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距的形成

不日將離校入職,在互聯網洪流中沒有一技傍身深感焦慮。學校專業的積累已成過去式,後面可能不會再寫專業相關的文章了。專心投入到新領域,下次提筆就是開寫新領域的文章了。

我現在二十五歲,一無所有,希望幾年後,能有點談資。在單維度評價的學校內,人與人之間的差距被掩蓋了,我相信步入社會後將會很快出現階層分離,這篇文章也算是對我自己的提醒—時刻認清自己與他人的差距。

我把差距的形成分為兩個專題來講,一為內隱因素,也就是某些我們看不見或者過於宏大無法量化分析的因素,其是長期差距形成的根本原因。二為外顯因素,也即我們可以觀察到的影響差距形成的因素,其是短期差距形成的原因。

限於所處環境以及自己的狹隘認知,沒什麼高見,都是老生常談的東西,感興趣的可以看看。

一. 內隱因素(長期差距)

長期差距的形成主要為兩點:平台累積差距和認知累積差距。

1. 平台累積差距

青少年時代沒有發光的不是天才,普通人必須靠平台躍升。

1.1 資源:嚴苛、高效的訓練機會。

我認為嚴苛、高效的訓練機會是一個高平台提供的最珍貴的部分,人與人之間的差距主要是由這種訓練機會的差別產生的。人是有墮性的,所以帶有強迫性質的要求保證了訓練的質量。高效則指訓練計劃是由高層次選手精心策劃並可即時修改的,保證了訓練目標的可行性及高產出性。低平台的人想要自行創造這種訓練機會,做到嚴苛或許不難,做到高效太難。

1.2 環境:生活態度和行為、工作態度和行為的影響。

心理學上認為所有人都是依靠周圍人的評價來給自己定位的,所以每個人回歸到平台統計平均的生活和工作的態度、行為是自發的、很難受自我控制的(這是我的個人觀點,類比勒夏特列原理和楞次定律)。總而言之,想知道自己和別人的差距,參考所處平台的差距基本是沒問題的。

1.3 人脈:收益最大化的機會,1+1>2。

高層次、關鍵資源的競爭和交換靠的是圈子。人人張口閉口皆人脈,而我只把它放在第三優先順序有我自己的考量,目前對我來說,刻意去談人脈為時尚早。人脈的本質是交易,交易的目的是雙方收益最大化,而交易能使收益最大化的原理是比較優勢。這告訴我們兩點,1.掌握一定質量的資源再去談人脈。2. 只需比對方某個方面掌握更多的資源即可成功建立人脈。此外,如果掌握的資源足夠多了,一定會有王林大師這樣的掮客出現的,這時無需談人脈。

1.4 視野: 同儕、老師、上級的所思所為。

見過、做過和沒見過、沒做過不一樣,和能見沒見、能做沒做也不一樣。每個人的認知都是由經驗和知識塑造的,而高平台能夠提供稀缺的機會去產生這些經驗,這些經驗最終塑造了認知。平台的視野不是虛幻的東西,其就是身邊同學朋友、導師、上級的所思所為。上次知乎上看到一個問題,相似專業是去中科大還是去北航。有人說去北航,合肥的視野和北京比不了。我覺得很搞笑,城市影響微乎其微,起決定性作用的還是身邊的同學和老師在想什麼。

2. 認知累積差距

2.1 對智力和努力的態度:刻苦的刻意訓練是必須的。

我很羨慕智力超群的人,我也認為某些領域的門檻對智力要求很高,但也僅此而已,我在1.1中說了我認為稀有的訓練機會才是差距形成的最重要原因。

目前地球上智商最高的人陶哲軒在 《Work hard》中說過一句話:

事到臨頭,依靠聰明臨門一腳或許能成功一時,但通常在研究生或更高的層次這樣做往往不行。

在領域入門階段智力的作用明顯,但到深入學習階段努力必不可少。

2.2 自我性格認知:我認為成功的人都是在其性格擅長的方面成功。

在擇業時,很多人說根據興趣選擇。其實我想說與其說根據興趣選擇,不如說根據性格擅長(不是技能擅長)選擇,因為我認為興趣是由性格擅長的正向反饋形成。性格擅長和技能擅長不同,技能擅長可以通過短期訓練習得(所以擇業時不要太看重自己會幹什麼),而性格擅長則由基因和成長經歷塑造(性格擅長的人可以在短期內習得同類技能)。

對於性格認知,我覺得絕大多數人在這一點上做的不好,主要原因是性格是複雜多變的。然而性格偏好量化也是有些理論支持的,其關注性格中基本不變的和最重要的因素。比如MBTI 16型人格理論將人格分為四維八級,我個人是比較關注這個理論的,雖說不完全相信,但借之認識自己還是很不錯的。

2.3 時間管理:認識到時間是不公平的。

都說最公平的事情每個人一天都只有24h,這話雖然是正確的,但也忽略了時間在不同的人手裡有不同的價值。

  • 如果懂得事件的優先順序,那麼就能夠做最有價值的事;

  • 如果懂得二八法則,那麼就知道做到什麼程度能實現最大邊際收益;

  • 如果懂得時間工作法,那麼你的腦耐力或許能大幅提高。

二. 外顯因素(短期差距)

這一塊我還沒有形成非常清晰的框架,或許是觀察還不夠細緻,目前我認為短期差距形成最重要的兩個因素是 目的性和執行力。

1. 目的性:儘可能設定可量化的目標。

我認為做好這一點是非常難的,MBTI中也提到有的性格非常擅長做這個,有的人做的很不好,這和感知功能和判斷功能關係密切。我覺得不論是什麼性格,都需要鍛煉這方面的能力。因為可量化的短期目標達到沒達到、達到什麼程度,對於認識自己的能力局限很有幫助,也有助於在社會上給自己合理定位,放棄不切實際的幻想。同時,清晰的目的性也是後面執行力得以貫徹的基礎。

具體地,學習上要設立短期的訓練目標,事業上設置晉陞或者薪資目標(信口說的,我還不知道)。

2. 執行力:貫徹目標的意志。

這一點沒什麼說的,給兩個建議:

  • 注意保持身體健康,好的體力永遠是腦力充分發揮的基礎;

  • 主動使用好的時間工作法,增長腦耐力。

三. 小結

  1. 幾年後,一看和同學差距好大,那麼原因就兩點:平台差 + 認知low。所以,我是堅定的就業去大公司支持者,因為回歸平台均值的趨勢是天然的。
  2. 短期內,發現和你一起入職的人有了差距,那麼原因也有兩點:沒有目的性 + 執行力不足。

知道問題所在了,那麼就去克服吧,克服不了就認命。


推薦閱讀:

當國產青春片變成千篇一律的「小時代」,美國人卻用意想不到的方式講述成長
關與3-6歲幼兒的教育觀點與教育方式的討論與請教?
如何讓我變得更成熟?|討厭被說幼稚
為什麼從小到大常常被孤立?
二十多歲了,我們一無所有

TAG:成长 | 职业发展 | 职业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