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組數字告訴你,「好逛」的商業街長什麼樣
綜合商業街發展規律及「環境心理學」研究,實體購物環境與顧客的消費情感關係息息相關,商業街的長、寬、高三空間維度直接影響顧客的購物情緒。以步行商業街為例,如果街區直線長度過長、過度擁擠、兩側建築物過高,容易讓顧客產生視覺疲勞與厭倦感。
長度:500—700米合適,最多為1000—1500米
步行商業街具體長度,可依據功能定位而定。據專家測試,顧客逛街不是直線行走,加上在店內的步行距離,一般顧客步行2500米左右時,會感覺腿腳酸軟;步行4000米時,會感覺到疲憊;而步行街達到6000米時,則會感覺筋疲力盡。綜合之下,商業街的長度一般在500—700米較為合適,最多為1000—1500米。太長,容易讓人望而生畏,太短,又讓人意猶未盡。對於太長的步行商業街,可以每隔一段距離就設置一個休閑廣場或者一些矮凳廊椅;對於過短的步行商業街,可以擴大周邊商鋪的營業面積。
據統計,美國步行商業街的長度多為700米以內,日本多為600米以內,法國、德國等歐洲國家多在900米以內。
舊金山市場街
長約600米
舊金山市場街,沿線商店、辦公大樓雲集,因此常有人將它與紐約第五大道、百老匯以及巴黎香榭麗舍大街相提並論。
倫敦牛津街
長度約1.25公里
享譽世界的牛津街,是倫敦首要的購物街。它不僅吸引了英國其他地方的遊客,也吸引了大量的海外遊客。每年絡繹不絕的外國遊客來這裡參觀購物,他們在這裡的消費佔牛津街全部收入的20%。
寬度:20—30米適宜,小型步行街20米左右,特色小街約10米
社會心理學家對「擁擠」提出各種解釋。感覺超負荷理論認為,人們處於過多刺激條件下時,會體驗到感覺超負荷,人的感覺負荷量有個別差異。密度-強化理論認為,高密度可強化社會行為,不管行為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如觀眾觀看幽默電影,在高密度下比在低密度下鼓掌的人數多;失控理論認為,高密度使人感到對其行為失去控制,從而引起「擁擠感」。
影響商業街「擁擠感」的重要因素,正是商業街的寬度。與此同時,商業街的寬度,與整條街的交通組織方式有密切關係,也是能否形成「車水馬龍」繁華景象的重要因素。經測試,一般商業步行街客流密度在人均4平方米時,既不會顯得擁擠,又能體現街區繁華。專家認為,商業街適宜的寬度為20—30米,小型商業步行街在20米左右,特色小街為10米。再細分,兩側式商業街寬度應控制在8—10米,最寬不超過12米,單側式商業街寬度應控制在5米左右。
紐約第五大道
車行寬度約20米,人行道寬度約8米
第五大道,位於美國紐約曼哈頓的中軸線,是紐約城的商業、居住、旅遊、文化、購物中心,也是全球租金最昂貴的商業街區之一。
作為「人車混行」交通模式的商業街,第五大道將車行道寬度設置為20米左右,方便車行暢通,以更好呈現街道兩側的帝國大廈、紐約公共圖書館、洛克菲勒中心、聖帕特里克教堂、中央公園等標誌性建築。
首爾明洞大街
寬度約20米
從地鐵4號線明洞站到乙支路、樂天百貨店之間約1公里長的街道,就是韓國首爾著名的明洞大街。
成都錦里
寬度約5米
歷史悠久的錦里古街,由成都武侯祠博物館恢復修建,是成都市著名的商業步行街。作為武侯祠的一部分,街道全長550米。
高度:兩旁商鋪以2-3層為宜,最高不要超過4層
從心理學角度,人們傾向於平行地移動,對於垂直方向的移動,在不必要的情況下,人們會選擇避免。在商業街的規划上,街道的垂直向距離,也就是街道兩旁建築物向地下延伸和向地上延伸的高度;街道的寬度與兩旁建築物的高度的比值為商業街的寬高比。
專家認為,商業街的寬高比最合適的比值為1:1,最高不要超過1:2,商業街兩旁的商鋪以2-3層為宜,最高不要超過4層,地下延伸以1層為宜,最多不要超過2層。對於單側式商業街而言,高度最好不要超過5.5米,層是以單層為宜;雙側式商業街高度不宜超過10米,層數不應超過2層。
上海新天地
以石庫門老建築為基礎,層數2-3層
以上海近代建築的標誌石庫門建築舊區為基礎,上海新天地首次改變了石庫門原有的居住功能,創新地賦予其商業經營功能,將這片反映上海歷史和文化的老房子,改造成餐飲、購物、演藝等功能集合的時尚、休閑文化娛樂中心。
日本難波公園
從街道地平面上升至8層樓高
位於大阪傳統熱鬧商業街的難波公園,原址是一座棒球館。這座現代建築,將城際列車、地鐵等交通樞紐功能與辦公、酒店、住宅相結合,看起來層層仄仄,如同空中花園。
商業街的長、寬、高三個空間維度,是影響顧客購物情緒的重大變數。為了控制購物環境不適帶來的「情感風險」,在進行商業街規劃時,應當在深入考察在地條件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地設定街區適宜的長度、寬度及高度。
但是,這種考察不應該是抱令守律的,例如日本的難波公園,並不是嚴格採用一般意義上的寬高比,也創造出了別具一格的商業建築形式,從而營造了創新性的購物體驗。在商業街的規劃建設上,認識到空間維度學是經驗依據卻不是唯一真理,進而避免創造出千篇一律、承擔「情感風險」的商業街。
城市本就是人與人、與社會、與自然交流的場所,而商業街更是城市精神凝聚的縮影,本質其實是追求著「詩意的回歸、人性的回歸和故事的回歸」。不僅只是丈量的數字、閃爍的霓虹燈光,它其實在記錄著你與家人溫暖的回憶、與Ta心動的故事、與朋友肆意的歡笑、還有你在生活里行走的軌跡。
(RET睿意德商業地產研究中心研究員Linda)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