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人生就是一場模仿遊戲

幾年前,我在一個宣稱討論文學的論壇里,跟一實心笨蛋打了一場持續七天、參與人數上百的筆仗。

筆仗開打前,那笨蛋論壇粉絲六萬,我論壇粉絲十八個。筆仗打完後,我論壇粉絲六萬,那笨蛋留下一句「不跟小屁孩瞎扯」,退出了論壇。

半年後,笨蛋以一首晦澀到我誤以為他要自殺的現代詩宣告回歸。

當時我看完詩,想起半年前自己咄咄逼人的態度和文章中對他進行的冷嘲熱諷,加上那時的文藝青年總有病態的自殺傾向,我唯恐自己變成殺死伯仁的兇手,於是決定向他道歉。

我發消息對他說,半年前的事,對不起。

他爽快地回復,你他媽滾。

這句回復成了我時至今日仍有底氣叫他笨蛋的依據之一。

跟他打筆仗的原因很簡單,某天他發了一篇標題名為「做自己」的文章,用三千個無辜的漢字循環往複地講「不要模仿別人,做你自己」,更要命的是文章下面還一堆傻子嗷嗷叫好。

那時年輕氣盛、痛恨虛偽的我看到此番景象,立即血湧上頭,在天靈蓋被沖得哐當直響的聲音中,噼里啪啦寫了篇文章,將他的文章逐字逐句分析了一遍。

在文章的末尾,我說,綜上所述,這篇名為「做自己」的文章其實通篇都是在模仿另一位雞湯作家的寫法,所以此文作者是個笨蛋,為這種文章叫好的,也是笨蛋。

如今回看,那時我縱然花了七天時間,寫了近五萬字,干翻了一籮筐的笨蛋,也仍舊沒能完全表明自己的想法,那時的我只是直覺般認為,人可以做自己,但人幾乎不可能不模仿別人。

人會被外界潛移默化的影響是大家都知道的一個常識,但近幾年我越來越覺得,外界之所以能影響人,其根本原因或許在於,人總會有意識、無意識地模仿外界現存的一些或好或壞的東西,以使自己能與外界更相符、更符合想像中的自己。

有句話說,模仿是一切學習的開端,所謂創造,無一不是在模仿之後。

每個小孩探索這個對他而言嶄新的世界時,標誌之一就是他會開始模仿大人的動作和表情。小孩長大後,模仿外界的頻率會逐漸降低,但模仿這一行為卻並沒有消失,仍在暗中持續。

造成模仿頻率降低的原因有兩個,一是因為既定的舒適區已然形成,人不願再費盡心力做出大的改變。二是在一個環境中待久了以後,環境的新鮮度和未知範圍都在極速萎縮,人不會再像初來乍到時一樣,拚命去讓自己與它更吻合。

這也是為什麼在一個團隊、環境中呆久了以後,人總會由最開始的亢奮轉變為懈怠,學習動力和改變現狀的慾望都會極速下降。

這也是為什麼面對一個對於現狀不滿卻沒能力主動改變的人,我們總會勸他換一個環境,因為一旦換一個新的環境,進入一種陌生的狀態,人的模仿本能又會被重新激發,回歸到孩子初次探索世界的模樣。

很多人討厭官腔、討厭雞湯文、討厭酒桌文化,但一旦讓他進入官場,讓他以每天一篇的頻率寫文章,讓他坐上一個意味著等級和利益劃分的酒桌,他最終也必然會多多少少模仿當時環境中的那些人,縱使那些人的行為他曾看不起。

人終歸是會趨利避害的生物,若始終以一種堅持自我卻與外界相悖的方式活著,要麼痛苦,要麼被淘汰。在一個陌生的環境和狀態中,想以最快的速度融入新環境、獲得安全感的唯一方式,就是去模仿在那個環境和狀態中已經生活了很久的人。

哪怕你想開創一種全新行為模式讓當時環境中的其他人來模仿,也得是在模仿即存的東西以後,找到它們的弊端以後,才能尋求突破。

很多人認為模仿是個貶義詞,意味著失去自我,但所謂的純粹自我根本不存在。每個人的內在性格和外在行為,大多數都由無數種外界現存的東西拼湊而成,並非是無根之木。

你的思維方式可能是多種思維方式的組合;你的三觀可能是多種三觀的組合;你的微笑中可能藏著另一個人的嘴角和另一個人的眉梢;你吃飯時可能藏著另一個人拿筷子的方式和另一個人張嘴的幅度;你走路時,可能藏著另一個人擺手的高度和另一個人屈膝的角度。

網上曾有句引起廣泛共鳴的台詞:你現在的氣質里,藏著你走過的路,讀過的書和愛過的人。

這段話用模仿來翻譯,就是你此刻所謂的自我,不過是你模仿的那些東西被你內化,發生化學反應後的最終產物。

我們之所以常常會越活越像自己的父母,就在於在我們的一生中,相處時間最長、被模仿機會最大的人,就是自己的父母,基因的作用有時都微乎其微。

正如狗血電視中,基因相同的兩兄弟,落入不同家庭,最後擁有了截然不同的性格和行為模式——這也從側面證明了為什麼身教是比言傳要更好的教育方式,因為身傳更便於模仿。

每個人都會模仿他人,反過來,每個人也會被他人模仿。所謂三人行必有我師,你這樣想,另外兩個人也會這樣想。

從這點來看,有時定義一個人價值的,或許就在於有多少人願意模仿你。而定義你最終價值的,或許在於,你身上的東西,到底有多難模仿,多具有稀缺性。

我的工作是搬磚,這份工作被歸類在「可替代性高」的職業中,而「可替代性高」的意思差不多就是說,你做的事,隨便來個人,都能將你模仿。所以這工作沒什麼價值,上不了檯面。

有時我甚至還覺得,人類社會之所以看臉,除了因為一張臉所能承載的信息較多以外,另一個原因還可能是,極美和極丑的容貌幾乎都無法被模仿,縱使你通過整容完全模仿,人們看到你,也只會想到你模仿的那位,而不是你本身。而其他諸如氣質、思想等內在的東西,其實都可以模仿,並且模仿過後也沒人知道你模仿的到底是誰。

說起來可能有點血淋淋,但若把能否被模仿、被模仿的代價大小以標準,去衡量一件事物的價值時,臉,確實比內在更具稀缺性。

也許有人會想,假如人生真的是一場模仿遊戲,那隨著時間推移,大家模仿來模仿去,到了最後,人類豈不是會變成統一的樣子,這個世界豈不會變成一個平庸而無趣的世界。

並不會如此。

就拿寫作這件事來說,假如把王小波、魯迅、海明威、馬爾克斯、余華五人當成五個文學密碼,每個想開啟文學這扇門的人都同時去模仿這五人,最後出來的結果也並不相同。

一是因為模仿的順序不同,造成的結果就不一樣,這點開過密碼箱的人就知道。二是人在面對不同對象時,模仿能力也千差萬別,最終導致的結果也不一樣。

也就是說,就算完全排除人自身對於現存的東西進行改造和超越的本能,就算將被模仿對象限定在五個人,模仿人數擴大到成千上萬,最終出來的結果也不盡相同。

我們常聽到說某部文學作品有時代的印記,一方面是每個年代的作家可記敘和描繪的東西不盡相同,另一方面就是每個作家在走向文學這條路時,模仿的對象幾乎都是在當時具有極大影響力的作家。

因為一個作家影響力巨大,那他的作品被人接觸到的概率就大,這也就給了他人模仿他的機會。而一個作家能擁有巨大的影響力,也就說明了他的表達方式和思想經過了當時環境的檢驗,這也就給了他人模仿他的動力。

有模仿的機會又有模仿的動力,那與他處於同一時代或是時代相差不遠的文學愛好者們,怎麼可能會不去模仿,怎麼可能會不在他的影響下,被打上明顯的時代烙印。

對於個體兒而言,模仿是一種本能,是一種能最快融入環境和接受新事物的方式。對於世界而言,恰是每個個體都在不停地模仿不同的對象,又不停地被不同的對象模仿,才使這個世界變得繽紛多彩卻又不全然不同。

模仿最大的價值也就在這裡,它使無數個體具有底層同一性,從而使群體保持高度凝聚力,但又不會讓個體完全相似,使這個群體失去進行創造和進化的可能。

而意識到人生可能就是一場模仿遊戲,除了可以讓你知道如何才能更好、更快地學習、如何根據自己現有的資源和模仿能力挑選可模仿的對象,進而變成自己想成為的人以外,還可以讓你知道,縱使你痛恨這世上的一切存在,但你終歸由這個操蛋的世界打造而成。

你無法像個別天才一樣超出當時的世界而存在,也沒有天才一樣的能力將這世界改變成你想要的樣子,你會被所有所有現存的你能接觸到的事物影響,無論是那接觸是通過何種媒介。

有個故事叫東施效顰,故事中的東施因為模仿西施捂著胸口皺眉的樣子,被人笑了近三千年。

但我其實一直都覺得東施可憐,縱使她丑出了特色,丑進了歷史,我依然想摸摸她的頭,給她一點安慰。因為她什麼都沒錯,她只不過就是想變得更美一點,變得更受人歡迎一點,只不過模仿的對象挑錯了,模仿到的東西只是表面。

我們每個人,在人生的路上,幾乎都在做模仿他人的東施,只是有些人很幸運,一輩子模仿的都是適合自己的、美好的東西,並且能將那些東西完全內化,形成美好的自我。有些人不幸運,不僅一輩子模仿的都是錯誤的、不適合自己的東西,更要命的是,哪怕他經歷無數次如若重生的痛苦,也終歸是沒能找到一個光明的背影,帶他走上他該走的路。

這恐怕,也就是世人口中所謂的命運之一了吧。

謝謝。

更多完整文章請關注公眾號:呂不同


推薦閱讀:

為什麼你好像什麼都知道,但現實中卻一事無成?
1歲寶寶有哪些早期教育應該進行?
少犯錯才能成功——我是創始人S01E02
在奮鬥路上的沉淪?
當我們講應不應該時我們在講什麼?

TAG:人生 | 学习 | 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