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區房能幫孩子考高分么?
先補充一點背景。三位作者中的第一位(誰能教我怎麼讀這個名字?),還有第三位都是市場設計方面很出色的研究者。他們直接參与了波士頓地區擇校機制的設計,在這一領域做了很多研究。市場設計的核心是設計一些演算法,來在一些不適合用價格機制來配置資源的場合做分配,比較典型的例子包括學校學位、腎臟移植、醫院醫生雙選和救濟食品發放等。而三位作者中的第二位,是計量經濟學領域非常出色的研究者。這三位聯袂做這項研究,可以說是再適合不過了。
作者研究對象包括波士頓和紐約,各三家中學。波士頓的三家分別是Boston Latin School、Boston Latin Academy和John D. OBryant School of Mathematics and Science。三所都是當地不錯的中學,第一所更是全美高中排名前20的常客。紐約的三家分別是Stuyvesant High School、Bronx High School of Science和Brooklyn Technical High School。三所學校排名都不錯,前兩所更是全美頂尖。Brooklyn畢業生SAT分位數平均是99,Bronx是99.9。
申請這些學校需要參加單獨考試,還要提交之前的成績。每個學校會綜合這兩項,為所有申請者排名。波士頓地區的錄取用延遲接受機制(Deterrent Acceptance,簡稱DA):每個申請者填三所學校。首先,所有申請者的信息發到自己的第一志願。學校這邊,如果超出學額,就拒絕掉排名低的那些,暫時留下和學額數量相等的學生。然後,被拒絕的學生繼續往下投,學校接到新申請以後,和舊的比對,還是拒絕排名低的那些,留下足額學生。如果所有學生都被錄取,或者沒被錄取的學生,已被所有他/她申請的學校拒絕,匹配結束。以Brooklyn為例,沒有申到這所高中的,大部分都去了當地普通公立高中,SAT分數分位數平均是40。
文章估計波士頓地區的好中學影響,核心思路是斷點。簡而言之,就是按學校錄取分數劃一條線,比較稍稍在線上一點點的學生,和稍稍在線下一點點的學生,幾年以後統一測試和AP的表現。如果線上的學生都選擇入學,這個差距就能反映:上這個好學校,給學生在分數方面帶來的提升。問題在於,一部分上線的學生可能會拒絕學校的offer。如果不解決這個問題,識別結果不準確。紐約地區,原文用「不徹底」的工具變數法估計。作者說明:即使這裡有偏誤,也是往有影響的方向偏,但結果是基本沒影響,這個偏誤就無關緊要了。
作者的解決辦法是,一所中學所有申請者,在以下三類學生里找斷點。一是所有將這所學校當第一志願的學生,二是將這所中學當第二志願,但被第一志願拒絕的學生,三是將這所中學當第三志願,但被第一志願和第二志願拒絕的學生。把這三類學生拼起來,然後在裡面找到錄取者里的「掌門人」,剛剛好排名最後那位,在這個地方,向下取二十名,向上取二十名。比較標準有兩個。一是這兩批人在麻省統考(Massachusetts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System,簡稱MCAS,3-8年級、10年級各一次)的成績,二是參加AP的數量和平均成績。上圖畫出波士頓地區,這40個人7-8年級的數學成績,可見錄取線兩邊基本平滑過渡。下圖畫出他們10年級時的數學成績,錄取線兩邊看起來過渡仍然很平滑,沒有拉開差距。
正式的斷點估計和工具變數估計佐證了這一觀察。無論是統考中數學、英語等各科分數,還是選修AP課程數量和成績,有沒有上到好中學,影響大多不顯著。少數幾個顯著的結果,符號有正有負。當然,這沒有排除好學校能在其它方面幫助孩子的可能。比方說,上Latin School的孩子,肯定能學會更多拉丁文;孩子在學校可能結識很多朋友,以後用得上;許多分數檢測不到的特質有所提升,等等。更多的長期影響,有待進一步評估。
參考文獻:Abdulkadiro?lu A, Angrist J, Pathak P. The elite illusion: Achievement effects at Boston and New York exam schools[J]. Econometrica, 2014, 82(1): 137-196.
推薦閱讀:
※那些拼了命買學區房家庭的孩子後來怎麼樣了?
※購買學區房合適么?
※如何看待教育部提出的「多校劃片」政策?學區房真的白買了嗎?
※怎樣說服老公換學區房?
※有錢的孩子裝風機 屌絲的娃兒練武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