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民族性格理解英語的被動語態
我曾請教過英美人士、外語研究者、留學英美的華人,均未得到滿意答案,最近,忽然感到,求人不如求自己——歷史專業出身的英語教師,精通英語+歐美歷史——就是有資格和能力回答這個問題的人啊!
是的!
下面,就抽絲剝繭為大家化解下英語的這個語法現象。
要想理解好英語的被動語態(甚至整體的語言特色),就要先理解好說英語的老外們的民族性格。
他們性格中影響英語的民族性格,主要是兩點:一是特別在意「自我」;二是特別在意「精準」。這兩點都影響著被動語態的使用。
下面就舉例說明:
從「出生」就開始被動了—— He was born. = 他出生了。
漢語是用主動語態表達的。而英語,這個句子的原始含義是「 他被生了。」英語的這個思維方式錯了嗎?
沒錯!
作為一個無知無識的胎兒,他來到這個世界上,不是自己主動選擇的結果,是「被父母左右」的結果,是他們歡樂的結果。英語的這個句子的表達是精準無比的!從語法構成來說,wasn born 符合 「be動詞+ 過去分詞」的規則。born 是bear的過去分詞,bear n有「生育」這個及物動詞的含義。上面的這個英語句子,用主動語態來說,是這個嬰兒的母親「bear」了他。他屬於「被生」。漢語說成「他出生了。」顯然不夠精準。
好了,從這個起點開始,這些西方人的思維處處在意每件事是不是自己「源發」的意思。若不是其源發意思,就是外界給予的。但表達起來,以「外界事物」為主語,又很不能突出自我,於是,以自我為主語,大量的被動語態隨之產生。
amuse ,是「把誰搞笑了,弄笑了」的意思。
我把Tom搞笑了。= I amused Tom.
那麼Tom呢,就是 He was amused. = 他笑了。(其實是 他被搞笑了。漢語很不準確。)
interest 的本意是「使誰有興趣,讓誰產生興趣」。
金錢讓人們產生興趣(金錢刺激了人們)。=n Money interest people. 那麼人們呢?就是 People are interested in nmoney.人們對錢有興趣。(其實是被錢搞得有興趣。試想想,你在三歲五歲的時候知道錢有多重要嗎?那時我與鄰家女孩青梅竹馬,兩小無猜,恩恩愛愛,豈不知長大後她跟我要房要車.......吃人的社會讓我覺得錢很重要,我開始對這個萬惡的東西有興趣了。。。跑題,打住!)
再比如「上癮、對什麼有癮」這個概念,漢語沒體現出被動感,但其實是被搞得上癮的。所以,就會有這樣常見的用法:In am addicted to smoking . = n我對吸煙上癮。(還記得你上學的時候,那些壞學生總戲弄你抽煙吧,還記得工作後那些同事戲弄你抽煙吧,你就是這樣一點點被搞壞的、搞上癮的。人之初,你本善。)
be astonished with=對什麼吃驚,(其實不是我要吃驚,而是事情本身太出格了,不由得我不目瞪口呆、掉下手裡的西瓜!)
be determined to do sth= 決定做某事,(其實不是我自來就想做,而是不斷的情況變化搞得我不得不下定決定心做某事——我不搞死ta,ta就會搞死我!)
be absorbed in sth= 專心做某事,(其實是事情本身太令人費心、令人小心、令人重視了,誰不想休閑,但沒法啊。)
be advanced= 先進的,高級的。(其實是被推進了的、被提升了的。想想,微信這個工具很高級,是它自己高級起來的嗎?還不是被微信之父張小龍們搞得的高級?)
…… ……
按這個邏輯思路,你可以理解了任何以be done 形式出現的被動語態。我們漢語對其翻譯都是「轉譯」或「意譯」的結果,而不是其原始含義。所有被搞成被動語態的那個詞,其原型都是個及物動詞,一般都有「使、把、搞--怎麼樣」的色彩。
同時,值得注意的是,因為這樣的被動用法很普遍、很久遠,於是,人們漸漸把這些過去分詞固化為形容詞了,adj。
addicted= 上癮的;
astonished =吃驚的。。。
等等。
這些詞在使用時,直接前面加個be動詞就可以用,與純形容詞的用法幾乎沒區別了。但是,他們在漢語的表達上,感覺起來,有時還像個動詞:
amused =笑了。
annoyed= 厭煩了
affected=感染了
等等
看完本文,就要知道這些詞的「根兒」是怎麼回事。
總之,理解一門語言,一定要理解其文化背景和民族性格,才會透徹理解語言本身。
要想知道更多,請加黎世安老師微信: strongenglish
推薦閱讀:
※如何實際應用英語?
※被三本院校英語專業錄取,能提供一些關於大學四年規劃的建議嗎?
※英語專四考試如何調整心態?
※英語專業非要考大學四六級嗎?
※英語專業本科生如何選擇未來職業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