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冥想 | 正念冥想指南

冥想是一種重塑大腦,改變意識形態的練習。最近的十幾年裡,神經學家和心理學家不斷地挖掘冥想對人類健康的促進作用。這些健康益處包括:減輕壓力、抑鬱、拖延,提高創造力、專註力、記憶力,緩解睡眠障礙,甚至還能減肥等等。那麼,冥想該如何開始,並從實踐中獲益?本文將給出簡明扼要的指導。

關於冥想最早的文獻記錄於古印度的《吠陀經》(成書時間約在公元前2000年-1000年之間)。大約在公元前600-500年間,各種形式的冥想在中國道教和儒教中也得到發展,此外還有印度教、耆那教、原始佛教。道教練習冥想的核心是中國武術:如引導術、氣功、內功、內丹、太極拳,而太極拳則被稱為移動中的冥想。所以,冥想的方法有很多,但萬變不離其宗。就本文而言,我們討論的是目前最為流行,也是研究最多的正念冥想。

(油畫《沉思中的哲學家》,構圖形似太極。)

  • 古老的修行,現代的需要

(不管世事如何變遷,風繼續吹。——《京都的鯉魚旗》)

正念最早可追溯到2500年前的佛教。對佛教徒而言,正念是通往最高理想境地(涅槃)的方法和途徑。其基本目的是幫助實踐者感知事物的「本來面目」並提高他們對思想過程的控制。現在,正念不止是在佛教背景下被練習。你不需要成為佛教徒,也可以從中獲益良多。

正念已被證實可提升我們的情境感知能力與持續「固著」在當下的能力。因此,冥想對我們接近自己的日常生活有著深遠的影響。正念冥想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並不是為了讓我們成為不同於我們的樣子,相反地,它幫助我們成為已經成為事實的每時每刻。可以說冥想教導我們無條件的接納當下,幫我們感知當下所發生的一切,不加以評判。從腦科學的角度,不帶有評判的覺察會使我們的焦慮感與恐懼感逐漸減輕,這是因為我們腦中特定的神經聯結迴路減弱了。

保持專註在當下的思想或任務上是極其困難的。尤其是現代科技創造了一個容易讓人分心的環境,我們的注意力因此而被剝奪。然而,一心多用往往是徒勞的。正念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停止這種「循環」的途徑,使我們能專註某一具體的思想或任務。

  • 如何開始冥想

你可以在任意時間練習冥想。有些人喜歡在早上,有些人喜歡在臨睡前;有些人冥想5分鐘,有些人冥想20分鐘,還有些人持續一個多小時甚至更多。事實上,麻省大學正念研究中心在2011年提供的正念課程中,初學者練習正念冥想平均每天27分鐘。這是一個不錯的參照時間,隨著大量的練習並找到最舒適的坐姿以後,你也可以擴展到一個小時或更多。

當你準備冥想時,請確保你是在一個舒適的環境下進行。關閉所有移動設備,以及其他任何可能分散你注意力的東西,越安靜越好。

冥想的坐姿

首先你應該找到一個最放鬆且穩定的姿勢,這樣你在冥想時才容易集中注意力。蓮花坐是最傳統的姿勢,全蓮花雙膝交疊、腳心向上,但並不適用於所有人。全蓮花與半蓮花坐姿請參考下圖:

就我個人而言,我喜歡盤腿坐,坐在枕頭或坐墊上。有些人喜歡直接坐在地上,那也可以,但坐在枕頭或坐墊上可能更舒服。還有些其他姿勢,比如跪坐或躺著,躺著也被稱為「攤屍法」。

下面是內觀團體描述身體如何配合冥想的一般法則:

首先注意保持脊柱挺直。讓你的脊骨就像一堆平放疊起來的硬幣一樣伸直。你的頭應該與這根脊柱「硬幣線」保持一致。以一种放松的方式完成這些,不要太過僵硬。保持背部挺直不應該有肌肉張力的參與。簡單放鬆地坐著,最好面帶微笑,因為人在微笑時神經是自然放鬆的。

當我們走路或說話時,會採取一種謹慎、繃緊的姿勢;而當我們完全放鬆時,身體又會癱下來。這兩種情況都不適用於冥想。你的目標是實現一個在整個階段能保持定住的姿勢。剛開始你可能會感覺挺直腰背坐著很奇怪,這是需要時間來適應的。保持直立的姿勢是非常重要的。這是一個已知的生理學上的覺醒姿勢,如果你整天沒精打採的,很容易犯困。你坐在什麼介質上也同樣重要,還有屁股下的軟硬程度。太軟的座位會讓你睡意盎然,而太硬則會使你感到疼痛。

另一種選擇是行走冥想,佛教將之稱為「經行」。這種冥想由於潛在的分心可能更具挑戰性,但只要你有足夠的專註力仍然可以完成練習。

在冥想練習之前進行瑜伽伸展運動會更好。我患有腰痛(稍後會介紹處理疼痛),所以,在開始之前我會做一組背部拉伸練習,包括貓式、牛式、上犬式和脊柱扭轉式。

至於衣服方面,選擇寬鬆柔軟的為佳。

開始前我會先做10個深呼吸,完成後就進入冥想模式,把注意力集中在吸氣和呼氣上。隨著每一次呼吸,我會慢慢平靜下來。

進入當下

關於正念冥想的一個常見誤解是,實踐者在清除雜念期間常把自己放到深度放鬆的狀態。而實際上並非如此。相反的,實踐者應覺察自身,感知有秩序的思想——並需要一點努力來保持這種專註。實踐者就像池塘里的鴨子,表面上很平靜,但實際上它們在水中正忙於踩水。

正念的關鍵在於儘可能地把注意力集中在當下所發生的事情上。通常練習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有以下幾種原因:呼吸對任何人在任何時間都是隨手可及的;它是一種被動的行為;它象徵著維持生命的力量,一種周期性力量。

冥想時,注意跟隨你的每一次吸氣與呼氣。如果有念頭升起——通常都會有的——實踐者應注意到自己偏離了觀呼吸的狀態,並迅速平靜地將注意力拉回到呼吸上。

《Mindful Magazine》詳細地描述了呼吸的過程:

覺知你的出入息,你要成為意識的主人。專註於呼吸——它是你正念的對象。正念總是專註在一些事情上。當你品茶時,你就是在覺知茶;當你在行走時,你就是在覺知行走;而當你觀呼吸時,你就是在覺知呼吸。所以,呼吸是你正念的對象,將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當你吸氣,感覺吸氣;當你呼氣,感覺呼氣;當你這樣做時,心裡的念頭將會被阻止。你不需要額外再花很大的努力來阻止雜念,只要專註在呼吸上,雜念就自然會被阻止。這就是正念的神奇之處。此時的你,不念過去,不畏將來,心如止水。

呼吸的節奏取決於個人。吸氣可以持續3-5秒不等,確保是舒適自然的呼吸狀態。並且,呼吸應該是連續的,沒有明顯的斷點。

呼吸不是冥想唯一的專註對象。它可以是任何東西,靜止的物體、心跳或是一個節拍器。

  • 從心猿意馬到心如止

冥想剛開始的前幾分是最困難和難以忍受的,這無法避免。在最初的「熱身」階段,你的大腦還處於活躍狀態。這就是實踐者所說的「心猿意馬」——思維好像猴子在跳,馬一樣的奔跑控制不住。

冥想期間,我們常常意識不到自己的注意力會漸漸偏離呼吸。我們開始想今晚吃什麼,或轉移到工作壓力上;突然想起洗手間忘記關燈,突然想起一個久未相見的人。這些會隨機出現的念頭往往令人費解。

當這些情況發生時,不要心煩。這是正常的。內觀禪修專家Bhante Gunaratana是這樣說的:

真麻煩,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實際上這些讓人心煩意亂的事就是重點。關鍵是要學會如何處理這些事物。學習覺察它們而不是身陷其中。精神遊離不定,是肯定的。這是你大腦的正常運作模式。不要把它當作敵人,這只是一個簡單的事實。如果你想要改變一些東西,首先要做的是看到它的本質。

當你第一次坐下來專註呼吸時,你會驚訝地發現自己的大腦如此忙碌。它反覆地追逐自己。它在說話,它在思考;它在幻想、在做白日夢。這是很正常的。當你的大腦在冥想中開始走神,用心觀察到這一點。

事實上,這正是在冥想中取得進步的必經過程——通過延長我們的清醒時間來覺察這些飄忽不定的念頭。最終你將提高保持專註的能力。很少有人能真正長時間的靜坐並專註於呼吸。對我而言,我在20分鐘的靜坐里,只能保持10~15分鐘的專註。我的目標是進一步延長這個時間。

你需要知道雜念並不意味著你有什麼問題。很多人在第一次冥想時感知到心煩意亂,開始擔心是不是冥想讓自己失去理智。相反的,冥想的力量——通過自我覺察——使我們覺察到自己凌亂的念頭。雜念伴隨著我們的生活,只有在冥想期間,我們才能覺察並克服大腦這種間歇性的主導模式。

重要的事情應當再重複一遍,一旦發現注意力從呼吸上遊離,請保持冷靜,把雜念放置一旁,重新將注意力拉回到呼吸上。

  • 處理問題

冥想並不一定能夠完全按計划進行。像我之前提到的,我患有腰痛,這足以讓我分心。

當這種情況發生時,我會將注意力從呼吸轉移到疼痛上。通過借鑒瑜伽的技術——在疼痛中深層而緩慢的呼吸。我會提高自己的意識來接受疼痛,避免用消極的情緒來回應它。

同樣的,雜訊也會干擾冥想。比如家裡有人開了電視機,或鄰居大聲的交談。當這種情況出現時,你可以把它當成是一種挑戰。像處理疼痛那樣,將注意力集中在分心來源的事物上,學習如何處理它而不是逃避它。

  • 最後

這篇冥想入門的文章比較精簡,闡述也很直接。如需深度閱讀,我推薦大家看法國著名心理學家及精神科醫生克里斯托夫?安德烈的這部著作——《冥想》。這本書以25課講述冥想:呼吸、行動與不行動、觀察不可見之物、接受自我、擺脫思想的牢籠等等。冥想的每一個階段都會伴隨一副精美的油畫,指導讀者在柔和與安靜之中進行「全意識」的美好體驗。這本書值得細細品味。

(原文首發於微信訂閱號Anonymous(ID:howtobehuman),一個致力於提供哲學、心理學、腦科學等多元化內容的訂閱號。)

推薦閱讀:

怎麼修內觀?
《冥想》書評,在這一刻冥想,全意識地生活。
冥想狀態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TAG:冥想 | 心理学 | 脑科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