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大人們都習慣科普環保,小孩最值得抓住哪些成長時機呢?
3月,國際環保月來啦!世界森林日、世界水日、世界氣象日、地球一小時……家長們別以為在這些國際節日里,只能幹巴巴的跟孩子科普環保知識,樹立環保意識哦,其實,家長可以藉此抓住教育時機,和孩子講講下面這些充滿人文關懷的動人事例,循循善導,「潤物細無聲」,讓孩子從中深受啟發,並把這種能力和美好品質遷移到讀書、工作、辦事當中,讓他終身受益!下面,一起來看看,這些國際節日里父母們最值得和孩子講什麼,如何抓住教育點呢?
世界森林日
——————————————————
媽媽帶孩子到森林散步,會發生什麼?
【科普小知識】3月21日「世界森林日(World Forest Day) 」,1971年由西班牙提出倡議,1972年聯合國糧農組織(FAO)正式予以確認,1972年3月21日為首次「世界森林日」。第67屆聯合國大會於2012年12月21日通過決議,確定每年3月21日為「國際森林日」,號召世界各國從2013年開始舉辦紀念活動。「國際森林日」的誕生,目的是要喚起世界各國更加重視保護和發展森林資源,推進全球性植樹運動,積極維護生態安全,共同應對氣候變化。而今,除了植樹,「世界森林日」廣泛關注森林與民生的更深層次的本質問題。
【一位丹麥媽媽的發現】
在這個紀念日里,家長不僅可以帶領孩子植樹,也可以帶孩子走進森林散步。20世紀50年代初,一位丹麥媽媽艾拉?法拉陶每天帶著自己的兩個學齡前的孩子,偶而也和鄰居的幼童一起同行到森林去散步,媽媽們發現天天在戶外活動的孩子們要比一般的孩子更樂於互動交流、身心平衡、較少生病,而且體能也較佳。此後,這群幼兒的父母親聯合起來成立了世界第一所森林幼兒園。這就是「森林教育」的起源, 此後,森林幼兒園在丹麥的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受到廣泛重視,並在全球範圍內迅速傳播和發展。這種讓孩子回歸自然的森林教育在丹麥、德國、北美盛行,就連日本、韓國、越南也紛紛仿效。
帶孩子走進森林裡,教材取之於大自然,森林就是教室,大自然就是老師,森林裡的原木、石頭就是課座椅。孩子可以在森林裡玩遊戲,趟水坑,翻滾,製作工具,探索自然(諸如觀察青蛙、松鼠、蚱蜢等小動物和小昆蟲,認識小螞蟻的團結和它們的領土家園,分辨植物種類等等)。讓孩子通過認識動植物,愛護小動物和小昆蟲,了解它們也有自己的家人和生存方式,這也是教導小孩子敬畏大自然,愛物惜生,保護善良的天性,培養愛心的最佳方式。
孩子們接受森林教育,觀察力自然而然變得敏銳,他們的學習及探索動機也將源源不斷。據研究人員多年的跟蹤調研發現,相比沒有受過森林教育的兒童,受過這種教育的孩子在自信心、注意力、學習積極性、語言能力、交流能力、行為習慣、主動思考及身體素質方面更為突出。此外,森林教育對身患自閉症、焦慮症等心理疾病的孩子也有很好的治療效果。
世界水日
—————————————————
讓孩子選擇用同情心,去觸及別人的生命!
【科普小知識】3月22日 世界水日(World Water Day) 。為滿足人們日常生活、商業和農業對水資源的需求,聯合國長期以來致力於解決因水資源需求上升而引起的全球性水危機。1977年召開的「聯合國水事會議」,向全世界發出嚴重警告:水不久將成為一個深刻的社會危機,石油危機之後的下一個危機便是水。1993年1月18日,第四十七屆聯合國大會作出決議,確定每年的3月22日為「世界水日」。
【一本可以喝的書】
我們的父母和孩子每天喝的再普通不過的純凈飲用水,而對於世界上一些地方的人們卻成為艱難的問題。當我們從舒適的世界裡走出來,用同情心去觸及別人的生命,願意花力氣去想想如果生在別處會怎樣,也許就能理解從我做起珍惜水資源是一件多麼實在又富有意義的事情。
下面這張圖是我國雲南老師們在附近取水點取水,渾濁不堪的水幾乎同施工路面剛下過雨的泥濘無異,老師說沉澱三天,渾濁的泥沙就會都沉到桶底了,再燒開就可以喝了。
幾年前,Theresa在非洲旅行,那裡的自然風光美得讓她震撼,同時她反覆看到烈日下孩子們渴得嘴唇乾裂,喝不到純凈的飲用水。其實,在非洲西部迦納等很多地方,雖然有壓井裝置,但從地底冒出來的水都是泥水。在和當地居民聊天的過程中,她還驚訝地發現:最可怕的不只是水源受到污染,而是當地居民普遍缺乏最基本的飲用乾淨水的意識。當地人們乾渴難耐,就會直接喝髒的水,因此導致了大量嚴重的疾病。其實,在全球,每年有6.63億人口,因為缺乏最基礎的凈水設備,而喝不到純凈的飲用水,由此導致的疾病、死亡更是難以計數,這在發展中國家尤其嚴重。
Theresa認為傳播知識也是一項更加緊迫的任務。於是,2007年,Theresa開始研究這個項目,用了8年的時間,發明了嵌著納米銀離子的抗菌紙,並做成一本書,書中的每一頁紙,都是一個簡便的過濾裝置。在和公益組織「水是生命」合作後,這本書很快用到了現實世界。這本只有26頁的書, 書頁上印刷著飲用純凈水的重要性,每一本書過濾的水相當於一個人4年的飲用水需求量,而這個發明將拯救6.63億人生命。
世界氣象日
——————————————————————
別小看孩子的一個小興趣,好習慣可以成就未來!
【科普小知識】3月23日 世界氣象日(World Meteorological Day) 又稱「國際氣象日」,這是世界氣象組織為了紀念世界氣象組織的成立和《國際氣象組織公約》生效日(1950年3月23日)而設立的。每年的「世界氣象日」都確定一個主題,要求各成員國在這一天舉行慶祝活動,並廣泛宣傳氣象工作的重要作用。
【水滴石穿的成才故事】
如果家長發現孩子愛提問,愛觀察身邊的事物或對天文很感興趣,那麼請家長不要輕易扼殺孩子的興趣。家長們也可以像竺可楨的母親那樣,善於抓住教育點。
著名的氣象學家竺可楨,小時候喜歡趴在窗前或蹲在屋門口看下雨。有一次,他突然發現門口的石板上有一排小坑,水滴落下來的時候正好落在坑裡。當他跑去向母親請教時,母親說:「你問得好,這就叫『水滴石穿』,那一個個小坑就是被雨水滴成的,你別看一滴水沒有什麼厲害的,可日久天長就能把石板滴出一個小坑來。」
繼而,他母親抓住教育時機,把話鋒一轉,循循善誘地教導,「孩子,讀書、辦事情也是這個道理,只要持之以恆,堅持下去就會有所成就的。」
沒想到,「水滴石穿」成了竺可楨一生的座右銘。他從1917年在哈佛大學讀書時就開始堅持每天寫日記,寫了厚厚幾十個日記本,這個好習慣正是貫徹了當年母親對他的教誨。
日記里,在正文的前面,他記載著當天的天氣情況,比如天氣陰晴啦、風向風力,還有花開花落等等。在上下班步行穿過公園時,他對公園的景物哪天柳絮飄飛、哪天北海結冰、哪天春燕回歸、哪天丁香花開等等這些,回家後就在日記上認真地記載下來。
無論是科學還是生活,成功不是憑空產生的,是平時不斷積累的結果。竺可楨把這些是當作一項科學觀察的工作來做的,非常認真、細緻。正是他的這一習慣,這些平凡的記錄,為他積累了大量寶貴的資料,為他的創造性的科學研究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地球一小時(Earth Hour)
——————————————————黑暗中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心境,那麼孩子呢?
【科普小知識】「地球一小時」也稱「關燈一小時」,是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所提出的一項全球性節能活動,提倡每年3月的最後一個星期六,於當地時間晚上20:30,家庭及商界用戶關上不必要的電燈及耗電產品一小時。
作為「地球一小時」首位全球推廣大使,李冰冰從活動進入中國第一年開始,連續八年每年堅持參加,而且發表環保宣言:直到80歲也要堅持環保,並呼籲公眾重視環境的惡化,推行環保健康生活方式。
【陪孩子體驗黑暗】
2017年3月25日,晚上20:30—21:30,家長們可以積極響應「地球一小時」活動,陪孩子體驗黑暗,那麼如何去發現黑暗帶給我們的獨特感受呢?
1、讓黑暗喚醒其他感官。我們平時習慣了用眼睛觀察事物,在完全的黑暗中,觸覺、聽覺、嗅覺、甚至味覺等都會帶來全新感受,這是給予孩子在黑暗中開發感知能力的最佳體驗。現代社會發達,24小時白晝也有可能,但是我們可以試想像一下,城市的夜晚越來越亮:華燈、槐花燈和酒杯燈,紅紅綠綠的照亮著天空……是不是我們對黑夜失去了想像了呢?如果孩子只會在詩句中閱讀星空,看不到星星會讓我們脫離自然,體會不到宇宙的輝煌。這將是孩子們失去培養宏觀問題思考能力的機會,難以理解浩瀚的世界。
2、如果你的小孩害怕黑暗,要讓孩子知道,每個人都有自己所害怕的東西或一方面,讓孩子明白他怕黑,並不是膽小,並指出他在其他方面也很勇敢,幫助孩子消除心理障礙。趁著這個機會,陪伴他在黑暗中行走探索周圍。
孩子可能是害怕黑暗裡看不清楚的對象或陰影,也可能是自己不願一個人獨處、害怕孤獨……所以,故意讓孩子到黑暗的房間取東西,開始孩子還不敢,但看父母站在身邊,孩子也就放心了,這麼嘗試了幾次,覺得黑暗也就不像想像的那麼可怕了。
3、孩子們在城市的生活物質豐富,對於少水缺電的艱難生活尚不能理解。其實,照明在非洲是個大問題,很多地方都使用煤油燈,而煤油燈釋放的煙氣對人體損害很大,使用一天就相當於吸了兩包煙。讓孩子體驗黑暗,了解生活中的一切不是理所當然的,可以引導孩子學會把這種珍惜物質資源的好習慣遷移到生活的其他方面,要懂得敬物惜物,物盡其用!
4、「黑暗」這個字眼在人生中有不同的意味,在黑暗中,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心境。比如:迷茫的狀態、苦惱的生活、困難的挑戰……如果身處黑暗中行走,你肯定會擔心腳下,那麼就把注意力都會集中在腳下吧。在黑暗中,看腳下,就是一種「活在當下」的智慧。
推薦閱讀:
※因為什麼你才會被父母打?
※小孩子沉迷遊戲有網癮該如何對其進行教育和疏導?
※哪一刻你覺得你傷了孩子的心?
※有種別朝孩子發火,經常朝孩子發火的家長定是無能、無用之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