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下的宇航員,願你魂歸星辰大海

在距離地球30萬公里的月球表面,一個外形酷似宇航員的鋁製小人安靜地躺在哈德利溪的月壤中,一塊鐫刻著14位犧牲宇航員姓名的紀念牌擺放在它旁邊,訴說著他們在人類通往太空坎坷曲折道路上的功績。46年前,宇航員大衛·斯科特和詹姆斯·艾爾文將這個被命名為《倒下的宇航員》(Fallen Astronaut)的雕塑安放於此,使它成為了人類迄今在其他星球上放置的唯一一件藝術品。

雕塑的設計者范·霍伊東克是一位嚮往太空的藝術家。1961年,當人類剛剛打開太空之門時,他就在柏林舉辦的一次藝術展上描繪了自己對太空的想像:身著鎧甲的宇航員、其他行星上火山星羅棋布的地貌、在太空中誕生的嬰兒等元素都出現在了他的雕塑作品中。在他看來,世界上最浪漫的地方不是盧浮宮,而是肯尼迪航天發射中心。

霍伊東克除了持續在作品中傾注對浩瀚太空的熱愛外,壓根就沒想到過自己的雕塑能夠登上月球。提出並促成這個近乎瘋狂的想法的,是一家畫廊的女主管多伊奇曼。在欣賞了霍伊東克的作品後,她認為在「與星賽跑的太空時代」,出現在太空中的不應該只有冷冰冰的航天器和嚴肅的科學儀器,還應該有象徵人類精神的藝術品。在打了無數通電話、動用了自己所有的人脈關係後,多伊奇曼居然打通了NASA為宇航員設下的重重壁壘,和即將隨阿波羅15號飛船登月的宇航員大衛·斯科特和詹姆斯·艾爾取得了聯繫。

雕塑的設計者霍伊東克

在卡納維拉爾角的一家海濱餐館裡,兩位宇航員對霍伊東克的想法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霍伊東克希望用前衛、抽象的藝術語言在雕塑作品上反映太空探索的現在與將來,但兩位宇航員更希望能用這個雕塑來紀念已經逝去的先驅者,同時還要求雕塑要夠輕、牢固,能承受月球上的高溫差,沒有性別以及種族特徵,還不能有任何商業性質成分。既然最終能夠帶著雕塑上天的是宇航員,霍伊東克也只能放棄了自己最初的想法,設計了《倒下的宇航員》。

大衛·斯科特和月球車

兩位宇航員在月球上度過了三天時間,將《倒下的宇航員》安放在月球表面是他們的最後一項工作。那天,斯科特駕駛著月球車(這也是人類第一輛在其他星球行駛的交通工具)來到之前確定的安裝攝像機的位置,這台攝像將記錄下他們從月球上起飛返回的畫面。在安裝好了攝像機之後,一直處在忙碌狀態中的斯科特停止了工作,肅立在月球的表面,在心中向已經逝去的先驅者們表達了自己的敬意。之後,他將《倒下的宇航員》雕塑輕輕的放在了月壤之中,並樹立好了紀念牌。紀念牌上的14個名字,不止有犧牲的美國宇航員,更有與美國處於冷戰對立狀態的蘇聯的宇航員。宇航員和藝術家都希望這個雕塑能夠超越意識形態,紀念所有為追求太空而獻身的人。對於斯科特本人,已經犧牲的八名美國宇航員都是他曾經的同事與好友。在一片寂靜的月球表面,斯科特回憶了與他們共同工作和生活的經歷。五小時後,兩位宇航員乘坐的登月艙點火啟動,載著他們離開月球,而《倒下的宇航員》雕塑,則留在了月球表面。那些已逝的生命能夠永遠與他們嚮往的太空在一起。

寫有14名宇航員姓名的紀念牌

迄今為止,總共有31名宇航員在航天飛行、測試和訓練過程中犧牲。「我們永遠不會忘記他們,不會忘記今晨他們最後一次與我們相見的場景。那時,他們揮手告別,踏上旅程,衝破地心引力的束縛,去觸摸上帝的臉龐。」

在航天飛行、測試和訓練過程中犧牲的宇航員:

瓦倫丁.邦達倫科(蘇聯,1961年3月23日,訓練時失火)

西奧多·弗里曼(美國,1964年10月31日,飛機事故)

查爾斯·巴塞特(美國,1966年2月28日,飛機事故)

埃里奧特·希(美國,1966年2月28日,飛機事故)

加斯·格里森(美國,1967年1月27日,阿波羅1號大火)

羅傑·查菲(美國,1967年1月27日,阿波羅1號大火)

愛德華·懷特(美國,1967年1月27日,阿波羅1號大火)

弗拉基米爾·科馬洛夫(蘇聯,1967年4月24日,返回大氣層降落傘無法打開)

愛德華·吉文斯(美國,1967年6月6日,交通事故)

克里夫頓·威廉姆斯(美國,1967年10月5日,飛機事故)

羅伯特·勞倫斯(美國,1967年12月8日,飛機事故)

蘇聯尤里·加加林(蘇聯,1968年3月27日,飛機事故)

格奧爾基·多布羅沃斯基(蘇聯,1971年6月30日,聯盟11號返回大氣層艙內加壓失敗)

維克多·帕嚓耶夫(蘇聯,1971年6月30日,聯盟11號返回大氣層艙內加壓失敗)

弗拉基斯拉夫·沃爾科夫(蘇聯,1971年6月30日,聯盟11號返回大氣層艙內加壓失敗)

迪克·斯科比(美國,1986年1月28日,挑戰者號太空梭事故)

邁克爾·約翰·史密斯(美國,1986年1月28日,挑戰者號太空梭事故)

朱迪斯·蕾斯尼克(美國,1986年1月28日,挑戰者號太空梭事故)

鬼冢承次(美國,1986年1月28日,挑戰者號太空梭事故)

羅納德·麥克內爾(美國,1986年1月28日,挑戰者號太空梭事故)

格里高利·賈維斯(美國,1986年1月28日,挑戰者號太空梭事故)

克里斯塔·麥考利芙(美國,1986年1月28日,挑戰者號太空梭事故)

謝爾蓋·沃茲維克(俄羅斯,1993年7月11日,訓練時溺水)

里克·赫斯本德(美國,2003年2月1日,哥倫比亞號太空梭事故)

威廉·麥庫爾(美國,2003年2月1日,哥倫比亞號太空梭事故)

邁克爾·安德森(美國,2003年2月1日,哥倫比亞號太空梭事故)

伊蘭·拉蒙(以色列,2003年2月1日,哥倫比亞號太空梭事故)

卡爾帕娜·喬拉(美國,2003年2月1日,哥倫比亞號太空梭事故)

大衛·布朗(美國,2003年2月1日,哥倫比亞號太空梭事故)

勞雷爾·克拉克(美國,2003年2月1日,哥倫比亞號太空梭事故)

邁克爾·阿爾斯伯里(美國,2014年10月31日,維京銀河公司企業號太空船測試事故)

願他們魂歸星辰大海!

延展閱讀

1. 文末最後一段話來自美國總統里根在挑戰者號事故後對全國發表的電視講話。英文原文為「 We will never forget them, nor the last time we saw them this morning, as they prepared for their journey and waved goodbye and slipped the surly bonds of earth to touch the face of God. 」

2. 蘇聯宇航員帕維爾·貝利亞耶夫1970年1月10日因病去世,在《倒下的宇航員》紀念牌上亦有他的名字,但他並非在事故中犧牲。

3. 羅伯特·勞倫斯是美國的第一位黑人宇航員。在《倒下的宇航員》在月球上安放時,他已經犧牲,但不知因為什麼原因,紀念牌上並沒有他的名字。

作者李會超,系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科研人員


推薦閱讀:

「我」與天宮二號的春天約定——天舟一號即將啟程
北京大學理論物理所和中科院理論物理研究所,哪一個更適合讀研究生?
攻堅15年 啃下讓歐美知難而退的硬骨頭
中科院計算所和北郵計算機院,哪個好?

TAG:航天 | 宇航员 | 中国科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