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如何磨平換聲點的幾個提問

磨平換聲點是什麼概念?

磨平換聲點是指我們不再有聲區轉換的感覺,整段音域都達到了聲區的大統一(音色上的相對統一),比較常見的說法就叫聲區統一。

擴展閱讀:真聲?假聲?傻傻分不清楚 - 知乎專欄

如何去磨?

常用的辦法是打嘟嚕,實際上這樣是沒辦法做到真正意義上的磨平換聲點的,只能在爬音階的時候磨平換聲點。嚴謹的說法用文字描述是在我們唱歌咬字的時候完全了磨平換聲點的任務,也就是達到了上文提到的聲區統一。

打嘟嚕實際上是彈唇加放鬆自然爬音階。這裡的放鬆自然很「大道從簡」,因為這個爬音階的過程

如果要完全做到位,實際上涉及很多複雜綜合的協調動作,所以我自己的教程(目目三步氣息發聲法 - 知乎專欄)才會主要都是單一的動作。越是複雜越容易做錯,越容易對聲帶乃至周邊的發聲器官、呼吸器官造成一定程度的損耗········

彈唇是個比較直觀看到氣息控制的動作,普遍認為彈唇的時候爬音階會更容易放鬆。由於我本來就是自學的,所以對一些看似「約定成俗」的練習更加抱著懷疑態度。我的意思是,如果單純的爬音階,能夠逐漸找到放鬆自然的發聲狀態,那麼要不要彈唇意義不大,不必深究。

回到正題,我剛才提到了在我們唱歌咬字的時候完全了磨平換聲點的任務,我們唱歌的時候是個怎麼樣的發聲狀態?通俗地說就是靠譜發聲,也就是樂譜規定了音調(高低)和節奏(強弱快慢),我們就要跟著唱,除去這些限制,還有咬字上的限制,因為不同的音節對於相應不同位置(音調)的閉合難度是不一樣的,比方說u音,i音更容易閉合上高音,u音適應更高的位置,開口音比較適合發中低音等等。

綜上所述,磨平換聲點的方法是:利用不斷調整找到能夠放鬆自然地爬音階的發聲狀態,以此(能夠在不同音節去調節自己的聲音的感覺)狀態繼續練習自己在不同音高,不同音節的發聲,比方說可以123454321練mi,i,i,i,ma,a,a,a,a,甚至對自己來說更難咬字的音節,各種音節。

磨平換聲點的生理活動,或者說肌肉調節是什麼?

是把點的位置往兩邊區域靠攏協調的過程,假設點是G4,那麼G4高半度,低半度自己是怎麼唱的?能不能快速準確地找到這個感覺?我們經常說卡換聲點,卡就是因為這個點不上不下,總是會糾結於不知道該在哪個位置去發聲。正確的思路是先唱上去,再慢慢往低位置調節,而調節也不是拚命壓,而是一點點的往周邊區域的音色靠攏來調節。

這種磨平換聲點後,在換聲點處上下各6個半音的音色是什麼?

磨平了以後,實際上音色是相對統一的,既然都磨平了,點就已經幾乎不存在了,不要糾結這個音色是什麼,你要想的是如何想辦法調節這些區域的聲音怎麼跟周邊的區域相對的統一。

與真聲,或假聲音色差異如何?

說到這裡就不得不提一下啥是真聲假聲。通用的說法是真聲用了整根聲帶在振動,假聲是邊緣振動。實際上我跟題主討論過很多,稍微懂點解剖學,仔細研究過的人都不會認同這個說法了。真假聲還真的只能拿音色來判斷,因為本來這就是一個中間概念,是在我們音色會斷層,會卡換聲點的時候輔助理解聲音變化的中間概念。簡單來說,真實虛假道明一切。相對厚實的聲音就是真聲,相對虛弱的聲音就是假聲,雖然這樣定義聽上去挺扯的,不過我個人認為總比什麼部分聲帶振動靠譜點,真假混聲概念扯淡的解釋看這裡比較好:如何發混聲? 求專業解答 真聲音域窄的救星貼

這種聲音有名字嘛?是不是有人稱它為「真假混合聲」或「混合聲」?

我把本來應該在上面說的拿下來了,感覺比較適合放在這裡講。實際上等咱們真的磨平了換聲點,那麼我們的假聲和混聲的音色都會產生微妙的變化(甚至明顯的變化)。

到時候,我們的聲音在該要「變假」的時候,就會變假,該要「變真」的時候,就會變真,無論自己的認知是如何,在實踐上,已經不再有嚴格的真假聲的分界線。

當然非要給個名字,就叫混聲了,這裡的混聲是與真假聲區分開的混聲,跟頭胸聲區分開的混聲有微妙的差別,是不同的聲音分類方法。

這種「混合聲」的音色是不是偏真聲音色的,還有偏假聲音色的,如何同時都學會,都會用?

這種混合聲本來應該是先讓自己聲音上去,粗糙地擴展了音域,再細緻地擴展可用音域也就是我在如何去磨這個問題里提到的辦法。
推薦閱讀:

我們為什麼會拖延?Why procrastinate?
看面相是迷信嗎?

TAG:科普 | 唱歌练习 | 学唱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