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讀書筆記

申請了一個專欄,放每個月的讀書筆記,每月的第一天更新,感興趣的話希望關注一下。

快到畢業季了,文後寫了一些關於寫論文的方法。

肯·福斯特《巨人的隕落》:非常好看的一部小說,差不多是一口氣讀完的。講得是第一次世界大戰。讀之前就好奇這麼龐大的戰爭要怎樣描寫,結果出乎預料的精彩,作者通過幾位分處不同參戰國的主人公,用多線敘事勾勒出整個一戰戰場。從奧匈帝國皇儲費迪南大公在塞爾維亞遇刺,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宣戰;俄羅斯為了保住出海口加入了戰爭;德國因為和奧匈帝國的同盟關係隨之參戰;法國為了報阿爾薩斯洛林被德國奪走之仇,也加入了戰團;英國無法隔岸觀火和法國組成了聯軍;最後因為被德國惹惱,美國也進軍歐洲。這麼亂七八糟的一戰看完這部小說會覺得條理非常清楚。我們大部分人對一戰其實沒有什麼印象,記得中學課本上只有很簡單的介紹,還說什麼一戰是「帝國主義狗咬狗的戰爭」。書中還有很多對當時社會的描繪,比如20世紀初期英國的女權運動。這部小說大開大合,把小人物的悲歡離合與國家的生死存亡巧妙的融合在了一起。《巨人的隕落》是福斯特所撰寫的「世紀三部曲」的第一部,後面還有兩部分別講二戰和冷戰,第二部馬上上市,第三部應該是還在翻譯,非常期待。

畢飛宇《推拿》:獲得過茅盾文學獎的作品,講得是盲人推拿師的故事。這篇小說的核心是人的尊嚴。畢飛宇長於對細節及人物片刻心理的描寫,故事中的盲人各有各的煩惱,或陷於愛情,或勞於事業,或苦於親人,但始終秉持著自己的尊嚴。黑暗的世界中尊嚴是他們所放不下的。健全人可能永遠也不明白,同情往往才是一種最可怕的歧視。據說這部小說的盲文版像聖經一般在盲人中流傳,可見畢飛宇對這一特殊群體的描寫還是十分到位的。畢飛宇是我近年來很喜歡的一個作家,讀他的作品感覺酣暢淋漓,沒有絲毫的閱讀障礙。讀畢飛宇,推薦從《玉米》開始。

李佩甫《羊的門》:《羊的門》是李佩甫的代表作,講了農民,講了官場,更是講「人場」。生活的環境往往決定了人的性格,小說圍繞著「平原」這個詞,寫了中原老百姓的方方面面。「羊的門」後,叩問的是人性。比較吸引我的是小說里對官場的刻畫,對人在權力中的迷失於扎掙表現的淋漓盡致。小說里對酒桌、談判等等場面的描寫真是讓人拍案叫絕。我國當代文壇里寫官場比較有名的有這麼幾個作家,劉震雲、王躍文、李佩甫和閻真,各有所長,綜合比較下來,我還是覺得劉震雲寫得最好。

李佩甫《生命冊》:這是上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生命冊》是為生命立傳,為鄉村立傳,為時代立傳。小說的主題是記錄時代沉浮中人的異化(「異化」是說事物在發展過程中走向了反面,即手段成了目的),知識分子走向唯利是圖,為夢想奮鬥的人開始聲色犬馬,自信剛毅的人變得恬不知恥……故事性很強的小說,看個開頭就讓人想讀下去。這部小說的結構類似樹狀,由一顆主幹放射出若干枝葉,這其實是長篇小說中比較狡猾的一種方式。比如寫一個村子,就一個人一個人的單獨寫,那麼這篇小說想寫多長就可以寫多長,避免了長篇作品敘述、結構的混亂。多說一句,很多作家真得就是這麼乾的,把自己寫的很多短篇小說攢起來,前面來一個總綱,最後寫個結尾就是長篇小說了。

閻真《活著之上》:這是閻真的新作,講高校學術圈子的種種內幕、潛規則,雖然說不上聳人聽聞,也足夠令人震驚。比如第一次聽到「版面費」這個東西,一般都會很奇怪,怎麼發表學術不僅沒有稿費,還要給刊物交錢,而且已經是普遍現象。還有評職稱明裡暗裡的各種規則,學校招生的種種不公,大學裡的明爭暗鬥,僅僅從了解一些現實來說,讀這樣一部小說也是值得的。這種暴露行業內幕的小說一般都很受歡迎,因為滿足了圈外人的好奇心。這部小說的缺點在於敘事啰嗦,大篇幅的對話讀起來甚是無聊,這也是閻真一貫的特點,大量的內心獨白更像是作者的自我滿足,總得來說還是沒有超越他的《滄浪之水》。

白先勇《台北人》:白先勇是名將白崇禧的兒子。白先勇的文字有一種傳統的精緻與典雅,沒有遭受太多兩岸政治事件波及的他,古典美在其作品中得到了很好的傳承。《台北人》是其最有名的短篇小說集,風格不一,篇篇都是精品。小說中的主角都是離開大陸前往台北之人,作為異鄉人有一種漂泊的迷茫,他們不能擺脫過去,企圖活在自欺中以尋找生命的意義。對過去的執念並不能真正改變易逝的時光,這是一種不勝今昔的悵然。

章詒和《鄒氏女》:章詒和是天字第一號右派章伯鈞的女兒,很多人不知道她還寫小說。《鄒氏女》內容很特別,講監獄裡女同性戀的故事。小說里對這種感情行為的描寫還是比較點到為止,可能更多是對這一群體的一種同情與關懷。剛提到白先勇也有一部小說講同性戀,叫《孽子》。直到文革時期,同性戀在我國還是一種罪,要入獄判刑的。說起來古代中國反倒對同性戀很寬容,斷袖、分桃、龍陽,有這麼多的典故,也並不十分避諱。直到民國初期,東南很多地方富家子弟也都是養小男孩當男伴。

喬治·奧威爾《一九八四》:《一九八四》是最有名的反烏托邦小說,它刻畫了一個極權主義橫行的世界。所有人被劃分為三個等級,核心黨員,外圍黨員,一般群眾,統治者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讓每個人都活在「老大哥」的監視之中,有任何不軌行為就會被作為政治犯處理掉。歷史被肆意篡改,僅僅一代之前的歷史就已經變得面目全非,無孔不入的宣傳讓即使是親歷者都產生了恍惚,對謊言信以為真。當下的現實更是朝令夕改,老百姓完全生活在政府宣傳機器的控制之下。廣場上群眾頂禮膜拜的英雄轉眼間就成了萬人唾棄的叛徒,而且沒有人覺得奇怪。都更恐怖的是,思想本身也被視為危險的,人成了不會思考的工具。孩子被接受洗腦教育,成了自己父母最嚴密的監視者。這樣的世界中當然會有反抗者,但這樣的反抗最終會歸為無形,反抗者最終連自己到底在反抗什麼都不知道。這部誕生於1948年(作者在起名字的時候有意把這個數字顛倒了一下)的作品,此後太多現實被它不幸言中。

喬治·奧威爾《動物農場》:《動物農場》是奧威爾另一部著名的政治諷喻小說,以類似童話的形式講述了極權主義是如何一步步形成的。和《一九八四》相比我更偏愛這部中篇小說。故事講一個農場里的動物「革命」了,把統治它們的人類趕跑,開始自治。一開始是一片欣欣向榮,但隨著時間發展,「革命」發生異化,平等民主的氛圍逐漸被等級制、獨裁所取代。動物的生活最終變得還不如「革命」之前。革命無非是一次地位的洗牌,什麼都沒有改變。據說這部小說是諷刺當時的蘇聯。不由得想起西方一個關於屠龍的故事:王國里有一條惡龍一直傷人,它的巢穴中滿是寶藏。無數勇士前去屠龍卻沒有一個人能回來。一個小孩子好奇那條龍究竟有多厲害,就尾隨著一位勇士來到了龍的巢穴。小孩驚喜地看到勇士手起刀落斬了那條龍,剛要起來歡呼的他卻看到勇士的身上開始長出鱗片。

馬爾克斯《番石榴飄香》:這是一本馬爾克斯的訪談錄,還夾雜了一些對馬爾克斯主要經歷的描寫。「番石榴」是拉美的一種植物,作者說素材加工可以提煉出番石榴的香味。書中馬爾克斯談了他的作品,經歷,對文學、寫作的看法,政治觀點等等,馬爾克斯迷應該都會感興趣。從這些談話中會深刻體會到,不是馬爾克斯的小說魔幻,而是拉美這片土地就是這樣的。讀完之後會發現,我們常見的對馬爾克斯的評論很多都是出自這本書。馬爾克斯在這本書里說,他的作品裡《百年孤獨》是膚淺的;技法最成熟的是《一樁事先張揚的兇殺案》;最滿意的短篇是《禮拜二午睡時刻》;後世提起他就會想起的是《族長的秋天》。特別喜歡馬爾克斯「我最喜歡的顏色是下午三點鐘從牙買加眺望到的加勒比海的那種黃色」式的語言。

莎士比亞《哈姆雷特》《奧瑟羅》《李爾王》《麥克白》:這就是常說的莎士比亞四大悲劇(沒有《羅密歐與朱麗葉》),最喜歡的是《麥克白》,它表現了命運的無常,如書中所言,人生像一個愚人的故事,充滿著喧嘩與騷動。我國的戲劇乃至文學中一向缺少悲劇,高鶚續寫《紅樓夢》最大的敗筆在於「蘭桂齊芳」的結局,難怪張愛玲說人生三恨,「一恨鰣魚多刺,二恨海棠無香,三恨紅樓未完,高鶚妄改死有餘辜」。 這也是《桃花扇》在我國古代戲劇中享有崇高地位的原因,「俺曾見,金陵玉樹鶯聲曉,秦淮水榭花開早,誰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我覺得看戲劇的重點不在於情節,現場看得是演員的演繹,看劇本則是欣賞台詞中語言的張力。華人社會中,我們對文學家尊稱一個「翁」字的,大概就是莎翁、托翁和迅翁。讀莎翁一定要讀朱生豪的譯本,相隔半個多世紀,依然是最經典的譯本。朱生豪去世時年僅32歲,他在譯者自敘中說「翻莎工作之艱巨,十年之功,不可雲久,然畢生精力,歿已盡注於茲矣」,真是一語成讖。

陳曉明《中國當代文學主潮》:陳曉明這本書的題目讓人想起大批評家勃蘭兌斯的那本著作。當代人著當代史是最難的,這本書中作者致力於為當代文學梳理出一個清晰的脈絡,通過講解代表性的作品勾勒特定時期文學的整體面貌。可貴的是,比較新近的作品、作者也納入了書中。比較喜歡這本書中大量對於小說的具體評價,很多學者在著述之時往往避免具體地評價一部小說,因為有評價就意味著有觀點,而有觀點就會有爭議,有爭議就會得罪人。然而沒有觀點的著作讀起來是索然無味的。讀完這本書發現自己還有太多的好作品沒讀。對中國當代文學感興趣或者中文系的學生想系統學習當代文學史,可以讀一下這本書,這是可以當教材用的。

吳曉東《從卡夫卡到昆德拉——20世紀的小說和小說家》:讀完很有收穫的一本書,推薦所有學中文的和喜歡外國文學的讀讀。這是根據吳曉東在北大的20世紀現代文學課整理而成的一本書,很好懂。選了九位代表性的作家,卡夫卡、福克納、海明威、普魯斯特、馬爾克斯、博爾赫斯等,通過介紹這些作家和代表作,其中夾雜了很多常用的理論知識,講清了文學發展到現代究竟發生了什麼變化。過去的小說往往只關注小說「寫什麼」,而現代小說則開始關注小說「怎麼寫」。小說要有順序,要有中心思想,要有本質,這些傳統的文學理念在現代作品中被一一顛覆。小說不是對生活和現實的再現,它只是小說家的想像與虛構。想起馬原的一個小說,講一個男人臨終前對自己的妻子講,他對不起她,他還有過別的女人,那是個動人的故事,讀者也為之感動。在男人聲淚俱下的講述中,妻子也哭著說我不怪你。結果小說的結尾男人說,我剛才是騙你的,剛才的故事我是編的,我一生只愛過你一個。說罷,男人咽氣。這個小說就是在說,小說的真實其實是來自敘述的真實。

福柯《規訓與懲罰》:福柯的經典著作,副標題是「監獄的誕生」。福柯通過展現監獄的歷史,分析出現代社會如何對人進行規訓。所謂「規訓」,就是通過權力實現對肉體的控制。監獄、軍營、醫院、學校都是通過構建封閉空間,規劃嚴格的時間表,輔以對人的監視,及考核制度達到對人的全面規訓。這個意義上,現代社會就是由監獄構成。福柯把「規訓與懲罰」看作是人對人的馴順、塑造和統治形式,也從中探察出權力的性質及演變歷史,並由此引發出一系列與規訓和懲罰相關的政治、法律、權力、觀念和科學技術問題。這表明人類社會是如何從古代通過酷刑對人類肉體的瘋狂肆虐,逐步演化為通過對人類精神和肉體施加的普遍「溫柔的」暴力,而達到被統治者自覺規訓和臣服的目的。

奧斯瓦爾德·斯賓格勒《西方的沒落》:「震驚!西方著名哲學家說西方已然沒落,人類的未來將是……」,我們今天單獨看「西方的沒落」這五個字好像多少有點標題黨的意思,不過實際上,「西方的沒落」和「東方的崛起」沒有關係。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這本書,「西方的沒落」是一個著名的命題。總得來說,這是一本包羅萬象的書,從生物、自然、語言、社會、國家、種族、等級、城市、文化、經濟各個方面論述世界是什麼樣?世界為什麼會是今天的樣子?世界的未來又會是什麼樣?具體而言,這本書是以哲學的思維來透視歷史,提出了「文化形態史學」,否定了傳統的理性主義史觀。斯賓格勒認為人類的歷史實質上是每個文化的歷史。文化和文明是不同的,文化彷彿人類的春天,萬物都是昂揚向上;文明則是冬天,一切陷入束縛、枷鎖之中。文化的宿命是文明,而文明必將走向衰落。所以沒落的不只是西方世界。這本書里作者還提出了不少名詞術語,什麼「大宇宙」「小宇宙」「凱撒主義」「拿破崙主義」「僭越政治」「歷史假晶現象」等等,都很有啟發,沒法一一具體解釋,對這本書還有太多想說的東西,言之難盡,感興趣的讀一讀吧。最後,讀《西方的沒落》千萬別買群言出版社去年出得那版,用得1963年齊世榮的譯本,理念還是階級鬥爭那一套,譯者在序言上來就把這本書批判了一番,什麼「武斷」「十足的唯心主義」「毫無創造性」「一知半解,知識貧乏」「最卑鄙,最激烈,最惡劣」「反動思想家政治家」,還有美利堅帝國主義迷夢不可能實現什麼的,濃濃的供內部批判的畫風,讓我一度懷疑是讀了假的《西方的沒落》,序言里寫這些還怎麼讓人往下讀。還有這個譯本是節譯,也不說刪了哪了,而且還是從英譯本(原文德文)翻譯過來的。而且注釋也不好,大量直接沿用了英譯本的注釋。推薦讀三聯版吳瓊的譯本。

推薦兩部美劇:

《王冠》:以伊麗莎白二世(即現任英國女王)為主角,講二戰後的百廢待興的英國。歷史劇最難拍的地方在於都知道事件發展、結局,怎麼還能拍得好看。《王冠》把重心放在了塑造人物上,對主角們的性格做了模糊化處理。看到講治理倫敦50年代初的霧霾,也是心情複雜。

thi is us》:(我們這一天),豆瓣9.5分,一共16集,一集40來分鐘。這部劇的主題是生活,講得都是平凡人中的小事,但就是那麼溫馨、有趣。A站上可以看。

寫論文的一些東西:

研究綜述是寫於論文的正文之前,對前人的相關研究進行回顧,以及說明選題意義和研究目的。具體而言是說為什麼研究這個問題,它的意義何在,關於這個問題別人是怎麼研究的,別人研究了為什麼還要進行研究,別人沒研究那麼這個問題是否真得值得研究。

摘要一般是寫完論文正文之後再寫,相當於全文的索引,獨立成篇,不分段,不宜過長,二三百字為宜。具體寫法是順序摘取各部分精華、主旨性的句子,連成一段話即可。當然也要實際情況進行必要的改寫和銜接。寫摘要應盡量客觀,用第三人稱寫,一般不用「本文」「筆者」之類的詞。

關鍵詞就是別人在搜索哪些詞的時候可以搜到你的論文,範圍過大的詞不適合當關鍵詞,如果把「小說」「中國」「歷史」之類的詞寫上去就顯得太不專業了。所以並不是簡單的在標題里隨便找幾個詞,英文的說法key words其實更能反映關鍵詞的意思。一般來說關鍵詞寫3到5個為宜。

我的微博@三尺讀書,每天都會發一條類似的讀書心得或者書籍、劇集推薦。


推薦閱讀:

「英語文學性極強」是怎麼表現出來的?跟漢語相比呢?其他語言的文學性如何呢?
能否用一百字寫清楚你最想要的生活?
如何看待毛姆在《刀鋒》中提到的「海洋可以減緩愛情中的苦痛」的說法?
我國當代文學史上的三大散文作家是誰?

TAG:中文系 | 文学 | 书籍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