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MPAA報告的背後,隱藏了中美電影市場的密碼

上月,美國影業協會MPAA公布了最新的年度市場統計:2016年全球票房報收於386億美元,同比僅微升1個百分點,創近年來新低。

其中,美國和加拿大合計產出票房114億美元,相較去年的111億美元上漲2%,成為維持整體增長的最大驅動力;與之相對,中國內地票房雖然維持住了3.73%的正增長,但比2015年近50%的漲幅和逾144億的凈增量,退步相當顯著。

略顯尷尬的是,若考慮到人民幣貶值的不利效應,2016年的國內票房摺合約65.84億美元,同比去年的67.68億美元出現2.7%的縮水;從這個角度看,中國市場持續20餘年的突飛猛進其實已經戛然而止。而今年開始將對到期的《中美電影諒解備忘錄》重新進行談判,好萊塢對於配額增加的壓力將進一步上升,中國的電影生態正面臨重構和升級的緊迫感。

下面將從MPAA報告為切入點,深入分析各重點市場特別是中美兩地的票房表現和未來趨勢。

1.匯率波動帶來票房滯漲,中國內地觀影人次居亞

2016年,票房位列前五名的電影市場分別為北美地區、中國內地、日本、印度和英國。從排名上來看,即便因為匯率波動而出現「由漲轉跌」,但內地依舊穩居北美之外的全球第二大市場,中美兩強領跑的局面仍將持續數年;而受制於「脫歐」公投後英鎊的疲軟走勢,英國的整體票房縮水約10%至17億美元,排名也被日本和印度相繼反超,下滑至第5名。

與此相對,日本市場以本幣計錄得8.5%的漲幅,加上日元兌美元匯率略有上升,年度票房突破了20億美元的關口;印度市場同樣取得兩位數的增長,進入全球三甲只是時間問題。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指標是觀影人次:雖然MPAA並未披露相關的數據,但各國的電影機構/協會均有統計,可作為票房之外的參考因素。

在2016年,中國內地的觀影人次為13.72億,同比漲幅達到了8.89%,全國平均票價也進一步下探至33.32元。而北美市場的觀影人次則小幅回落至13.15億,由此交出了全球第二大售票市場的寶座,頭名則依舊歸屬逾20億人次的印度。

與此同時,中國內地的人均觀影次數已突破1次,雖然與美韓等地的人均4次相距較遠,但也邁入了中等發達市場的行列。

而摒除票價的因素,日本和英國的觀影人次分別為1.80億和1.68億,實際上落後於韓國的2.17億人次。由此看來,即便票房增長不盡如人意,但中國市場的人口紅利仍未完全釋放,未來有望向印度的20億人次靠攏。

2.北美呈現超高集中度,國片「普天同映」尚未成熟

考察完全球前五大市場的概況,接下來將重點分析中美兩地的細部結構。

首先是北美地區。作為全球集中度最高的市場之一,北美整體114億美元的票房中,96.94%均由好萊塢本土影片產出,這一比例甚至比2015年的96.8%有所上升。

這一強勢表現與六大片商對市場的掌控力增強密切相關:以傳統六大+獅門為首的大廠佔據了89.8%的市場份額,但出品影片的數量尚不足整體的1/5。再加上六大旗下專門發行獨立影片的廠牌,由此出現單片排名前100名的影片都產自好萊塢的局面,便不足為奇了。

值得一提的是,僅迪斯尼一家斬獲了北美30億美元的票房,創下單一片廠年度票房的新記錄。通過10年間的三筆重大收購,迪斯尼正在兌現旗下品牌價值的全面爆發,《海底總動員2》(皮克斯)、《星球大戰外傳:俠盜一號》(盧卡斯影業)和《美國隊長3》(漫威)包攬前三名便是明證。再加上動畫部門的持續回勇和真人改編作品的穩紮穩打,前10名的6個席位都歸於迪斯尼手中。

另外中美合拍片在2016年出現一波小高潮,《功夫熊貓3》(北美1.435億美元)便是其中的代表作,而《長城》、《我們誕生在中國》等影片則被推遲到今年公映。

而國產片(含中港合拍等)的表現則差強人意,僅有《美人魚》(323萬美元)和《葉問3》(268萬美元)排進了前200名,市場份額為微不足道的0.12%。雖然去年由廣電牽頭搭建了「中國電影,普天同映」的全球發行平台,由此帶動北美上映的國產片數量有所提升,但如何在華人之外拓展出新的觀眾群體,目前看來依舊任重道遠。

相比之下,印度好萊塢共有4部影片累計超過350萬美元,在北美的外語片軍團依舊維持領先地位,後續將有專文分析。

3.內地市場好萊塢回勇,國產片票房分布失衡

而在中國市場,則是另一番景象。首先,國產片的整體份額出現下滑,由2015年的62%下滑至去年的58%,票房的縮水幅度更是達到了6.92億元。其中以《功夫熊貓3》和《長城》為代表的中美合拍片合計產出33億人民幣,共佔據了7.2%的市場空間。

而在前年跌至33%的最低谷後,2016年的好萊塢軍團捲土重來,市場份額回升至38%,凈增幅達到28.5億人民幣。其中迪斯尼再次扮演了關鍵的角色:《瘋狂動物城》(15.3億)、《美國隊長3》(12.5億)、《奇幻森林》(9.8億)、《星球大戰:原力覺醒》(8.3億)和《奇異博士》(7.5億)都排進了年度前20名,助推其票房總額突破60億大關。

另一方面,國產片雖然在數量上佔優,但高於1億元的「准賣座」影片僅為44部,而500萬以下的「炮灰區」則多達209部,佔比接近六成。而在2014和2015年,票房不到500萬的國產片尚在百部左右。從某種程度上,這正是過去兩年「熱錢」湧入的後果之一,在市場增長放緩後兩極分化猶有加強之勢。相比之下,不論是中美合拍片還是進口片,整體的票房分布則相對均衡。

當然,對於尚處在發展階段的內地市場,這種不理性的狀況難以避免。如何借鏡高度成熟的北美市場,為中國電影行業的未來投石問路,將是一個需持續深研的問題。

原文發佈於微信公眾號「數影洞察」(MBCde2015),歡迎關注!


推薦閱讀:

江南憤青:中美教育的一些簡單看法
如何看待Quora上的認為「中國醫生在美國救倒地遊客的行為是粗魯的」觀點?
美國阿米什人的教育究竟是怎麼的?
中國現在的軍力和國防工業實力整體上和美帝多少年前相當?

TAG:中美比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