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用之器—縫紉機

左手轉動上輪,雙腳自然踩動踏板,機針卡塔塔的響了起來……縫紉機,曾和自行車、手錶、收音機一起,被稱作家庭生活的「三轉一響」,這「四大件」是生活品質的象徵。

「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縫縫補補,在那個時候,是日常生活中最為常見的。細密的針腳,讓織物獲得了新的生命,在生活中繼續與我們相伴。每一次修補,都承載著時間的印記,這是舊物散發出來的魅力。

做新衣、被套、繡花,縫紉機,不僅是縫補的工具,如果再有一雙精緻的巧手,那就能在衣著上,有著更多的想像。買一塊稱心的布料,再尋一本時下流行的服飾雜誌,按照上面的圖樣,用劃粉在布料上畫出樣板,再用剪刀分塊裁剪開來,在縫紉機飛快的旋轉中,一件漂亮合體的衣物,就誕生了。

把縫紉機的機頭收起,放進機腹中,再把旁邊的那塊活動板蓋上,縫紉機就成了一張平整的小桌。這張「桌子」,成了兒時做作業、看書的另一張書桌。縫紉機側邊抽屜里,總是藏著各色的線卷,最多的自然是白色和黑色,因為不論是被套,或者是衣物,這些線總是用的最多。

第一台真正意義上的縫紉機,是在技術改進中誕生的。1846年9月10日,美國專利局向發明家伊萊亞斯·豪(Elias Howe)頒發了第一份縫紉機的專利權,專利號為「US 4750 A」,專利名稱叫做「Improvement in sewing-machines」(一種縫紉機器的改進)。他採用了雙線連鎖縫紉法,並發明了一系列對現代縫紉機來說至關重要的結構,例如設置在針尖的針眼、自動進料裝置等。

縫紉機的發明,一開始是為了提高工廠生產效率的機器設備。十九世紀50年代末期,縫紉機被生產商們,打造成了客廳中的漂亮裝飾品、以及女性閨房中的精緻機器。之後,縫紉機迅速證明了它的家用價值,越來越多地扮演者家庭中重要的角色,成為節儉、靈巧的家庭主婦的得力幫手。

現在,縫紉機這一類的「針線活」,似乎也只有在大商場的一個角落裡,等待著顧客們「改褲腳」的工作。我們的生活中,很少會再有「縫補」和自製的衣物了。衣物會隨著潮流、舊損等原因,離開我們的衣櫃。縫紉機雖然越來越先進,但卻從家家必備,成了縫紉愛好者的選擇。


推薦閱讀:

當你覺得自己快要挺不過去的時候,你是怎麼對自己說的?
25歲 這一年改變了你的哪些想法?
為什麼貴州人愛去浙江打工?

TAG:文化 | 设计 | 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