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明天來臨——童軍經歷的長期影響

「一周以後,我會在晚上夢到他,白天也常常見到他。殺死他的過程一遍又一遍地在我眼前重現......」這段講述的主人公是烏干達的一名童軍,句子里的「他」是主人公的哥哥。Kony帶領的反政府軍在當地擄走11-24歲的青少年,訓練他們作戰,逼迫他們犯下暴力犯罪,還發給武器。烏干達阿喬利人聚居的地區,接近四分之一的青少年有被擄走的經歷,在反政府軍里平均度過了接近9個月的時間。大部分人都趁守備不注意或戰況激烈時逃脫。

Blattman和Annan等學者的一系列研究定量探討了童軍經歷,對青少年未來成長的不利影響。他們發現:雖然大部分孩子會在逃出生天后繼續回去上學,但「是否曾經被擄走」這一項經歷,仍會導致受教育年限減少8.9個月。此外,這種經歷還會導致成年後,平均工資下降33%。童軍經歷也會讓人在成年後更焦慮,更可能出現噩夢、難以集中注意力等狀況。不過,這一經歷似乎不會明顯影響暴力傾向,諸如「鬥毆」「爭吵」「威脅他人」等因素,差異大多都不顯著

總之,童軍經歷確實會有長期而深遠的負面作用,但人們也有從創傷中恢復的能力。絕大部分人後來都重新融入了村莊,大部分人都能夠正常地生活。作者還發現這種經歷增強了人們參與政治的意願:他們參與2005年全民公投的概率增加了27%,參與村莊層面管理和動員的幾率也顯著上升。由於Kony的反政府軍基本是見到青少年就抓,這些變化和其它地區及個人特徵基本獨立,作者也對此作了檢驗。文中提到的兩位作者,在烏干達地區,針對內戰的長期影響做了許多調研,數據可在Uganda: Survey of War Affected Youth - Chris Blattman找到。

參考文獻:

Blattman C. From Violence to Voting: War an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n Uganda[J].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2009: 231-247.

Blattman C, Annan J. The consequences of child soldiering[J]. 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2010, 92(4): 882-898.

推薦閱讀:

清北等頂尖大學是否存在期末劃重點等情況?
研究生找導師,研究員和教授有什麼區別嗎?
作為學生的我們應該怎樣對待應試教育?
為什麼要高額補貼外國留學生?

TAG:战争 | 教育 | 创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