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是時間太少,而是想要的太多

最近這幾年有一個普遍的現狀——我們變得越來越忙碌,日程表滿滿的人越來越多,沒時間的人越來越多,學習時間管理的人越來越多,但是疲憊不堪的人也越來越多。

幾千年來我們都是一天24小時、一年365(366)天,時間的規律不曾改變。為什麼到了現在,時間突然變得不夠用了?

在這個物質繁榮,商品富足的時代,我們生產了太多的產品,供應大大地多於需求,為了讓這些商品能夠被消費,大眾媒體和營銷組織人為地創造了很多原本並不存在的需求。倡導全新的消費理念,包裝所謂的專家和明星,引導我們掉落到他們精心設計的誘惑陷阱中。

在這個互聯網時代,消息極大的透明,我們太容易看到自己的朋友和同事生活中最好的那一面。當自己一軀肉體凡胎硬碰上別人的特長的時候,就顯得尤其不堪一擊。巨大的同儕壓力之下,我們做出了很多原本並非必要的選擇。而在歡欣鼓舞昂揚鬥志的社會感染之下,讓人誤以為可以成為最優秀的那一小撮(烏比岡湖效應)。

我們一天24小時都暴露在這無形的誘惑和壓力之中。

積極的心態和偉大的夢想都如此迷人,以至於當它畸變成貪婪和自負之後依然包裹著美麗的外衣,讓人不忍拒絕。

久而久之,有越來越多的人對社交焦慮,對學習上癮,夢想清單越來越長,但也越來越同質化。

我有一個朋友在做習慣訓練營(幫助學員習慣養成),據說,學員中95%的人想養成的習慣都是看書,跑步和學英語。

這些美好誘人的夢想,建立在一個巨大的假設前提下——假設我們的生命是無限漫長的,長到可以裝下我們渴望的一切。

但現實並非如此美好,對於大多數人而言,一生做成一件事情,就已經足夠偉大。而社會的放大鏡讓我們看到了每一個人生命中最閃耀的那一瞬間,引誘我們去追求每一個可能的閃光點。

我們太忙了,忙到來不及去思考,這些所謂的夢想,是否真的值得我們去追求。

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考拉.卡斯滕森通過一系列針對不同生命階段的實驗得出了社會情緒選擇理論(socioemotional selectivity theory):我們如何使用時間可能取決於我們覺得自己還有多少時間。當未來以幾十年計算(對人類而言這幾乎就等於永遠)的時候,你最想要的是馬斯洛金字塔頂端的那些東西——成就、創造力以及「自我實現」的那些特質。但隨著你的視野收縮,當你開始覺得未來是有限的、不確定的時候,你把注意力放在存在上,而不是放在做事上;關注當下,而不是未來。

明確生命的有限,知道人生終有盡頭,可以幫助我們做出必要的取捨,找到此生真正值得去追求的東西,那可能就是人生的價值和使命。

找到人生的價值和使命不會幫助你馬上成功,但至少可以幫你排除掉很多無意義的選項,就像拚命抓著自己的頭髮硬生生把自己拉出了鋼筋水泥的都市叢林,抽離在半空中俯瞰全局,才能找到屬於自己的路線,才不會被路邊的風景牽絆住腳步,才不會在岔路口猶豫不決。你會擁有屬於自己獨有的衡量標準,而不再因為環境的誘惑而迷茫,不再因為他人的評價而動搖。

更重要的是,使命之於努力就好像是塵埃之於水蒸氣,它會讓原本平凡渺小的東西突然有了意義,那些看似無關的努力被這顆小小的結晶核裹挾在一起,越滾越大,最終創造出屬於你的人生價值。而如果沒有那一顆結晶核,那麼所有的水蒸氣就只是水蒸氣,它將永遠於混沌中出生,也破裂在混沌中。

不經審視的夢想,只是一種妄念,

不經思考的努力,只是一種逃避。

當然,要找到屬於自己的使命並不容易。這樣的抉擇是一種考驗,需要勇氣更需要智慧。但你一定要去找,拉長你的人生尺度,假設自己垂垂老矣,回望自己的人生,你將如何評價此生,哪些成績是你最重視的榮耀,哪些感情是值得你去追求的?這些問題會幫助此刻的你做出選擇。

人云亦云的夢想不過是時代的泡沫,

我向死而生,

為自己而活。

立一個flag:下周分享如何拉長人生尺度找到人生使命的方法。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如果一個人的生產價值低於消耗價值,那這種人就是無用的,就不能成為社會的一員,就應該被抹殺。個人只有提供其社會價值的前提下,他才擁有其生存的權利,不然生存權就可以被剝奪」?
這樣的生活值得繼續嗎?
對你人生影響最大導致觀點變化的一年?
喜歡、興趣、專註、擅長……對於在做著熱愛的事業的人們來說,這些描述都只是表象

TAG:时间管理 | 人生规划 | 人生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