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覽系列】《離經叛道》——在創意的鋼絲繩上漫步
在生活之中,我們時常會碰上這樣的情況——一次性需要購買大量的生活用品。
比如說重新去一個地方上班,安排好住所之後,我們需要一系列習慣的生活用具,諸如鍋碗瓢盆、刀具、垃圾桶、電腦桌等等。
或者是你身份變化(比如說從單身變成戀愛)的時候,也會經常產生這種類似的需求。
習慣默認的人可能會覺得,這很正常,這很合理,大家都不是這樣么?
然而總有那麼一些人會思考:為什麼要這麼麻煩?能否有一個一站式的清單購物網站(或者類似其他),讓有這種需求的用戶直接上去選擇一個清單,一兩天之後直接送貨上門?
並且如果技術合適,這一「清單」還可以直接設計出一個虛擬的房子,清單裡面的東西分散在這房子的各個地方。提供幾個檔次的產品,每一個產品都是品質和做工精良的產物,如果用戶不需要某個商品,可以將其勾選去掉。還可以備註在某個清單裡面做一些小的微調。
現在,你覺得這個想法如何?
一、過度自信在心理學上有個杜寧-克魯格效應,這個效應,用最接地氣的話來簡單概括:越蠢的人覺得自己越牛逼。
當然,在這裡引用這一效應並非是嘲諷創新者。而是因為這一效應揭示了這麼一個問題:人們往往對於自己的行為和想法有一種「過於樂觀」的估計。
這種過分自信,在創新性領域可能是一種特別難以克服的認知偏差。
據這方面的心理學家研究(迪恩·西蒙頓)發現,即使是天才,也很難發現他們手握轟動性的成功。貝多芬最滿意的那些交響樂、奏鳴曲和四重奏並不是後人經常演奏和刻錄的那些曲子(心理學家亞倫·柯茲貝爾特研究結論)。
既然自己的想法有著這些問題,看樣子我們需要寄望於他人能夠給我們提出有價值的意見。
我們通常會提到群體智慧,但我們需要小心我們指的是哪一部分群體(如果是「烏合之眾」,那就完蛋了)。一般來說,120位普通人加在一起的預測並不比一位創新者的預測更為準確。
絕大多數人(很有可能包括我們自己)經常都會提到一句話「如果這件事情可行,那麼早就有人做了。既然現在還沒人做,說明這件事情肯定有什麼我們不清楚的原因」。
這句話裡面的道理當然沒錯,但是有一個問題——「你怎麼知道其他人嘗試過了?」。
《策略思維》裡面我們簡單的了解過博弈論,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其他人也是因為類似的想法所以駐足不前——如同兩個通話失敗等待對方撥過來的情況那般。
能夠給創新者的想法提供有價值意見的,其應當也有類似的創新者思維。這類人思想開放,能看到不同尋常的可能性中的潛力,這可以防止錯誤的負面預測。與此同時,他們對我們的想法並沒有特別的貢獻,這就足矣讓他們擺脫前面所提到的「杜寧-克魯格效應」。
而且,在給其他人的創意提供建議之前,最好能夠在此之前先構思一些自己的創意。在自己創新的意識被激活的時候,我們對他人創意的可行性預測才更加的靠譜和穩妥(也就是說,如果希望他人給你的創意提出意見的時候,最好能夠讓他先構思一個他自己的創意)。
二、創新的靈感激發我們可能都聽過這麼一句話「先上班積累足夠的經驗,之後再做出自己的東西」。
這裡不談論這句話的對錯,只是在本書之中作者提出一個觀念——局外人的身份往往能夠讓人不被固有的傳統模式限制,從而能夠去考慮一些不同的東西。
只有當人們對某一領域只有一般水平的專業度時,他們才最能對極具創造性的想法持開放態度。如果你認為,「那不可能,因為沒有足夠的經驗,或者說,像那樣的想法之前從未成功過」,那麼你腦海中的這些想法會固化進而阻撓你的創新。
但是,在作者看來,沒有任何事物是完全原創的——因為我們所有的想法都受到我們周圍世界的影響。無論是有意還是無意,我們無時無刻不在借用。我們都受到盜竊癖的影響,即不經意地記住別人的想法並把他們當成是自己的。
不需要較高的專業認知水平,那麼人的「盜竊癖」從何處取材?
作者給出了兩個參考答案——藝術和跨文化的生活經歷。
一系列調查數據(密歇根大學對諾貝爾獎獲獎科學家的研究)證明:諾貝爾獎獲獎科學家比起普通科學家,在藝術方面的興趣愛好要濃厚得多(具體程度大約在7:1)。
而且另一項對數千名美國人的調查研究也表現了類似的結果。創辦企業並獲得很多專利的人比他們的同齡人擁有更多的業餘愛好,例如素描、油畫、建築、雕塑和文學等。
企業家、發明家和傑出科學家對藝術的興趣明顯反映了他們的好奇心和才能。對科學和商業持開放態度的人往往對以圖像、聲音和文字表達的想法和情感十分著迷。但這並不只是創新人士尋求置身於藝術這麼簡單,藝術也會反過來成為創造性和洞察力的強大源泉。
原書之中對於跨文化的生活經歷論證引用的是一些時裝大亨的經歷。他們研究調查發現,那些擁有最豐富海外經歷的創意總監往往能創造出最具創意的時裝作品。
綜合曾經看到的一些信息,這一點可能我們理解成這一結論更好——跨界的信息儲備,有利於我們對某一特定行業的創新。
比如說前文之中出現的那個想法,就是受到遊戲上「虛擬人生」的一些創意,以及早期「一條龍服務」的一些原型。
三、成功與風險的平衡說到創新不得不提一下成功,可能在一些人的眼中,創新和成功之間彷彿有些必然的聯繫,比如說創新可以帶來成功。
在這本書中,作者認為如果個人追求成功的動機極度膨脹的時候,它會將創新精神排擠出去:你越看重成績,就越是害怕失敗。在極度想要獲得成功的心理驅動之下,人們的目標並不是獲得獨一無二的成就,而是獲得有把握的成功。
一旦人們為了獲得成就而屈居於中間水平,有證據表明,他們的創造力會降低。
事實上,人們往往不敢脫離生活去離經叛道,尤其是涉及到我們頭腦中根深蒂固的思想以及我們心中的核心價值觀時,我們會抑制這些想法。
但是,真正的創新者,會通過風險的平衡來給自己的創意帶來一絲生存空間。
風險平衡。
就好比重刑犯在犯罪之前往往行動比之平常要更加謹慎。當人們在一個領域裡面鋌而走險,他們會通過其他領域的謹慎行事來降低整體風險水平。
就好比很多創業者選擇在一份工作之外進行創業——他們通過自己穩定的主職業,分擔了自己創業的風險。
而且這種因為主職業帶來的安全感,會讓我們能夠更加自由的在另一個領域發揮我們的想法,而不是因為各種現實的原因,賣掉我們的半成品。
末、結束語
原本,如同其他的概覽系列一般,是準備將這一本離經叛道分篇講述。
但是在寫一期內容的時候,必須承認一個問題——有那麼一些書,並非只是幾篇文章可以將其精要提出來的。
當然,這裡的精要並非是一本書最為核心和本質的結論。而是一系列的推論、想法。
畢竟,如果說這本書最核心的一些東西,可能只有兩個字「創新」。
但是圍繞著創新,作者給我們傳遞了一系列的衍生想法和思考,而正是這些內容,讓我們感到在概覽系列之外,是否應該推出另一種模式?
這個想法也只是一個雛形,可能會叫做【精讀系列】,也可能會以視頻的方式來呈現——畢竟十分鐘的視頻裡面可能說道的內容就頂的上三四篇文章了。到時候,《離經叛道》將會作為這一新系列的第一期,以另一番模樣,展現在大家的面前。
抱歉,原本並沒有準備就這麼將這一期書結束,所以概覽系列的下一期,暫時不能給大家帶來簡介了。
只能告訴大家,第十七期的書名《天生變態狂》。
引用讚譽裡面的一句話:
包羅萬象,引人入勝。想要理解心理變態和神經基礎,不可不讀。
你的閱讀時間就是最好的讚美。
倘若你意猶未盡,還請點擊上方藍色公眾號名字:「你的文具盒」——
關注我們,概覽群書,長見識;修身明理,知是非。
推薦閱讀:
※高智商是種什麼體驗?
※由單身病想到的
※人生如果不以時間來衡量,還有什麼可以作為計量單位?
※聽不懂音樂怎麼辦?
※你在生活中琢磨出了什麼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