會感到他們還有一條很長的路要走。

via itimes.com, 印度人還是很黑色幽默的

讓我覺得印度人打破種姓路漫漫的,主要是兩件事——他們的婚戀安排、工種分配。

首先是婚戀方面,我們在大城市可能看到的年輕人大部分是自由戀愛,但談婚論嫁時,老一輩還是非常看重種姓,兩人一定要門當戶對,尤其高種姓女性不可下嫁,而高種姓男性可以娶低一級的女性;農村則更多包辦婚姻,在此不過多贅述。

其次就是工種,這也是我挺想吐槽的一點(對,在為印度洗白了這麼多後,我還是有要吐槽的地方的……)。每個公司會配一個甚至多個茶水小哥(pantry boy),專為員工與客人招待茶水、點心,此外高種姓主人家裡更是常有洗碗工、洗衣工等等傭人。但——當偶爾pantry boy不在時,就算自己動手,也萬萬不可讓印度同事臨時幫忙為會議室的客人送茶送水,他們會非常非常非常為難,因為在他們心中,這就不是他們乾的工種

圖為pantry boy在擺放點心,via evergreenfacilitysolutions.com

可能在我們看來就是舉手之勞的事情,在他們(尤其是中高種姓的人)看來,就是低一等的工作,他們絕不會沾手。

同理,司機、傭人、廚師統統不得與「主人」在同一張桌子吃飯……

直到現在,我個人仍很難接受印度人工種上的階層觀念——而這些觀念,即使沒寫在臉上,也是深深烙在他們心裡的

以上就是我對印度人本身 延伸到其文化、社會等大方向上的粗淺認知與體驗。接下來會偏碎碎念一些,講一些 印度人的 random & funny facts

印度人熱愛舞蹈——狂熱,或者說他們從小就耳濡目染著熟悉的節奏、旋律和舞步。

我曾經在小區印度排燈節(diwali) party上看到一群10歲左右的小孩子在舞台最前方歡快地扭動著;臨近午夜時還在酒吧看到一個爸爸帶著看起來5歲不到的小女孩吃東西;還有一次在外就餐時,吃得好好的,突然餐廳就放起了歌兒,大伙兒一言不合就尬起舞來……

印度人比較味兒——南亞人種體毛較重,流汗比較多,加之印度食物會放很多香料masala(別再只知道咖喱了,咖喱只是其中一種,印度香料博大精深的),所以……不可描述的味道往往從登上飛往印度的飛機就開始了。

各式香料,via rakuten.com

印度人很喜歡脫鞋,在電影院會脫,在辦公室會脫,在飛機上會脫,甚至在地鐵上也會脫,大概是比較喜歡解放雙腳的天性吧。還有一個原因是他們眼中的「不潔」往往是宗教層面上的不潔,灰土之類對他們來說似乎是無所謂的。有時進電影院時,上一場如若清潔工作還沒有做完,腳臭味混雜著可樂、爆米花的味道,那個酸爽一晚上都會難以忘記。另外,由於印度的寺廟大多進門是強制要脫鞋的,所以如果是本地遊客很多的那種寺廟,進去之前請三思……

筆者攝於蓮花廟,真的是噩夢!噩夢!!

還有不得不說的就是守時的問題。都說印度人不守時吧,其實現代的正式商務場合很少會出現不守時的情況了,如果他們真的在會議時遲到了,相信我——那是因為德里、孟買、班加羅爾這種地方,有些路真是從早上7點堵到凌晨2、3點的。如果是朋友party啥的,那麼在約定的會面時間出門就差不多了 : )

最後一點,也是顛覆我自己刻板觀念的一點:印度人生活是帶著儀式感的。

我總是能感受到,他們每一天都是朝著"live it all"的目標在生活,這裡並不是說他們會努力提高生活或工作的效率(相反,大多數印度人做事情是慢悠悠的,效率實在算不上高),而是另一種讓自己過得開心、精緻的追求與對生靈與神明的敬畏。

我曾在飛機上看到一個頭髮花白、走路顫巍的老奶奶對空姐說她想喝雪碧;在商場看到身著沙麗露出腰間不少贅肉的中老年嬸嬸奶奶們仍然做著美甲。她們value生活中每一個環節,value自己身體每一個部分,這讓我突然覺得自己以前「不敢想像自己老了之後的樣子所以40歲後就安樂死吧」和「反正用著/吃著也不差,湊合過吧」的觀念及其衝動、懦弱、不成熟。

所以即使老了也可以做一個很酷、很優(peng)雅(ke)的人啊。

via Times of India

印度人對生靈與神明是虔誠的——他們從不殺生,所以街上流浪動物極多。印度教奉牛為神,在路上 車會為牛讓路。他們還有特別特別多的神,每個神的生日加起來大概能讓他們全年都放假。每個大小節日,他們都過得認真、虔誠。該做的儀式、祈禱一環都不會少。

via@APUS India,Diwali 2016, 攝於APUS印度辦公室

一個很喜歡的女性博主曾經說,「如果把所有的種族、性別放在一起做一個生物鏈,亞裔女性一定是排在最末尾的一類。」

但如果因為擔心安全問題就足不出戶,不去探索這個世界,一定不是我的選擇。

300天以來,印度南方、北方我都走過,飛機、火車、地鐵都坐過,在未來,我還想嘗試一下大巴和船舶;我在路上、生活中、工作中碰到無數形形色色的印度人。儘管一副異國面孔走在路上有時會被人多看兩眼,但我沒有遭受到一次真正的性騷擾。

或許你會說我是幸運的,但我相信,只要自己願意走出來去感受、去體驗,這個世界也會給你展示出她最好的善意。

因為每一個個體作為人一直是值得被尊重與傾聽的。人與人在不斷溝通、理解與原諒,我們的島嶼在不斷的交互中糾纏、生長,並且變得更好。

每個人都認真生活,學著傾聽,從過去中學習,用同理心理解他人,以及勇敢認錯。

一些隨拍:

我司印度員工

德里月光集市一瞥

傳說中三五十盧比一次的修面小攤

街邊板球少年

路邊攤的老人

Photos cr: @Baye

齋普爾鏡宮偶遇可愛印度小女孩

孟買國家公園售票處,小孩子睡濕了老爸的肩膀

烏代布爾的sunset point, 好友與一德國遊客相談甚歡。

哦差點忘記 這張照片的point在於告訴各位,印度是可以穿短褲的!:)

路邊懶洋洋曬太陽的豬豬一家

~The End.

似乎一直忘了自我介紹?

我是肉餅肖,一個靈魂有毒氣的女子:)

See ya!


推薦閱讀:

核電狗異聞錄之陽江篇
旅行的人應當如何看待和使用旅行指南、攻略和遊記?
脫翁遊記(5):武漢行─為何炸掉江濱建築?│脫苦海
杭州自由行

TAG:印度 | 旅行计划 | 游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