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擺脫焦躁並培養耐心?

去年4月中旬,我遇到了一件事。

那段時間我在備考托福,忽然有一天我發現自己聽力水平停滯不前,當時沒太在意繼續練習著,然而過了一周還是沒有一絲進步,外加考試日期日益接近,弄得我有些焦慮,最開始對自己聽力的懷疑,隨後又懷疑自己是不是學不會英語,到了最後我甚至都質疑自己選擇留學是不是一個錯誤的決定。

那段時間我即焦慮又壓抑,我把自己關在房間里,整整一周沒有和人說一句話。

幸運的是我在崩潰的邊緣找到了一個東西,我藉助它的力量渡過了那次考驗,以至於現在我再碰到類似情況都可以自如面對。

當時我無法清楚地定義出它是什麼,直到前段時間我讀了一本書《練習的心態》,書中對我那種焦躁的心態做了很詳細的詮釋。

所以,今天這篇文章就繁瑣的工作或學習生活中所出現的「焦躁感」我們應當如何正確處理而做一個分享。

我們都有一個不健康的習慣:制訂結果目標(反映我們計劃中的結果),而不是專註於達到那一結果的過程。

這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許多活動上表現得十分明顯,我們將視線轉向計劃中的目標,完全忽略了在實現目標過程中享受當下的每一刻。我們錯誤地認為,我們終於實現目標的那一神奇時刻到來之時,我們會感到很愉快。我們把實現目標的過程,幾乎視為實現目標而必須經歷的麻煩事。

這是一種錯誤思維,我們真正應該做的是以過程為導向而非以結果為導向。

聚焦於過程時,你期望的結果會很輕鬆、很自然地出現。

聚焦於結果時,你便馬上陷入糾結之中,對過程感到厭倦、不安、失敗和不耐煩。

比如我引在開頭的事例,我當時就想著:我聽力練好後怎麼怎麼樣。然而我實際情況是聽力很差勁,現實和想像產生的差距讓我煩躁不安。越焦躁不安越無法專心練習過程,以至於效率低下。

書中舉了一個很不錯的例子:

現在給你三個網球,你要丟進三米開外的垃圾簍。你投出去第一個球,落在垃圾簍前面,你察覺到力度不夠,第二次投的時候你會調整你的投擲力度。你每次投完都根據這一刻的反饋信息來幫助你優化下一次的投球方式,這樣你投進去的成功率才會更高。

反之呢,在你投第一個球的時候,沒進,你心裡抱怨了一聲:我怎麼能第一個就沒進,我是不是不適合這項運動。帶著這種情緒再繼續投,失敗率只會越投越高。

這兩種不同的方式便反映出「以過程為導向」和「以結果為導向」的差異性。

書中提了一句話:判斷會重新引導並浪費我們的精力。

我之前在《自控力》書中也看到過類似的闡述:每一次判斷和選擇都會消耗你的意志力。

這也是為什麼《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里提倡的要事第一,以及很多關於每天要把最重要的事放在早起來做。

就是為了節省精力,意志力也好,自控力也罷,都是需要精力做保障的。所以我們把視角從中結果轉為重過程會讓我們節省精力以專註於當下任務。

寫到這裡我又想起一個很具代表性的問題,很多新手在一個新領域學習時總會問這麼一句話:我要花多少時間才能跟那個人一樣?(或是達到什麼什麼地步)

這樣的思維就是過度注重結果,而沒有去感受過程。

人生不是做加減乘除,你把數字輸進去就能立刻得到結果,生活的特點是無窮無盡,延綿不絕。

我們需要跳下那列已經在及時滿足的軌道上運行著的自我破壞的車,所有那些有著持久價值和深刻價值的東西,都需要時間的沉澱和精心培育,只有通過我們的努力才能到來。

書中就培育一個良好的練習心態給了幾條簡單的法則:

讓自己始終以過程為導向。

重點關注當前。

將過程確定為目標,並且運用總目標做船舵,以指引自己的努力。

對自己想要做到的事情刻意地訓練,帶著意圖訓練,並且自始自終清醒地知道那種意圖。

我想,我們可以回到開頭了。

4月19日那天,我寫下一段話發在了朋友圈:

自那天以後,我一直嘗試著做一個簡單的人。

不去看那麼遠也不去想那麼多,只是簡簡單單的做完做好眼前的事。

把每一篇聽力的每一句話聽懂,寫下。

把每一份 O G 的每一個詞查清,寫下。

就這麼做呀做,也許那天已然不遠,也許依舊差得很遠。

幸運的是,其後不過2周時間我便突破了聽力瓶頸,有了提高。

最後呢,我想借書中的一句話送給所有在路上因迷茫、未知、遙遠而產生焦慮的朋友。

只要你在做,你便時時刻刻都在實現著目標。

=================================

歡迎關注公眾號:生有涯而知無涯

提升認知去看更為複雜的世界


推薦閱讀:

「數學思想」到底有哪幾大塊?怎麼去自學學到這種思想呢?
學習和思考是單純快樂的嗎?
東北有哪些神奇的習俗與習慣?
有什麼好的學習安卓開發的網站嗎?
高職高專的學生應該採用什麼樣的教學方法?

TAG:阅读 | 学习 | 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