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真的是自己的主人嗎?關於「選擇」的一些思考
寫這篇文章,是因為在一個父母自助群里有一位家長給大家分享了一篇文章「致小孩:你可以決定走哪一條路」。
作者提到了自己在美國生活的孩子,在五歲半的時候對爸爸喊出了,「You are not my boss! 我自己決定要走那條路。」作者就此展開去比較了中國的「聽話」式教育和西方的尊重個性和獨立的教育。最後作者終於決定要對孩子說,「寶貝,你可以決定走那一條路,媽媽陪著你。」
這篇文章寫的很動情,感染了不少家長。
孩子,你是自己的主人!
可是,當我沉靜下來仔細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卻忍不住發問,「人啊,你真的是自己的主人嗎?」
一,生而為人,無所選擇。
所謂「主人」,就是擁有主權的人。可是我們真的擁有對自己的主權嗎?
我們無法選擇在什麼時候,在哪裡出生,無法選擇誰成為自己的父母。我們不擁有出生權。
我們不能決定自己長成什麼樣子。天生大餅臉的除非整容否則不可能成為瓜子臉。天生短腿的不可能成為大長腿。我們不擁有模樣身材決定權。
我們甚至不能決定自己什麼時候死亡。這個世界上有太多的偶然事件,有太多的疾病。想要安樂死,還必須得到法律的允許。
我們不能決定自己的生和死。我們也沒有辦法決定自己的社會關係。一個人從出生的那一刻就註定了自己擁有什麼樣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兄弟姐妹叔叔阿姨。這些人構成了一張天然的社會關係網,而我們不過是那張網上新添的一個點。
當你終於長大,大街上滿眼的人,看上去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另一半應該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可是這個概率究竟有多大呢?有一位專門研究人類活動數學模型的專家,漢娜.弗雷在TED 演講中給了我們一個答案。假設有一位男性想在自己的城市裡找到一個有大學文憑的適齡女性,而且兩人還能對上眼。經過計算髮現,在全英國範圍內,他一共有26個選擇機會。(Hannah Fry: The mathematics of love)
人生中有太多重要的因素並不在自己的控制範圍之內。
我們可以自由控制手腳的活動,那總應該是可以決定自己的行為吧。其實不然。紅燈亮了,我們必須要停車。大概沒有人喜歡紅燈,但是我們還是必須遵守交通法則。社會上各種各樣的法律規則,成文或者不成文,都無時無刻不在限制著我們的行為。
當作者說,「孩子可以決定走那一條路」的時候,她應當是假設讀者和她的孩子都贊同了一個大前提,那就是選擇必須在社會允許範圍之內。孩子的選擇絕對不能犯法。孩子也不能擅自決定切斷和父母的關係。
文中作者還引用了存在主義的話,「我選擇,我自由,我存在」。(這裡的「選擇」,我們假定都在社會允許範圍之內。)非常動聽的一句話,可是真的經得起科學的推敲嗎?我們一起來看看關於選擇的研究。
二,關於選擇的幾個事實
選擇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無所不在的一種行為,很大程度上構成了自我的一部分。可是熟悉的未必就是了解的。靜下心來仔細想一想,你會怎麼回答以下幾個問題呢?
1. 選擇是不是越多越好?
2. 增加比較時間會不會讓我們做出更滿意的選擇?
3. 面臨無所選擇的困境,人是否註定不幸福?
答案恐怕會讓你驚訝。接住下巴,一起來看看正確的答案吧。
1. 太多選擇會降低幸福感
心理學家巴瑞.史沃茲(Barry Schwartz)和大家分享了他買牛仔褲的經歷。以前的牛仔褲只有一個款式,穿起來不那麼舒服,不過他一直也就忍著了。終於有一天他重新去買牛仔褲,店員問他,「你要緊身型的,舒適型的,還是寬鬆型的?前面要扣子的還是拉鏈的,石磨的還是酸洗的?要那種快磨破的嗎?直口的還是縮口的?。。。」這位心理學家花了一個小時終於選購了一條牛仔褲,穿起來前所未有的舒服,可是心裡卻糟糕透了。
更多的選擇幫助巴瑞找到了更好的牛仔褲,卻降低了他的幸福感。
巴瑞並不是個例。我的一個侄兒在鄉下長大。在幾十年前,大概唯一的選擇就是種田。但是現在他可以和所有大城市的孩子一樣充分享受各種選擇。今天學制模,過幾個月換銷售,再過幾天,又去了快遞公司。可是太多的選擇並沒有讓他感到幸福。反而令他焦慮浮躁。
為什麼?
因為我們的大腦並不知道如何面對複雜的選擇。
如果把視線投射到遠古,我們會發現,我們的大腦其實更多地是為了「無可選擇」而構建起來的。
大約25-40萬年前,人類還是類猿人的時候,沒有堅固的房子,沒有固定的食物來源,沒有醫院藥物,不管出現什麼情況,他們都只能選擇默默承受。到了大約2萬年前人類進化到了農業社會。人類掌握了越來越優良的耕作技巧,還發明了各種保存食物的方法來應付不可預測的饑荒。這時候人的選擇才逐漸多了起來。有一部分人可以選擇耕種之外的其他行業謀生,比如說做生意,當裁縫,當老師,或者走仕途,等等。社會的結構隨之變得複雜起來。公元前5000年,城市開始出現。到了近150年,第二次工業革命讓人類社會突飛猛進。物質變得極度發達,行業分工變得極其繁複,選擇不再是一種奢侈。隨便走進一家超市,光是大米麵條,就有幾十上百種。
問題是,我們的大腦真的已經為如此多的「選擇」做好準備了嗎?
人的大腦是幾十萬年進化的結果。如果把人類進化史縮短成為一年的時間,那麼在過去的365天里,我們有11個月都是在默默承受中生存。只有最近的一個月,我們才擁有了通過耕作來抵禦饑荒的能力。過去的七天里,我們才擁有了城市。而在最近的5個小時里,我們才真正擁有了豐富的選擇。幾十萬年來,我們的大腦一直在為了適應「無所選擇」而建設著。現在突然面臨這般的豐富選擇,我們的大腦就變得無所適從了。
是怎麼樣的無所適從呢?心理學家巴瑞.史沃茲給出了自己的解釋。首先,面對太多選擇的時候,做出決定變得非常困難。其次,做出決定以後,一旦自己的選擇有了令人不滿意的地方,人們就會去想像那些被自己放棄的機會也許更加美好。最後,選擇越多,人們的期待值就會越高,滿意度就會隨之下降。
過多的選擇就這樣降低了我們的幸福感。
2. 延遲選擇會降低滿意度
面臨太多選擇的時候,做出決定變得困難。那如果有更多的時間來分析和比較,會不會讓我們做出更加滿意的選擇呢?
哈佛心理學家吉爾伯特做了一個實驗。他拉了一批哈佛新生去學習黑白照相,讓他們自己照一組照片,然後告訴他們,他們可以從自己的照片中挑選自己喜歡的留下來,其他的就必須要寄到總部作為這個課程進展的證據,而且一旦決定就不可以更改。一組人被告知必須當時做決定,另一組人則被允許有四天的時間慢慢挑選。結果發現,那些當時做決定的人,更加喜歡自己留下來的照片。而那些有四天時間慢慢挑選的人,則普遍對自己的留下來的照片更不滿意。
在做完這個試驗之後,他又拉了一批哈佛學生,同樣地讓他們上黑白照相課程,一樣地讓他們選擇留下自己喜歡的照片。這一次,他讓學生們自己選擇,可以當時做出決定,也可以選擇四天之後再做決定。結果,三分之二的學生選擇了四天以後再做決定。
也就是說,三分之二的學生主動地做出了一個更有可能令自己滿意度下降的選擇。
這個實驗可以算得上現代社會的一個小小縮影。人們總是執著於更好,不惜花費更多的時間精力進行方方面面的比較,希望在「好和更好」之間做出一個更滿意的選擇。這個實驗卻無情地告訴我們,在選擇這個問題上,滿意度往往和花費在選擇上的時間精力成反比。快速選擇反而更能保證滿意度。
3. 面臨身不由主的困境,人依舊具有幸福的能力
選擇往往代表著一種自由。一般來說,人們都會希望能夠主導自己的生活,盡量避免陷入無所選擇的困境中。可是人總是很難完全控制人生的走向的。一旦出現了身不由主的情況,人們是不是就會失去幸福的能力呢?
哈佛心理學家丹.吉爾伯特就這個問題做了一個研究。他找到了兩群人。一群人超級幸運地得了彩票大獎,一夜成了百萬富翁,另一群人則非常不幸地失去了自己的大腿。前者突然一下子獲得了大量的金錢,掌握了很大的主動權。後者則一夜之間喪失了大量的自主活動能力。可想而知,前者自然是狂喜,後者肯定是悲痛。可是一年以後呢?他發現,這兩群人的幸福感居然沒有差別!時間似乎可以抹平這兩者之間的巨大差異。
其實從進化的角度來說,這個結果並不是那麼出乎意料之外。
如果遭遇不幸就只能感受到悲傷的話,幾十萬年的進化過程中積累的各種不幸,估計足夠人類滅絕幾十遍了。
人的大腦在這個漫長的進化過程中,形成了一種心理免疫機制。這一套免疫機制埋藏在我們的潛意識中,可以讓我們把世界上發生的各種事情合理化,從而讓人類在各種磨難面前形成一種抵抗力,即使經歷了巨大的災難,也依舊能夠感受到世界的美好。
這種免疫機制就是大地震之後,一片凄涼之中,一位小姑娘摘下來,養在瓶中的那朵美麗小花。
高曉松曾經酒駕導致車禍被判入獄半年。監獄大概是一般人想像中最可怕的地方之一了,關押著各種罪犯,物質匱乏,沒有自由。可是若干年後,高曉松說,「坐牢那半年是我一生最快樂的時光。」
這是他真實的內心獨白還是用來忽悠人的話?
我更相信這是他的真實想法,因為我自己也有類似的經歷。在懷著第二個孩子的時候,我放棄了將近二十年的醫學,辭職在家帶孩子。這曾經讓我的父母痛惜不已,我自己也頗煎熬了一段時間。可是現在,我常常不由自主地對老公說,「當初辭職真的是太明智了!」
大家都知道披頭士樂隊,上世紀最偉大的樂隊之一。披頭士最初的鼓手叫做彼得.貝斯特,被退出樂隊以後就只是一位默默無名的音樂人。這位老兄是不是後悔到吐血呢?沒有,相反的,他說,「退出披頭士,我更加快樂了。」
即使被迫逼入困境,人一樣可以擁有幸福。
三,對選擇的深度認識,給我們帶來什麼樣的育兒啟示?
了解了那麼多關於選擇的事實之後,你對「選擇」是否有了一個重新的認識?
這些認識又可以怎麼樣指導我們的家庭教育呢?
首先,我們必須要意識到,在面對是否讓孩子「自主選擇」這個問題的時候,作為家長的我們,其實是沒有選擇餘地的。我們必須要讓孩子進行自主選擇。即使你可以幫孩子選擇吃什麼,穿什麼,去哪兒上學,在哪裡工作,成家,生孩子,而且恰好你的孩子可以很好地實現你為他所做的選擇,在你百年之後呢?他可是還要活上幾十年的。那幾十年里,誰來為他選擇?
其次,人的大腦並不擅長於「自主選擇」。過去的社會裡,只要按部就班就能活得很好,不需要做太多選擇,人的幸福感其實並不低。到了現代社會,我們幾乎無時無刻不在進行選擇,幸福感反而下降了。孩子要能夠更好地適應這個社會,就必須要擁有面對多種選擇做出決斷的能力。這種決斷能力就好像肌肉一樣,也是需要不斷鍛煉才能強健起來。長期缺少鍛煉的肌肉會萎縮,長期缺少鍛煉的決斷力也會萎縮。作為家長的我們,有責任幫助他們鍛煉自己的選擇能力。
鍛煉肌肉最好的辦法就是運動。我們都知道要讓孩子運動。再心疼孩子,也不可能代替他們,幫他們走路跑步,否則孩子的肌肉就廢了。要鍛煉孩子的選擇能力,同樣的,家長也必須做到放手,讓孩子在每天的實踐中進行判斷和選擇。鍛煉肌肉的同時,我們還要注意保護身體,免受傷害。和鍛煉身體一樣,我們在培養孩子的選擇能力的同時,也需要一定的指導原則,避免大的傷害。
那麼,我們什麼樣的指導原則才是好的呢?基於對「選擇」的研究認識,我認為應該遵循以下幾點。
1. 分清楚原則性問題和非原則性問題。
什麼是原則性問題呢?原則性問題就是那些會影響到孩子根本利益的事情,比如說生死,法律。
孩子生了一種病,必須吃某種葯才能好起來。可是葯太苦,太難下咽。孩子本能地就會拒絕。這時候家長該怎麼做?尊重孩子的選擇嗎?還真有這樣的家長。就在前不久,一位16歲的少年就因為這樣早早離世,白髮人送黑髮人啊。這個孩子小時候發現得了I型糖尿病,從小就要每天打胰島素,還要控制飲食。可是孩子不配合,不肯好好控制飲食,不肯打針。家長居然就尊從了孩子的意願。後果可想而知。生死這樣不可抗拒的規律面前,所有人都不得不依從,包括你的寶貝疙瘩!
法律不允許偷東西,不允許打人,殺人,等等。這些都是所有人必須遵守的,包括你的寶貝疙瘩!
人是一個社會性的動物,在社會上生存,就必須要掌握各種社會規則。圖書館不讓吃東西,大街上不能隨便大小便,不能朝人吐吐沫,不能隨地扔垃圾。這些社會規則,也是所有人都要尊重的,包括你的寶貝疙瘩!
在這些原則問題上,家長絕對不能讓步。孩子哭啊,,,大人能咋辦?
該咋辦,咋辦!
孩子哭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但是如果孩子一哭大人就滿足(本處不包括嬰兒),那才真是糟糕透頂。
愛和自由不可能戰勝一切,這是一個我們必須要接受的現實。
當然了,這個世界並不是只有原則問題的,否則也太無聊。還有很多非原則性的問題。這個非原則性問題的領域,大家可以發揮自己的想像力來引導孩子進行更好的選擇,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在這個區域里,其實又可以細分為兩部分,一部分和好壞無關,只關乎感受,比如說音樂,色彩,食物口味,衣服樣式等等。這些選擇在很大程度上構成了個體的獨特性。我們不但不能漠視,反而應當鼓勵孩子多多選擇,發展自己的品味。另一部分雖然不會在根本上決定孩子的利益,但是會讓孩子變得更好。比如說健康飲食和垃圾飲食。毫無疑問,家長們應當鼓勵孩子多吃蔬菜水果,少吃油炸食物和糖果,保證營養均衡。但是孩子吃一點糖果其實並不會有生命危險。在這個問題上,家長們就不要太過分嚴守防線了。你在家裡防糖果如防盜賊,孩子的身體雖然得到了保護,但是他進行自主選擇食物的能力其實沒有得到鍛煉。孩子到了三四歲年紀,接觸到的世界更大更複雜了。他看到別的孩子吃糖,自己卻沒有,心裡很自然就會產生渴望。那種渴望受到過分壓抑的時候,孩子的心理建設就會崩潰。我曾經看到一個媽媽分享自己在家禁糖的經歷。最後四五歲的孩子實在無法忍受誘惑,就在超市門口給媽媽跪下了,求媽媽給自己買一包糖。
在這個非原則區域上還有一個很常見的問題,就是孩子究竟穿多少衣服。其實正常孩子天生具備一種感受溫度調節溫度的能力。尊重孩子對溫度的感受,不要強迫他們一定要穿多少衣服。這不僅僅是鍛煉了孩子的選擇力,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對溫度的感受和抵禦力得到增強。我的兩個孩子(四歲多和兩歲半)經常穿很少,有時候難免被人質疑。其實不是我不給他們穿,而是他們不肯穿。他們會說,「我不冷。」有時候我穿厚厚的外套,孩子們就穿一件單薄的長袖,都不肯披外套。天一冷,我不戴帽子就肯定頭疼,可是兩個小傢伙就沒事。兩個小傢伙的身體都很健康。真正是冷暖自知。
2. 放手的程度和孩子的能力成正比
特意把這一點列為第二個原則,是因為我曾經犯過一個錯誤。我女兒三歲的時候去萬聖節要糖,知道了世界上居然還有這麼好吃的東西!從那以後,吃糖就成了她最大的理想。本著尊重孩子的原則,我把她要來的糖讓她自己控制。結果就是一發不可收拾。早上一醒來就要糖,吃飯前要糖,假模假樣吃完飯了,還要糖。那時候我意識到自己的這种放手是錯誤的。孩子對吃糖完全沒有任何理性認識,對時間也還沒有太強的概念。完全放手讓她自己控制,她就會完全隨著自己的感受進行選擇。糖吃完以後,她也不會意識到是她自己沒有控制好吃糖頻率的問題。她只是還想再要再要。沒有,就是哭鬧。三歲的孩子還沒有自己控制吃糖的能力。
等女兒四歲的時候,她已經了解到吃糖太多的話會長胖,而且拉臭臭會很費勁。她對時間的概念也進一步加強了。這時候,買一袋巧克力,共35小塊。交到她手裡,告訴她,一天一塊,剛好一個月。滿30天以後再去買第二袋。爸爸還專門做了一張日曆貼在牆上,吃一塊就在那天畫個勾。那一袋巧克力女兒吃了一個月還沒有吃完。而且那種擁有的感覺讓她變得更加慷慨,常常主動和弟弟分享。
孩子從一個吃了睡睡了吃的小嬰兒,一天天長大起來,他們的活動能力和認知能力也在一天天增強。這是一個慢慢的過程,不能著急。一個三歲的孩子再聰明伶俐,也不過是個孩子而已,給予她太多的自由選擇,其實是類同於拔苗助長,不但不現實,而且還會給孩子造成不必要的壓力,破壞孩子的安全感。
如果孩子著急自己做主來決定一些超過他們能力的事情怎麼辦?家長也不要急於阻止。父母的協助和支持永遠是孩子們最大的力量源泉。出現不好的後果怎麼辦?父母可以成為孩子們的緩衝墊,幫助孩子一起承擔後果。之後再引導孩子做出更好的選擇。在選擇這個問題上,蒙特梭利就做的很好。教室分為幾個區域,開放式的,孩子們可以自由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教具。有時候孩子們選擇難度太大的教具無法順利完成,老師不會指責,只會把孩子的注意力引導到和他們能力匹配的教具上面。孩子並不會覺得尷尬,他們往往饒有興趣地擺弄起新的教具來。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當孩子的能力越來越大的時候,我們的放手就一定要能夠跟上孩子的腳步。趙小蘭的家庭在這個方面就可以成為我們的一個榜樣。他們的年度家庭旅遊,從制定整套出遊計劃,到買機票訂旅館等等,事無巨細,趙小蘭的父母可以做到完全放手,服從孩子們安排。我們常常會不放心孩子,擔心孩子出錯。其實即使是一個成年人也一樣會有出錯的時候。如果總是擔心出錯,那麼這個孩子就沒有辦法成長。
我們放手不是因為孩子可以做出完美抉擇,而是因為孩子已經具備了一定程度的理性以及承擔相應後果的能力。
3. 給孩子創造自主選擇的機會
很多人從來不帶孩子去超市買菜和日用品,覺得孩子只會製造麻煩,而且還會耽誤孩子學習知識的時間。這其實是一個很大的錯誤。超市裡面的選擇可以說是成百上千,讓人眼花繚亂。如何從幾十個貨架上選到自己真正需要的東西,這需要綜合各方面的能力,其中就包括了選擇的能力。那麼選擇的能力具體包括哪些方面呢?
a. 快速選擇。
快速選擇的背後其實包含了一種信心,那就是我了解自己的需求。我讀研究生的時候曾經被同學拉去吃飯,說是她的一個朋友請客吃自助海鮮。吃白食這種事情,我當然樂呵呵地就去了。請吃飯的是一位蠻精神體面的帥哥,我的同學則是一位蠻有個性的女生。他們兩個聊得熱火朝天,我卻滿腦子各種美食,只是傻乎乎地吃。不過耳朵沒有閑著。就聽那位帥哥說,他有一次想買一個熱水瓶,廣州城找了個遍,後來跑到香港居然還是沒有滿意的。作為一個孤陋寡聞的女研究生,我簡直驚詫莫名。飯吃了些什麼早已經忘記,帥哥長什麼樣也已經模糊,熱水瓶卻一直印象深刻。世界上有一萬種熱水瓶,功能無外乎就是保溫。保溫效能其實是可以量化的。你想要能夠保溫12個小時的還是只需要6個小時?只要可以滿足這個基本要求,應該就可以納入選擇範圍。究竟是什麼令那位帥哥尋尋覓覓?恐怕連他自己都說不清楚吧。這種高標準要求,在當時的我看來,是高大上的表現。可是哈佛的那個研究毫不留情地告訴我們,快速選擇才能更有效地保證滿意度,增加幸福感。過分的糾結往往說明這個人內心其實並不了解自己的真實需求,他們往往受到很多表象的干擾,最後造成大量時間和精力上的浪費。
帶孩子去超市,讓他自己挑選一種零食。這個時候,他的快速選擇能力很自然就得到了鍛煉。
b. 珍惜選擇的結果。
一旦選擇,就不要後悔。在這一點上,我老公比較有智慧。每一次買大件,他都會說,買好了就不要再看了。萬一看到更好的或者價格更便宜的,那才難過呢。這個原則也被他放到了婚姻當中。結婚以後頗經歷了些坎坷。每一次問他有沒有後悔和我結婚,他都毫不猶豫地回答,沒有!每一次聽到他這樣肯定的答案,我都像吃了一顆定心丸,渾身舒坦。
讓孩子幫忙挑選蔬菜水果。到全家人一起享用的時候,大聲地宣告,這是孩子挑選的哦,真的很不錯!想像一下孩子會有什麼樣的感受?大家總說一家人吃飯不知道可以聊些什麼。這不就是最好的話題嗎?
c. 簡化選擇標準。
最近聽說了一種新的相親模式,就是一群老人約定俗成地在公園裡掛上自家孩子的信息,好像自由市場一樣供大家互相挑選。有這麼一位父親也加入了這個相親團,風雨無阻地堅持了整整三年。他女兒三十多了,據說是才貌雙全的碩士生,所以對未來女婿的要求比較高。其中一條和身高有關係。男方一定要比自己女兒高12厘米以上。「身高不符合的,即使其他條件再合適李伯也不願意和對方多談」。看到這裡,嚴肅認真的相親活動開始有了一點喜感。我們姑且不說在如此精密要求下成長起來的女兒會是什麼樣的心理狀態。上文曾經說過,即使要求不那麼高,找到一個合適的另一半的機會也還是很有限。李伯估計是不知道這個事實,否則不可能給自己設定一個「12厘米」的檻。果不其然,女兒在他的堅持不懈下又度過了單身的三年。如果這位李伯把身高標準簡化為「比女兒高」,估計成功的可能性就要大得多了。
在我上初中的時候,我父親曾經試圖啟發我怎麼樣才能給「桌子」下一個定義。我環顧四周,不知道該怎麼回答。老爸說,「你看,有的桌子是四條腿,有的桌子三條腿,有的桌子一條腿。其實不管是幾條腿,都可以簡化成為支撐物。所以對桌子的定義就是『由支撐物支持的一個平面』。」原話已經忘了,應該比我說的更加精妙,不過大概的意思就是要學會用簡潔的話語來概括看起來繁複的事理。
孩子在選擇過程中必然會遇到無所適從的情況,因為任何一個事情都必然包括了很多的表面現象。如何透過表面現象,找到問題的實質所在是一種非常難得的能力。遇到這樣的情況,家長可以適度引導孩子思考,「哪些是必須的,哪些是可以靈活處理的,哪些是可以排除的。」比如說需要挑選一張桌子,那麼根本的問題就是兩個,第一,你要這張桌子用來做什麼?第二,桌子的外形是否能夠和預計好的空間協調好。至於幾條腿,則是可以靈活考慮。
簡化標準而不是降低標準,才是做出明智選擇的保證。
4. 遇到人生坎頓,引導孩子向好的方向思考。
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就好像阿甘說過的那句話,「life is a box of chocolate you never know what you are going to get」,人生永遠充滿了未知數,沒有人能夠保證自己一輩子順順利利。當孩子遇到困境,看似無所選擇的時候,我們應該怎麼樣來引導呢?
最近聽說了一個悲劇,一位高三女生被學校勒令退學以後,喝農藥自殺了。我們這裡不討論學校的殘忍和無情。單單說說這個可憐的女孩子和她的家庭。退學這件事情的確是大大超出了學生的承受範圍。然而是不是就是一個無法越過的檻呢?這位女生能夠擠進那所有名的高中,應該本身是很優秀的。這個女孩子也許在一貫正確的路上行走了太久,失去了承受錯誤的能力。家長大概也習慣了女孩子的優秀,而忽視了她內心深處的那種害怕出錯的脆弱。在被退學之後,家長和孩子之間的互動是怎麼樣的,我們大概是無從知道的了。但是如果家長能堅定地對孩子說:「沒有關係,這個困境只是暫時的。我們一起來想辦法解決問題。」即使因此耽誤了孩子的高考,至少不會發生這樣的悲劇。這位女孩子的人生或許會因為這一次退學事件而發生更好的轉變。誰知道呢?
把視線放遠一點,一個人的幸福感不會因為眼前的困難而降低。只要能夠挺過這個冬天,春天就在街角等著你。
在看來沒有選擇的時候,我們依舊擁有直面現實和逃避現實兩種選擇。
能夠選擇直面現實的人,才是自己真正的主人。
「做自己的主人」不是一個口號,也不是一種觀點,而是一種日積月累的能力。
歡迎加微信ikids885,加入我們的蒙特梭利愛之旅。(發廣告者免入)
推薦閱讀:
※畫畫就等於藝術嗎?論幼兒藝術教育的正確打開方式
※對孩子太溫柔會讓他心理承受能力變弱嗎?
※應聘兒童遊戲策劃需要注意些什麼?
※怎樣安撫3歲半愛哭的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