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大於努力|儒學辨義 論語 八佾篇第三 16
原文:子曰:「射不主皮,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釋義:先生說:「射箭不以穿透皮革為主,因為力量有不同的級別,這是自古就有的道理呀。」
孔子講射藝,認為重點不在於力道大小、能不能穿透皮革,還說這是「古之道」。因為射箭作為「六藝」之一,已經不再是專門用於戰場殺敵的技術,而是作為一種提升修養的技藝存在了。射藝比賽是否能一箭射穿皮革不重要,那重要的是什麼呢?當然是正中靶心。
雖然這段話只是講射箭,但其中的「古之道」卻頗有奧妙。古人早就明白比賽射箭的重點是射得准,而不在於用力。這第一個道理是:比賽講的是「君子之爭禮為先」,以禮相待,就不需要用蠻力。另一個更深層次的道理是:找准方向比用力更重要。
為什麼找准方向更重要呢?還是先拿射箭來說吧,古人射獵,一個人箭射得准但力量小,另一個射不準但力量大,哪一個捕獵更有成效?射得准力量小的,射中了獵物,雖沒有一箭射穿,但獵物負傷,跑不動了,便可手到擒來。射不準力量大的,射了半天射不到獵物,什麼都捕不到,只能餓肚子。所以說找准方向比用力更重要,這是很簡單的道理。
對於做事來說,也是這個道理,我們說要「先做正確的事,再正確地做事。」先在方向上找准了,選擇正確的事去做,然後再考慮怎麼把這個事做正確了。也就是先瞄準目標,再把箭射出去。至於拉弓的力度,則相當於做事時付出的工作量。
有一個比喻,就是在老鼠身上擠奶,沒有找對目標,奶擠得再好也沒有用,還可能適得其反、有害健康。「做正確的事」講的是做事的效果,「正確地做事」講的是做事的效率。方向選得正確,就算事情做得不到位、效率低下,頂多也就是原地踏步,浪費了資源。但如果方向選錯了,做事越努力、效率越高,反而造成的負面效果越嚴重,損失也就越大。
做正確的事和正確地做事都是為了把事做好,也就是為了獲得做事的效益。同時,工作量的多少也可以影響效益。如果把效果、效率、工作量與效益之間的關係用一個公式來表示就是:效果×效率×工作量=效益。效果有正負之分,效率是從零到無窮大,工作量也是從零到無窮大。因此要想保證效益為正數,必須要使效果為正,效率為正,工作量為正。否則,只要有一個變數為零,則效益就歸零了,而一旦效果為負,那麼效益也就跟著變成負數了,比歸零更糟糕。可見「效果」在這組數據之中所具有的關鍵性地位。
很多人認為成功=1%的天才+99%的努力,意在表明只要有99%的努力,即使沒有那1%的天才,也能成功。這種說法實際上很有誤導性。我們知道,有些人努力了一輩子,但到頭來可能一無所成。比如一個人並沒有多少音樂才能,彈了一輩子鋼琴也沒能成為鋼琴家,而他有可能更擅長的是畫畫。忽略這1%的天賦的重要性,而片面的強調努力,就容易犯方向性錯誤,結果往往是得不償失。
實際上這個公式應該是:成功=天賦×方法×努力。天賦決定效果,方法決定效率,努力體現的是工作量。很多時候人們更關注一個人的努力程度,但這隻說明了他付出了多少工作量,而天賦和方法的重要性往往被忽視。一個人如果能找到自己的天賦所在,並且使用了適當的方法,即便他只付出了50%的努力,依然可以獲得一點小成就。但如果挖掘出的是負面的天賦——比如暴力,並且掌握了暴力的手段,又付出了100%的努力,那後果則可想而知。
綜上所述,選擇正確的方向是成功的先決條件,努力的程度則是次要條件了。每個人一生中都將面臨很多次人生方向的選擇,每個選擇都將人生引向不同的道路,是否能做出正確的選擇——發現自己的天賦、追求好的效果、做正確的事——是我們所有人的必修課。
更多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自然文化發展
推薦閱讀:
※為什麼中國會把鶴稱作「仙鶴」?鶴在中國文化有什麼特殊含義?
※「坐台」「出台」這兩個詞是從哪來的?
※徐志摩有子嗣嗎?
※為什麼這兩年南方供暖的呼聲突然高漲?
※既然牛肉好,為什麼中國人吃豬肉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