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輿地】看看縣誌,說說作物

縣誌是我國特有的史籍資料,它對於我們了解各地的風土人情、歷史沿革、重大事件、村莊山野而言,具有重要作用。今天,我們從農業的角度入手,嘗試將縣誌在農業歷史地理方面進行一些應用。由於精力有限,本文選擇山東省作為研究對象,把研究時間限定在明朝以後,重點看美洲新作物在山東省內的傳播特點

說說山東

山東地處中國東部沿海,黃河下游,在我國地勢劃分的第三級階梯,海拔高度較低。境內包括半島和內陸兩部分,膠東半島突出於渤海和黃海之間,內陸部分向西延伸至華北平原的腹地。全省地形以沖積平原和地山丘陵為主。魯中地區是低山丘陵的集中區,向南逐漸過渡到沂沭平原;膠東半島以古老的剝蝕丘陵為主;魯西南和魯北則主要是黃河泛濫沖積平原;東北部黃河入海口不斷淤積延伸,構成現在的黃河三角洲。

山東較為發達的河流水系對農業灌溉和商品運輸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省內幹流長度10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500多條,分屬淮河流域、黃河流域、海河流域、小清河流域和膠東水系。其中,西部貫穿南北的京杭大運河與南四湖連為一體,在明清時期,既是重要的漕運通道,又是重要的農田水利設施。

明代以前,山東地區直隸中書省;明洪武元年,設山東行中書省;洪武九年,各行中書省改稱承宣布政使司,在布政使司以下,設置府與州兩級行政機構,明代山東為六府104州縣。清初建制沿革明代,雍正乾隆年間調整,清代共設十府二直隸州共107州縣。下圖為清代山東地區地圖。

傳統作物種植

這裡所說的傳統農業作物,指的是小麥、高粱、大豆、穀子、芝麻、棉花等明代以前就已經普遍存在並廣泛種植的農作物。這些作物可以大致分為三類,一類是小麥為代表的夏收作物,第二類是高粱、大豆、穀子等為代表的秋收作物,第三類則是棉花這類經濟作物。明代依照這三類進行徵稅,到清代實行攤丁入畝和改徵銀兩,利用稅收來推測種植強度,只能夠在明代資料的基礎上開展。根據嘉靖年間編纂的《山東通志》,能夠看出不同作物在六個府的種植強度。我們採用所征夏稅、秋糧或者花絨分別除以該府官民田總面積,得到種植強度。結果如下所示,上圖為夏稅,下圖為秋糧:

可以看出,無論是夏稅還是秋糧的產出強度,東昌府、兗州府和青州府三府都是排在全省前列的,而濟南府、登州府和萊州府則相對較低。這說明,東昌府、兗州府和青州府的土地較為肥沃,自然條件比較適宜農業種植,產出較高,這三府也正是山東省平原地區廣泛分布、水利條件較好的地方

到了清代,小麥的比重進一步增加。據1685年康熙《嶧縣誌》記載,當時大麥小麥的種植比例已經達到了十分之七(「二麥則闔境有之,視他禾十居七焉」)。1800年嘉慶《壽光縣誌》記載:「十畝之田,必種小麥五畝,其收早而利贏也」。可見,清代的小麥種植比例已經非常高了,這為兩年三熟耕作制度的推廣奠定了基礎。

棉花的種植則集中在魯西及魯西南,這與現代棉花種植的格局大體相同。由於明末清初美棉的傳入,棉花產量和質量都有了進一步的提升。下圖是花絨的種植強度。

玉米

玉米在山東種植的最早文字記錄是成書於明代隆慶至萬曆年間的《金瓶梅》,其作者筆名「蘭陵笑笑生」,「蘭陵」即在今魯南棗莊、蘭陵一帶,《金瓶梅》中有人們食用「玉米面」的記載:「正說著,迎春從上邊拿下一盤子燒鵝肉、一碟玉米面玫瑰果稻蒸餅兒」。

真正在縣誌中出現,則到了1640年明崇禎年間編纂的《歷城縣誌》。在這之後,1660年順治《招遠縣誌》、1673年康熙《福山縣誌》、1673年康熙《禹城縣誌》和1674年康熙《平陰縣誌》中也都相繼出現了種植玉米的記錄。這些縣包括「蘭陵」都集中分布在沿海地區和運河沿線

下圖是山東不同縣誌中記錄種植玉米時間的早晚,顏色越深,有種植記錄的時間越早。

可以看出,種植玉米最早的地區集中在運河沿線和沿海地區。而顏色較淺的表示在縣誌中有玉米種植記錄的縣,由於玉米是秋收作物,因此我們對應上面的嘉靖年間秋糧產出密度來看,發現有玉米種植記錄的縣較多的在明代的濟南府、登州府和萊州府,而這三府的秋糧產出密度較低,需要玉米這種秋收高產作物的補充。這些地區不僅交通發達,而且也有著較大的玉米種植需求。

1660年順治《招遠縣誌》記載:「玉蜀黍,即玉膏粱,有五色,田畔園圃間藝之」,說明當玉米在清朝順治年間只是新傳入的作物,在田間地頭偶爾種植

1760乾隆《泰安府志》記載:「玉蜀黍,李時珍曰種出西土,其苗葉俱似蜀黍而肥矮,亦似薏苡苗,高三四尺,六七月間花成穗,如秕麥狀,苗心別出一苞類魚形,苞上出白須垂垂,久則苞拆子出,顆顆攢簇,子大如稷,子黃白色,可炒食之,炒拆白花,如炒拆糯谷之狀」,可以看出,此時並非作為主要糧食作物來種植,而是做成爆米花當零食吃。

而到光緒宣統年間,已經有許多縣誌中記載玉米產出為大宗。所以,玉米在山東的大面積種植大約是清朝末年到光緒初年

甘薯/地瓜

甘薯,俗稱地瓜,和玉米一樣,都是從美洲傳入中國的高產作物,最早是從呂宋即現菲律賓傳入福建、廣東沿海,之後在全國開始普遍種植的。在山東境內,由於其俗稱「地瓜」在甘薯傳入之前就已經用來代指其他作物,而甘薯傳入後,很快就取代了原名為「地瓜」的物種。因此目前在康熙以前的山東各縣誌中,所存在的「地瓜」可能並非指的是甘薯

而山東最早的、較為確切的關於種植甘薯的記載是1752年乾隆年間所修的《膠州志》:「番薯,閩人余瑞元、陳世元、劉曦移種於膠,滋息適合,土宜,因廣傳焉」。在1896年光緒年間所修的《費縣誌》中記載:「薯,俗呼為地瓜,考龍威秘書,中土向無此種。康熙年間,洋舶從海外帶來,道光以後盛行種植」,可以推測甘薯是在康熙到乾隆年間才傳到山東的

從不同縣最早種植甘薯時間來看,種植最早的縣也集中在運河沿線和沿海地區,說明水運在作物傳播的重要作用。另外,有甘薯種植記錄的縣明顯多於玉米,在全省分布比較均勻,尤其在膠東半島的山地丘陵地區更是廣泛種植

相比於玉米,甘薯雖然傳入的時間較晚,但是推廣種植的速度卻很快。

由於甘薯適合在沙土、山地土壤中生長,並且產量很高,因此得到朝廷的重視。1770年乾隆《兗州府志》記載:「番薯,紅白二種,出東南外洋,自乾隆十七年(1752年),各縣奉文勸種於高阜沙土地,依法樹藝,最易生成。根可食,葉飼牛,又名地瓜」,在乾隆十七年時,也就是公元1752年,山東就已經開始大面積推廣甘薯的種植了。當年,山東官府下詔推行甘薯的種植,並根據種植經驗寫成《甘薯錄》下發,指導全省的甘薯種植

這樣的推廣較有成效,1886年光緒《日照縣誌》記載「甘藷……今則抵谷之半矣」,1893年光緒《平度志要》也記載「山居約十畝之產,率以其半栽地瓜矣」,足以說明甘薯已成為山野田地的重要作物。

煙草

煙草是從美洲傳入的一種經濟作物,山東境內有關煙草種植的最早記錄是1672年康熙年間的《滋陽縣誌》:「按煙之為物,滋陽舊無其種,自國朝順治四年間,城西三十里顏村店、史家莊創種,相習漸廣,至今遍地栽煙。每歲京客來販收賣者不絕,各處因添設煙行,稍為滋民一生息雲」。順治四年即1644年開始引種,到1672年已經「遍地栽煙」,足見其獲利之厚。

1673年《濟寧州志》、1702《寧陽縣誌》也都有了種植煙草的記載,尤其是後者,載有「煙販於濟寧滋陽,漸染習種,自南而北……與靛、麻等其利亦相准……糞盡施於煙,則五穀收穫亦減……」,因此可推斷,煙草大致是在1644年左右,沿運河從南方傳入山東的,其廣泛種植也對農業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

與玉米、甘薯等糧食作物不同,煙草最早種植的區域反而是在農業發達的青州府和兗州府兩地,其他地方很少有種植煙草的記載。我們推測,這與煙草的經濟作物性質有關,只有在解決溫飽的前提下才能夠佔用新的耕地來種植經濟作物,提高生活水平。同時,土壤肥沃的地方也能種植出質量更高的煙葉,售出更高的價錢。

花生

早在1673年康熙年間的《臨清州志》中就有「落花生」的記載,但是直到1830年,在山東其他縣誌中才又出現花生的記載,這說明花生雖然很早就已經傳入山東種植了,但一直沒有推廣開來。

1879年《寧陽縣誌》記載:「落花生,土名長生果,本南產,嘉慶初(約1796),齊家莊人齊鎮清試種之,其生頗蕃,近年則連阡接陌,幾與菽粟無異」,說明在18世紀末19世紀初,花生的種植有了稍稍推廣。

而據1893光緒《平度志要》:「沙礫之地,五穀不生,道光二十二年(1842),知州周雲鳳始教民種長生果」,1908光緒《平度州鄉土志》:「落花生俗名長生果,舊志知州周雲鳳始教民種之,其子可為油,美國來者子較碩大。同治十三年(1874年),州人袁克仁從美教士梅理士乞種數枚,十三年始試種,今則連阡陌矣」,可以推測,膠東半島雖然引種花生較晚,但是大面積推廣卻很快。另外,由於後來引進了美洲大花生,品質提高,種植花生更為普遍。

根據1588年萬曆《上海縣誌· 物產》中的記載,那時候上海地區已經有落花生的種植,因此推測1673年臨清州的花生應該是從南方沿運河傳播到山東地區的,但是可能由於品質不高,所以在美洲大花生引入之前沒有被普及

由圖可以看出,花生傳入最早的兩個地區也是運河一線和沿海地區在種植比例方面,由於花生適合種植在沙質土壤、降雨適中的地區,因此在半島種植很多,直到現在也是重要的花生產區。

與人口關係

新作物的引進,極大促進了明清時期尤其是清朝的人口大增長,充足的食物供給也推動了中國古代最後一個盛世的出現。有學者認為清代人口大增長與稅收制度的改革關係密切,清代的賦稅制度在「一條鞭法」的基礎上,減輕人丁稅負,康熙五十年又廢除人頭稅,極大刺激了人口的增長,同時也使得之前的瞞報人丁數量大大減少,因此統計上來說人口增長相當迅速。但不可否認的是,玉米等新興作物的傳入,的確為我國尤其是北方地區帶來了新的糧食供給,促進了人口的增長,玉米在今天已成為山東地區重要的糧食作物。

結論

在明清兩代新作物的傳播過程中,京杭大運河和海運都發揮了重要作用,而官府的命令和倡導使得新作物的推廣更為順暢和迅速。總的來看,小麥的大面積推廣使得冬季空閑的土地得以利用,甘薯、玉米、花生等作物的種植也使得原來貧瘠的土地有了適宜種植的作物,並且增加了輪作作物的選擇。新作物的種植使山東各地區更優化地利用自然條件來發展農業,資源配置更加合理,奠定了當前山東農業發展的基本格局。

由於缺少明清山東區劃底圖,文中各圖均是由現代山東縣級區劃底圖進行修改的,存在一定的誤差和缺陷。

最後,推薦兩個查閱各地方志的網站,前者需要看學校是否購買資料庫,但其使用起來更為方便;國圖的只要註冊登陸以後均可使用,但界面沒有前者友好。

中國數字方誌庫-首頁

數字方誌 - 中國國家數字圖書館

(本文是在一年多前選修鄧輝老師《歷史地理學導論》時所做的小組作業基礎上完成的,感謝當時的隊友們和鄧老師~回頭看看自己做過的課程作業也是蠻好玩的hhh)


推薦閱讀:

山東12家最美鄉村民宿,美得不像話!
寒假準備去濟南玩一個星期,有什麼地方推薦?
如果你是濟南市長,如何發展當地經濟?
如何看待中國的德州學院領導威脅學生「你砸了學校的飯碗,學校就砸了你的飯碗」的言論?

TAG:历史地理学 | 山东 | 地方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