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爆款五法則:10w+都是這麼來的

「沒有什麼商業模式比從屌絲開始來得容易」,這是過去10多年來被不斷論證的互聯網從業黃金法則。事情的最大轉折發生在2016年,隨著分答、值乎等的上線、羅振宇、吳曉波等內容盈利。消費升級成為一時熱詞,也就是屬於屌絲的免費經濟正在翻篇,而知識內容被包裝成精緻商品成為新的逐利場。

今天,我們就從幾個內容創業者的經歷,來總結一下他們的共性爆款法則:

內容有「魔性」

A、 對用戶販賣「夢想」

《羅輯思維》邀請李笑來、李翔等在得到APP上開通專欄,要求用戶付費訂閱。而《羅輯思維》對此的邏輯是,在「認知迭代」「人格躍進」的當下,在粗糙信息泛濫之際,內容必須要跟著迭代,對此就有必要定製部分優質的「知識膠囊」來緩解大家的焦慮。顯然為知識、為優質買單,是他給內容提煉的新的魔性。

B、 情緒感染

咪蒙文章的一大特色是善於挑逗大眾情緒。網感甚佳、文壇熟婦、撫弄讀者的情緒G點、讓她們尖叫著滿足,這是咪蒙情緒感染的慣常套路。比如咪蒙的一篇公號文《陳思誠:北京愛情故事之後,是上海3P故事》咪蒙言辭激烈,多次爆粗,猛烈抨擊「出軌是男人的天性」的這一說法,這種行文怒氣,沒有引起粉絲的反感,反而讓廣大女粉感到幫自己出了一口惡氣,滿滿的正三觀。

C、性刺激或性暗示

這是公號們慣用的營銷策略。《「在歐洲,有人把手伸進了我的褲子…」》當你看到這個標題的時候,是不是會有性暗示感,沒錯,咪蒙的很多文章就是這麼把你忽悠著點擊的,點進去一看,是寫在歐洲旅遊的事,跟性半毛錢關係都么有。「標題的目的是把你吸引著看,至於你點進去後是否會閱讀完,就不是標題的事情了,那就是內容本身的事情。」這是咪蒙對自己起標題的理解。

《「在歐洲,有人把手伸進了我的褲子…」》

《結婚多年,原來我才是小三》

《有一樣東西,比男人的尺寸更重要》

《大過年的,總要做點少兒不宜的事》

《有話好好說,你先把衣服脫了行嗎?!》

《陳思誠:北京愛情故事之後,是上海3P故事》

《「正室要像小三一樣活著」》

《我們的愛情,是睡出來的》

《三圍是檢驗真愛的唯一標準》

三節課對此評論:在咪蒙的標題里,科技不是第一生產力,性才是。

做目標人群的榜樣

不可否認,儘管互聯網一直是在鼓吹去中心化,但是崇拜中心的鐵律不會在我們這個時代失效。比如微博上的意見大V、APP運營的kol、10萬+自媒體的創作者……都是各自目標人群的中心。

這和中產關注精英、屌絲關註上流一個心理,希望自己有逼格,最起碼看上去有。

《我走路帶風》公眾號的目標人群是「暗黑少女」,也就是15到20歲左右的少女,內容方向也就是「情感雞湯」,其標題大膽、矛盾對立鮮明,直揭人們的內心的陰暗,會讓人感到強烈的對比。帶風也被這群少女稱為「情感教主」,儘管帶風是97年生人。但是她「叛逆、頹廢、冷漠、暗黑」的文風,成為這群少女的榜樣。

而這群「正青春敢於行動,一言不合就奔赴機場」的難管少女,努力與同齡人劃清界線的標籤就是,「我比你酷,我偶像是「我走路帶風」。」

劍走偏招去爭議

互聯網評論人闌夕微信公眾號最廣為流傳的一篇文章是《草榴關站風波:中國的色情恐慌症》,這篇文章發佈於2015年5月20號,引起廣泛討論。闌夕從中國色情業供給被壓制而需求旺盛的現實出發,梳理草榴網的發展脈絡,推導出恐慌情緒產生的根源。顯然,頗具話題性的文章自然會帶來不錯瀏覽級,引發大量討論。不可否認,四面樹敵式的評論讓他收穫一眾擁躉。

而2016年在內容創業上成名的咪蒙,其文章風格是四處懟人,懟事。

比如:《「你有錢了不起啊?」「了不起」》、《「孩子小,你不能讓著點么?」「不能」》《「你是處女嗎?」「關你屁事!」》,這些日常生活中很多司空見慣又無可奈何的事情,咪蒙通過怒懟,懟出很多讀者的積壓已久的情緒,引起大家共鳴。同時也讓一些不喜歡她的人,對其嗤之以鼻,視其文為毒雞湯。這種有計劃性的製造爭議,不出爆文才怪。

持續式地「洗腦」

主打「少女心」方向的胡辛束,其微信公號每天堅持在22點22分推送。逐鹿網創始人闌夕在一次採訪她時獲知:胡辛束在前一天凌晨三點才睡覺,而辦公室同事們也在盡職盡責的陪著她,直到她完成第二天更新的內容,幾個人叫了麥當勞外賣,吃飽後才發現疲憊感已經壓倒了回家的慾望。胡辛束說:如果有人突然在路邊停下掏出筆記本電腦開始敲字,那麼TA有很大幾率也是一枚「公號狗」。

而《羅輯思維》公眾號的語音推送定在每天早上的6:30,幾年如一日的輸出高品質內容,每天一條60秒的語音背後是大量閱讀,思考,和人的交流等等。他在2013年12月15日公號粉絲破百萬時,就總結做微信公眾號心得:就是死磕,把一件看起來不難的事情死磕到底,堅持一直做下去。

借勢借力,重點突破

依靠平台是幾乎每個內容創業者都必須要乾的事。比如,胡辛束是人人網最後一批撤離的活躍居民,儘管人人網早已銷聲匿跡,但是胡辛束在此完成了用戶層面的原始積累,在其徹底註銷人人網賬戶之前,訪問量已達到480749。後來,在轉戰微博和微信時,她就明白自己如果不能加入「段子手」的陣營,就很難在這樣一個弱關係平台上快速生長。於是便快速轉變文風,以便適應微博和微信受眾的喜好。

《罐頭視頻》創始人劉婭楠在接受《接招》採訪時就談過,《罐頭視頻》的定位人群是90後的生活方式,而微博現在的用戶多是90後,於是自己便把主陣地放在微博上。對微信公眾號的定位就不是為了傳播,而是打造媒體品牌。「因為微信公眾號屬於抽屜式的,而微博是開放式的,所以不同的平台我們的策略是不同的。」

同樣同道大叔內容合伙人陳碧琳,曾做客網易新媒體講座時就說,同道大叔根據不同的平台制定不同的策略。比如早期同道大叔創始人蔡躍棟剛開始玩微博時,經常看不懂別人轉發的內容,「我當時就說我是不是太老了」。為了摸清楚這幫人的心理,他跑去關注二次元博主,跟這幫小朋友都做成朋友。這也是同道大叔為何能從微博爆紅的原因。


推薦閱讀:

文章怎麼能被推到首頁?
自媒體:自媒體平台真的是在壓榨自媒體人嗎?
總結最近玩頭條號和百家號的賺錢收益

TAG:IT行业 | 自媒体 | 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