褲子到底是怎麼來的?

我看了很多資料,有的說:原始的褲子有兩種,一種是類似於現在三角內褲,一種類似沙灘褲。脛衣不是褲子,而是為小腿取暖用,從先秦到清朝一直沒太大變化,只不過是變長了,從只能保護小腿到可以保護大腿。

(龍山文化玉人 距今約4600-4000年)

(人形銅車轄 西周中期)

而在周汛老師的書《中國古代服飾大觀》中,說褲子是脛衣發展來的,從脛衣到開襠褲再到縵襠袴,有了縵襠袴後,也有長脛衣,作用是護腿防寒。

到底哪種說法靠譜?

另外:有的說裙子就是裳,而有的說裳是前後兩片布遮羞,到漢代才連起來成筒狀的裙子,所以先秦時古人是上衣下裳內脛衣,裳內什麼都不穿,故而是跪坐防走光;另一種說法就認為下身是裙外有裳,裙是內衣,不能暴露,那麼除了脛衣就沒有前面說到的內褲嗎?


瀉藥

談古代的褲子至少要分成兩種情況,有襠的和無襠的,其實還有第三種,就是只有兩個褲腿的。在這個前提沒有分清楚的前提下討論,是講不清楚褲子這件事的。

第二個前提是,古人會將上述褲子套穿。在我們眼裡都是褲類,古人其實有不同的名字,不能一概而論。

關於褲子的起源,一般認為是游牧民族發明了最早的褲子,為了保護大腿內側和生殖器。

中國最早的褲子是幾年前在新疆吐魯番「洋海墓地」發現的,褲腳細,褲襠肥大。經過測定,距今3000-3300年,它可能是目前世界現存經過科學測定的「最早」的褲子。

手機回答沒有圖,更多褲子內容見: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xMTM0OTk4MQ==mid=2649846843idx=1sn=f430a1b2d4aaa332c6cb61893df2644cchksm=8347ae89b430279f228fb58397b46843313f7e6f35fa07899ce49c3f9ff23af9113365100e57scene=4


謝邀!

褲子由「脛衣」發展而來基本是沒有問題的! 「裙」和「裳」的區別還是很大的!

中國傳統服飾主要有兩種形制:

上衣下裳、上下連屬。

「裳」是與「上衣」相對的,專指「圍裳」,分前後兩片。商周時期,「裳」是遮蔽下體的傳統服飾,使用十分普遍,男女尊卑都可以穿。商周的「褲」有褲管無褲襠,「裳」的作用就是用來遮羞。漢代「有襠褲」普及後,「裳」的前後兩片被連在一起形成了「裙」,成為女性的主要服裝,男子的服裝多為袍服。傳統的兩片式「裳」與上衣配合,作為禮服形制在舉行典禮時穿著。

纁裳,始於周,是貴族朝祭時的祭服。

雨裳,長至足面,雨雪天穿著,流行於清代。

「裙」始於漢,取代「裳」成為女性單獨使用的服飾。魏晉時期,「裙」的樣式、紋飾越來越豐富,而且這一時期「裙」不僅限於女性穿著,也是貴族男性常見裝束,「寬衣廣袖、長裙曳地」成為這個時期貴族的「標配」,為「魏晉風流」增色不少。南北朝以後,「裙」又成為女性專屬服裝。

鳳尾裙

朝裙:清代太后、皇后以及內外命婦朝賀、祭祀的裙子。

馬面裙:

紅喜裙:清代民間女性婚服。

早期的「褲」寫作「絝」或者「袴」,大多以「內衣」的形制存在。春秋時期褲稱為「脛衣」,不分男女,主要是為了保護脛部,膝蓋以上無遮蓋,外面還要穿「裳」,行動不便。

脛衣

戰國時期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後,傳統「脛衣」改為合襠褲,用于軍服,到漢代普及到民間,為了區別開檔的「袴」,滿襠褲稱為「褌」,褲襠被縫合後可單獨穿,不必再加「裳」。

合襠褌:縵襠內褲,最早是西域穿著,戰國後傳入中原。

無襠褲:不分男女,一般作襯裡。

開襠褌:也稱開檔袴,襠部不縫合,不分男女,清後期僅用於兒童。

犢鼻褌:漢晉時期男子短褲,多為農夫雜役穿著。

魏晉時期褲得到進一步發展,分大口褲和小口褲,與大口褲搭配的上衣稱為「褶」,褶、袴合穿稱為「袴褶」,外面不用再穿「裳」或者「裙」。

小口袴

唐代男子以袍衫為服,袍衫內穿褲,女子則大多穿裙,這個時期褲子的褲管和褲腳開始變得緊窄。

宋代受理學影響,女子穿褲必須穿長裙遮蓋,此時在脛衣的基礎上形成了膝褲、無襠褲。明代膝褲上達膝部,下至腳踝,穿著時以帶系在脛部。清代膝褲稱為「套褲」,長度發展到可以遮住大腿。

膝褲

套褲


推薦閱讀:

TAG:歷史 | 中國文化 | 文化 | 漢服 | 古代服飾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