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考察 | 憑這三點,新加坡商業搞定客戶「貼心」體驗
睿意德環球考察之旅,今年來到了「獅城」新加坡。2016年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FCI)排名報告顯示,新加坡是繼紐約、倫敦之後的第三大國際金融中心,在這樣一個城市國家,購物中心又具備了怎樣的特色和可借鑒的經營模式?對此,參與考察的RET睿意德西南區策略顧問部高級總監孫強給出了這樣的答案。
2月,我在新加坡進行了為期一周的商業考察。利用考察間隙,我約見了一位在新加坡定居十餘年的朋友。在閑聊中,談起新加坡商業與國內商業的差異,作為IT從業者的朋友卻用一句話說了他的看法:「新加坡商業比國內商業更貼心。」這個看似外行的總結,恰恰反映了一個普通消費者的真實想法。在隨後的幾天時間裡,我也一直帶著這個問題進行考察——新加坡商業究竟貼心在哪裡?
一、全面周到的建築功能
新加坡是一個炎熱、多雨的國度,即使在北半球的冬天,也一直是悶熱的天氣:在街面行走約10分鐘,就會大汗淋漓。對於這種情況,除室內常見的空調外,注重節能新加坡利用一些小小的裝置,就起到了很好的防暑降溫的效果。
City square室外空間懸掛的巨大風扇,起到了很好的降溫效果
Westgate在室外採用了送風系統,通過空氣流動,減弱了炎熱感新加坡天氣變化非常快,幾乎隔幾天就會有大暴雨,持續時間不長,通常半小時至一小時就會停止。通常在這樣的天氣下,出門看不看天氣預報,帶不帶雨傘,似乎都是非常糾結的問題。然而在新加坡,根本不用擔心這樣的問題。商場與商場之間、商場與公交樞紐之間、商場計程車上下車區域都有擋雨的設施,非常便捷。
在新加坡遭遇暴雨,藉助於長長的連廊,順利在雨中步行500米,居然一點未濕
新加坡著名商業街區烏節路上的orchard gateway的全封閉空中連廊,連通空間與時間(下圖有烏節路歷史面貌的照片與介紹)與許多熱帶海洋性區域一樣,植被在新加坡生長也非常茂密,極高的植被覆蓋率也讓新加坡有了「花園城市」的美譽。而幾乎所有新加坡的商業,都與城市基因完美融合,將花園的概念融入空間。
二、打破常規的功能組合
在做綜合體的時候,我們時常會探討「綜合體的家族效應和功能疊加」話題,一個好的綜合體,就猶如集成了大屏幕的IPOD、革命性的行動電話以及突破性的網路通信設備——IPHONE一般,在有限空間承載無限的可能。新加坡的商業在功能疊加上有很多國內不常見的疊加方式,這些都值得我們深思。
國內的項目喜歡把商務部分放在塔樓里,而新加坡有許多商務功能和購物中心的聯繫非常緊密,甚至在商場內就可以看到這些設施。
金沙購物中心頂層往上望可以看到人群涌動的區域,是會議中心新達城的會展中心在購物中心內部有清晰的入口
在發明社區中心的新加坡,我們可以看到各種社區功能被放在了商業中心中,真正實現了商業的多用途。
三、恰到好處的場景打造
新加坡單個商業體量都不大,除了少數如金沙、新達城這種大體量購物中心以外,大多數購物中心都在五萬平方米以下。如果說大體量商業追求氣勢,那小體量商業就要追求精緻。在有限的空間內,通過各種小景就能產生換境的感覺。
Orchard gateway入口處看到的「the runway」,即使不熱愛運動,但也會讓人感覺到充滿活力One raffles place雖然室內空間局促,但在室外,三塊草坪和人造沙地,成為人們的休閑活動場所縱觀新加坡商業,我認為「貼心」的本質在於提供給顧客舒適的購物體驗。我們常說實體商業應對電商衝擊的辦法,是帶給消費者真切的體驗。然而體驗的本質也許並不是標新立異,而是讓人感到放鬆、自在、舒適。就如同在考察新加坡的幾天,當我在室外被熱浪蒸騰或被大雨追擊時,我迫切地希望扎進遇到的任何一個購物中心裡,因為一進入其中,就覺得整個身心都舒暢自在了。
推薦閱讀:
※現在做旅遊項目管理?求問做這個工作的要點思路是啥?
※機場,你負責行色匆匆,我負責戀戀不捨
※全世界人民都喜愛的一種商業形式,我們卻正在讓它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