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怎麼研究化妝品呢?
雖然有很多人對具體的化妝品的確不了解(相信很多科學家們都不太了解),但是大家都有共識,化妝品可以提高女性的外表吸引力。帶有著先天優勢,不少女性的視覺研究工作者都投身於此項研究。當然,男性也不在少數。比如我本人就認識不少科學家,無論男女,都在研究化妝品對於外表的變化。不但如此,他們往往都能拿到化妝品公司相對來說優厚的資金支持。了解到科研的朋友應該知道,科研經費往往困擾著科學家的突破。相對於其他的funding源,化妝品公司的要求更加清晰,相對來說是一個雙贏的合作。最近,我看了一篇由四位日本科學家在資生堂公司贊助下進行的關於妝容和面孔吸引力的EEG實驗(Tagai, Shimakura, Isobe, Nittono, 2017)。感覺實驗結果很簡單,適合介紹一下。簡單粗暴一句話:淡妝相比濃妝更容易被大腦順暢的識別,所以淡妝似乎有一定優勢!
化妝品對於美貌的提升大家有目共睹。只要是以比較準確的方法進行化妝,詳細個位的面孔都能更吸引人一些。比如 Mulhern 的團隊(2003)發現化妝了的確讓西方女性的面容更好看一點兒。 Nash 與同事們(2006)亦發現妝容能讓女性的面孔看起來更健康,自信。不止如此,妝容能讓女性看起來更容易被喜歡,更值得信賴(Etcoff et al., 2011)。這些結果和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經驗很吻合,不然為什麼白領ol那麼喜歡化妝品呢。
之所以化妝品能提升美貌,是因為它們切合了人對於面孔識別的一些演算法(可以看看這邊華沙的知乎專欄)。插一句,歡迎多多閱讀我的專欄看臉的世界 - 知乎專欄。比如一些遮瑕的產品可以讓面容上的瑕疵不顯著,讓面孔跟對稱,也可以讓膚色均勻,讓面孔有良性的光澤和顏色。總而言之,這些改變都能夠通過讓面孔更健康而達到更美貌的效果(Little et al., 2011)。因此,相比化妝,健身更是提升美貌的究極方法,具體的可以看下我上面提到的我之前專欄寫的內容。
儘管科學家已經發現了不少美貌對於面孔的提升作用,是不是還差了點什麼呢?早起的研究往往直接比較未化妝和化妝之後的差異,這一區分過於武斷,不足以斷定到底是化妝品哪一個位面提升了吸引力。比如說,我就有所耳聞,化妝可以畫淡妝和濃妝。科學家們早已注意到了這點,Tagai,Ohtaka,和 Nittono(2016)就發現我們更容易記住淡妝之後的面孔,而非濃妝。似乎淡妝和濃妝有所差異。
既然我不是專家,還得看看真的專家怎麼說。在2017年的那篇論文裡面,他們如此劃分淡妝和濃妝。淡妝就是更多修飾面孔本身,適合日常生活;而濃妝更多地改變面孔的形態,會有一定失真,更適合正式的場合什麼的。至少濃妝對於面孔對比度的改變較大,而淡妝更多是修飾。因此,為了進一步探究淡妝濃妝區別,他們盡然利用EEG去分析P1和N170兩個component。利用了一個精巧的不相關實驗設計,作者們巧妙的讓被試們不直接判斷面孔的美貌,但是又能充分出來面孔信息。從而探索到我們在自然條件下如何面對這些面孔。同時還收集了被試們對於面孔的一些主觀判斷。
這是大致的圖片。正如同所有的利用彩色面孔的實驗,膚色的控制不佳沒準導致它被發表在了plos one上。
結果正如同科學家們的假設,也與之前的研究結果吻合。淡妝的面孔的確感受起來不一樣。P1的不顯著和N170的顯著表明,大腦對於淡妝的面孔處理和濃妝和不帶妝不同。此種不同不能簡單點歸因為圖像的低層次差異,而應該是面孔處理階段的差異。具體結果應該被解讀為淡妝在我們大腦內的處理更佳流暢輕鬆。當然本實驗由於沒有嚴格控制妝容其實是有極大缺陷的。
普通讀者可以跳過這一段,因為會涉及比較複雜的信息處理過程。對於上述結果有兩種解讀,第一種就是面孔的二階信息隨著化妝的變化。這和我本人秉承的觀點類似:在處理面孔時,大腦會按照一個所謂face space來處理面孔。每個面孔在space即使一個坐標點,美貌在這個情況下就是一個面(或者更高維度)。淡妝可以讓面孔更靠近space的中心模板;而濃妝由於過度強調了差異性,反而過猶不及,和不化妝一樣的位於比較開外的位置。因此,越靠近中心,處理起來越簡單。而另一種解讀也合理,淡妝讓面孔的明亮/色塊過渡更流暢;而濃妝由於加強了對比度,反而不流暢。處理淡妝可能只要地空間頻率信息,而濃妝需要具體分析高空間頻率信息,因此加大了處理量。
總之,這個結論似乎說明了淡妝對於面孔的確有很大提升。而濃妝的效果比較複雜,慎用。當然,我們的解讀要再細緻點兒。首先,畢竟在化妝品公司贊助下(甚至有作者就是資生堂的科研人員),科研工作者是不是本身就對結果有一個預設呢?這我暫不做評價,只轉述我特別喜歡的Kendrick Kay的一句話,當我們研究大腦的時候不要過度依賴於我們自己大腦(的預設)。假設我們本身就認為(沒準來自於資生堂或者別的化妝品公司的壓力)化妝品有用,是不是對實驗設計以及解讀一種欽點呢?當然,拿著他們的資金肯定身不由己。說不好聽點,倘若結果不好(不符合funder預期),沒準以後經費都沒了。對於此種可能問題,難怪論文提交時候都要詳細闡述有無利害關係。
其次,相比其餘的面孔領域研究,化妝品研究無論是科學家數量還是素質都差於研究情緒或者是解碼身份的,因此在研究本身設計角度就有缺陷。我詳述的2017這篇論文亦是,最大的缺點就是沒有量化何為淡妝何為濃妝;因此不夠完善。
科學家其實早就觀察到了生活中不少現象,希望用科學的觀點和方法探究現象的原因。化妝品就是如此。在科學家眼中,化妝品就是對於面孔的一種控制方法,那麼自然值得學習。但是由於技術,科研方法,以及本身對於面孔的理解還有不足,現在的結論非常的初級,以至於看似和廢話一樣。不過,這一領域得出的結論已經和其他領域產生了共鳴,我覺得達到真正理解指日可待。
到那一天,我們這些男性科學家沒準就能說,看完paper後雖然不懂色號,但是也算是能了解化妝品到底能幹嘛,怎麼改變,以及背後的原理了。
最後祝您身體健康,再見。
參考文獻
Etcoff, N. L., Stock, S., Haley, L. E., Vickery, S. A., & House, D. M. (2011). Cosmetics as a feature of the extended human phenotype: Modulation of the perception of biologically important facial signals. PloS one, 6(10), e25656.
Little, A. C., Jones, B. C., & DeBruine, L. M. (2011). Facial attractiveness: evolutionary based research.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Biological Sciences, 366(1571), 1638-1659.
Mulhern, R., Fieldman, G., Hussey, T., Lévêque, J. L., & Pineau, P. (2003). Do cosmetics enhance female Caucasian facial attractivenes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smetic Science, 25(4), 199-205.
Nash, R., Fieldman, G., Hussey, T., Lévêque, J. L., & Pineau, P. (2006). Cosmetics: They influence more than Caucasian female facial attractiveness. 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36(2), 493-504.
Tagai, K., Shimakura, H., Isobe, H., & Nittono, H. (2017). The light-makeup advantage in facial processing: Evidence from event-related potentials. PLOS ONE, 12(2), e0172489.
Tagai, K., Ohtaka, H., & Nittono, H. (2016). Faces with Light Makeup Are Better Recognized than Faces with Heavy Makeup.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7.
推薦閱讀:
※Module 29: 多重比較(二)
※神經科學入門需要看什麼書?
※咦?這些也會影響我們的臉么?
※九/十月刊| 另一條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