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電影網站,將電影評分設置得如此詭異,大概全世界找不出第二個了
文 | 油炸綠番薯
國內除專營票務的電影網站,還有一些影迷自留地的地方,大概只有豆瓣和時光兩家了。而時光網好幾年前就開始票務、電影周邊等商業運作,很多影迷早就拋棄時光網了,電影社區、博客那一塊早就堅守不住了,在和萬達簽定賣身契之後,估計又趕跑了一批影迷了。除了時光,豆瓣算是影迷們的獨寵了,豆瓣 App 4.0更新,封面加上了「我們的精神角落」的slogan,情懷牌打得妥妥的,沒毛病,豆瓣一直想留住影迷,商業步伐也走得也不如時光網那樣急匆匆,不知以後會怎樣。
把豆瓣和時光這兩個目標定位極為不同的網站作比較,不太好,實在因為國內的電影網站太少了,缺乏可比的有影響力的對象了。我想比較的當然不是上面的商業運作方便,只是開題而已。本文要說的電影評分,可能與豆瓣與時光而言,真還與商業化經營有關係。
時光網的電影評分將電影評分分成音樂、畫面、 導演、故事幾項,令人蛋疼,除此之外,還有一個總分。槽點太多了,一個一個吐。
是整體而非局部
分項評分在某種意義上是在肢解電影,在觀眾中造成了對電影的誤解,把音樂、畫面、導演、故事組合起來就是電影嗎?這是一種自戀的先入為主的默認,很誤導人,尤其是普通觀眾。乍看,好像沒錯啊,這種「貌似正確」往往就是癥結所在,是潛移默化的,還不易察覺。
一部沒有音樂的電影,在音樂這項絕對是零。有一種極端電影,導演用鏡頭拍一座大樓、拍人的睡眠,畫面從始至終毫無變化,畫面這項是不是會得零分。早期電影里,導演這項工作並未完全獨立出來,而是由攝影師兼任,也沒有成熟的導演思維,導演這項為零啊。不講故事的先鋒電影太多了,但能因為不講故事就否定它們的價值嗎。
顯然不對。先不說電影是否能分項評價,這四項足夠準確嗎?既然有音樂,為什麼沒音效?畫面指的是攝影還是美術?導演這項太複雜了,究竟包含哪些?演員的表演呢,就這樣被忽略了?故事指的是劇本還是故事情節?在世界範圍內,奧斯卡對獎項的設置已經很全面了,尚不敢自詡全面,歷史上就多次調整獎項設置,以上四項又怎麼以偏概全對一部電影蓋棺定論?
更為奇葩的是,當你打開「分項」按鈕時,彈出的不是四項,而是六項,外加「表演」和「印象」。可展示時只有四項,是覺得表演不重要還是網站版面不夠,抑或是表演一項不如前四項吸引觀眾?「印象」這項太過於模糊,它與前面任何一項可能都有或多或少的關係,剪不斷理還亂,到底會不會造成思維混亂?
總結一下,這是時光網為進行商業運作的伎倆。一個分數能吸引多少人啊,一個中庸普通的分數更難以吸引人,分項出來能突出重點,擊中觀眾心坎的幾率更高了。為什麼「表演」和「印象」不展示出來?普通觀眾進影院,真的是想看最好的表演嗎?真有人在乎一批同樣無知的觀眾的印象嗎?而真正能吸引觀眾的,只是音樂(注意不是音效),畫面(注意不是美術、不是攝影),導演(導演有名氣能吸引人),故事(注意不是劇本)。可以說,經過這種精心設計的評分標準能最大程度吸引(騙)觀眾進影院,或許這才是本質吧。
是定性而非定量
這並不是說我反對用打分來對表達對電影價值的估量,分數不是最重要的,但分數是最直觀的,有其必要性。時光網上其實有兩個評分入口,一種直接用十分制打分,另一種是點開「分項」按鈕分項打分,系統自動加權。
直接用十分制打分時,游標移動到相應分數上,會出現相應的提示。很搞笑的是,1、2分會提示「很差,完全是浪費時間」,3、4分會提示「平庸之作,不看也罷」,5、6分會提示「一般,不妨一看」,7、8分會提示「很好,公認的佳作」,9、10分會提示「很完美,絕對不容錯過」,可見時光網認為每兩個相鄰分數是沒多大差異的,那這還有設置十分制的必要嗎,五分制足夠了啊!而且相鄰分數表達的是同一評價的設置也讓人無語。時光網設置十分制的秘密,藏在分項評分里。
分項評分的統計規則十分詭異
我試驗了一下,以期發現時光網分項評分加權的秘密。規則是:控制變數法,即每次只考慮一個因素,其他項均為零。以下是結果:
很詭異吧。從這個表中大概能看出這樣幾點:
1 只考慮其中某項時,總分隨著分項不規則變化,準確的說呈階梯變化或跳躍變化。
2 從表中數據看,當六項都打一分時總分是0.7,兩分時總分是1.7,三分時總分是2.7,四分時總分是3.6,五分時總分是4.6,六分時總分是5.7,七分時總分是6.8,八分時總分是7.6,九分時總分是8.7,十分時總分是10.3!!!!!同樣呈不規則變化,而且總分會超過10分。也能看出,如果使用的是加權的方式,那麼顯然每一項的每一個分數的權值都不一樣。
當然我不敢相信,於是去驗證了一下,發現和我分析的不太一樣,太奇怪了。
當六項都打一分時總分是1,兩分時總分是2,三分時總分是3,四分時總分是4,五分時總分是5,六分時總分是6,七分時總分是7,八分時總分是8,九分時總分是9,十分時總分是10。
還是很驚訝吧,理論與實踐果然有出入。看著吧,詭異的還在後頭呢。大家可以觀察總分的變化情況。(兩個動圖打不開,有興趣的話可以去時光網體驗一下就知道了。)
橫著打分時(動圖,知乎上打不開)
豎著打分時(動圖,知乎上打不開)
可以看出,當每項取相同分數時,最後的總分就是那個相同分數。當然這是特殊情況啦,當每一項分數不同時,這時的總分,既不是六項的平均值,也不是去掉一個最高分和一個最低分後的平均值,如果是採用某種加權方式那這種方式也太令人費解了。
最終結論是,觀眾會誤以為總分是六個分項的平均值,但實際並非這樣,六個分項的權值大小不同,大致是:導演=印象>故事>表演>畫面>音樂,這些權值並不固定,總之令人費解。
意義何在呢時光網評分看似分門別類,分項給分,實際上極不專業,所以我也從沒在時光網上給電影評分。從觀眾的角度來說,我給出的分數不一定能代表我對電影的評價,因為從分項到總分之間,時光網用不同的權值進行干預,最後的評分實際上是觀眾和時光網兩者對電影評價的平衡。
時光網採用這種詭異的自我加持的加權評分方式,與其商業化有極大關係,太複雜我也說不清楚。
時光網對觀眾不夠友好的還有:只有總分,沒有分項評分;只能看見多少人評分,看不見網友具體的評分。這給了時光網極大的可乘之機,就算時光網不從中做手腳,也是不尊重觀眾知情權的行為,因為根據評分盲目買票的群眾太多了 啊。
全都點擊不了……總感覺在時光網上評分會被時光網綁架,大概就是這種感覺吧。
推薦閱讀:
※電影天堂是如何實現盈利的?為什麼電影天堂不會被查封?
※有沒有比較好的寫影評的國外網站?
※如何看待北美票房榜吧(特納波)那群電影粉?
※普通觀眾如何合理看待、甄別、利用電影評分?
※「電影天堂」這個網站背後有什麼背景?目前狀況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