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神無罪」和心理學的人本主義轉向

文/寶木笑

不知有多少朋友和筆者一樣,每當回憶高中的學習生活時只能用「不堪回首」來總結。現在學生的學習壓力仍然很大,但至少官方態度還搭著一塊兒「減負」的遮羞布,但筆者那個時候「減負」的提法還未出現,從小學到高中,學校和老師最熱衷的就是排名次,不但一個班級內部要排名次,年級內部也要排,學校裡面排名次不過癮,還要整一套相同的考題全區排名次,全市排名次……那個時候「高考決定命運」深入人心,大學還未全面擴招,競爭本就激烈,加之這種瘋狂的排名次行為,當時學生的壓力可想而知。然後,我和好多同學就成了莫名的「對手」,甚至「仇敵」,更可悲的是每個人都不放過自己,自己和自己較勁。「走神」成了大家共同面對的珠穆朗瑪,很多人都沒有被「對手」打敗,卻被自己無法抑制的「走神」差點兒搞崩潰。越不想走神就越走神,我當時房間里貼滿了紙條,無非就是提醒自己不要走神,現在想來真是神神道道的,班上個別同學甚至用輕微自殘的方法去試圖克服走神,那種外部學習的疲累和心理上的焦慮現在想來還不寒而慄。這讓筆者想起《走神的藝術與科學》這本書的開篇,作者邁克爾?C?科爾巴里斯轉述了他妻子的親身經歷,他的妻子在讀小學時曾因上課時走神看向窗外而被罰,或許她正在暢想自己策馬賓士之類的,當時她受到了鞭打——用小皮鞭狠狠地抽打手掌,這件事情給他的妻子留下了一生的回憶,當然並不美好。

著名的《科學》(Science)雜誌的姊妹刊《美國科學人》對《走神的藝術與科學》這樣評價:「不管你長於哪個領域,精於哪種知識,都推薦你讀一讀這本書,你一定會發現,簡單的現象有時比我們想像的更加奧妙。」 邁克爾?C?科爾巴里斯不愧是研究了一輩子心理學的高手,他的科普書在紮實的專業功底基礎上,很真誠,很好看,《科學美國人》與《紐約時報》一同稱讚其著作兼具「知識與趣味」、有其「獨特的魅力」。《走神的藝術與科學》延續了邁克一貫的風格,他善於從身邊的心理學現象入手,很有舉重若輕的調調,這回從「走神」這樣貌似的小事兒說起,旗幟鮮明地為走神「正名」,大有當年「革命無罪,造反有理」的架勢。「走神無罪」簡單四個字,在邁克是一本新書的起點,但對有些人,比如當年的我和我的那些把自己「折磨」得很辛苦的同學,卻是一種遲來的福音和救贖,如果早些年能夠遇到邁克這樣的心理學家和科普大家,也許我們的高中生活雖然辛苦但至少不會「心苦」。

對傳統心理學認知的顛覆和重構是《走神的藝術與科學》的基調,而全書卻仍然在用心解讀其背後的科學依據,這是一本嚴謹的心理學科普書籍。邁克圍繞著導致我們分心游神的「罪魁禍首」、大腦內掌管短期記憶與位置的器官——「海馬體」展開,從生活的方方面面講述了走神的藝術與科學:記憶、時間、神遊未來、講故事的演化、做夢以及幻覺,這些現象都與走神密切相關。全書完成了從對「分心有害論」的質疑,到解釋記憶怎樣成為走神的「培養皿」,人類又如何靠時間演化出神遊過去與未來的能力,最終實現了詮釋這種能力讓人類為可能出現的危機做好準備的科學論證。除此之外,邁克的科學設想也十分大膽,比如第九章中近乎爆炸性的論點,他贊同了「藥物的確能為我們的思想增添隨機性」,同時也提到了硬幣的另一面:為了戒掉藥物所受的痛苦十分巨大,「遠遠超過了藥物引發靈感所帶來的愉悅感」,而且「大部分的神經致幻類藥品都是非法的」。可以這樣講,關於「走神」這件對我們來說既普通微小又神秘莫測的心理學現象,邁克完成了一種心理學角度的全域解讀,更實現了他自己在前言中所說的:「在這本書里,我漫步於走神的高峰低谷,希望能為其正名。」

為什麼說邁克和他的這本書是一種心理學的人本主義轉向?心理學的發展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或者說是三種流派在齊頭並進,只是產生的時間略有不同,即行為主義心理學、精神分析和人本主義心理學,而人本主義心理學出現的時間最晚,其20世紀50年代出現於美國,但人本主義心理學自從誕生之日起就顯示了極為強大的生命力。馬斯洛、阿德勒、羅傑斯、羅洛?梅這些心理學大師共同開拓了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學術版圖,正統的弗洛伊德主義者通過強調性的重要性而形成了生物決定論,行為主義者則通過強調條件反射的作用而形成了環境決定論,而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精華之一——個體心理學既反對弗洛伊德的生物決定論,也反對行為主義的環境決定論,在駁斥了環境決定論和生物決定論的基礎上,人本主義心理學論證了還有另外一種力量的存在,即人的「創造力量」,強調心理學的研究應該尊重人的價值與尊嚴,心理學突破了機械科學論的藩籬和神秘主義的窠臼,將關注的眼光最終回歸到人的本身。而邁克和他的《走神的藝術與科學》正是在這樣的價值理念基礎上,通過九章妙趣橫生的篇幅,將以往人們否定和苦惱的心理學話題變得親切。

人本主義雖然美好,但其致命的弱點是人們容易在回歸人類價值本身的同時,無視科學的數據和客觀的現實而走向另一個極端,從而有可能被打上主體思辨哲學和無根本體論的印記。邁克值得尊敬的地方在於,《走神的藝術與科學》仍然堅守科學主義的精神內核。全書從德國醫師漢斯?伯格(Hans Berger,1873—1941 年)「腦電描記法」開篇,詳細分析了大腦的思維原理,其中既有20 世紀70 年代瑞典生理學家大衛?H?英格瓦(David H.Ingvar)和丹麥科學家尼爾斯?A?拉森(Niels A.Lassen)通過外部監測器追蹤放射性物質在大腦中的思維路徑,又涵蓋了最新的關於「走神」的醫學和心理學研究,將這一貌似普通的心理學放置在科學主義的顯微鏡下,為全書夯實了堅固的科學基礎。邁克並未滿足於對「走神」源定義方面的科學論述,在全書後面的章節中,他從技能、知識、特定事件三個層面詮釋記憶的本質,從心理學和動物行為學的比對中揭示人類精神時間旅行的內涵和外延,從對「海馬體」的研究入手解釋我們大腦的「走神」素材是如何被時間串聯,直至我們的夢境、故事敘述能力、幻想等方面,可以說「走神」貌似普通的標籤背後是極其複雜的心理學、生物學、醫學、解剖學、社會學等學科的交叉。

心理學的人本主義轉向最新的成果是積極心理學的誕生和蓬勃發展,積極心理學在上世紀末興起於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大本營——美國,它一經提出便引起強烈反響,引起了普遍的興趣和關注,逐漸得到推廣深入,形成了一場世界性的積極心理學運動,在多個領域產生了巨大影響。傳統心理學把研究重點放在人類各種心理問題的表現、原因及矯正方面,認為心理健康的表現就是沒有心理問題,消除心理問題就等於恢復了健康,這種認識上的誤區導致心理健康教育把關注重心放在了修復心理問題、預防心理危機上,甚至學校開設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的內容也大多以心理問題為主題。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才會對「走神」「談虎色變」,因為走神意味著「注意力不集中」,意味著一種對自己是否「正常」的惶恐,本書的導讀說的十分形象:「還記得上一次,你在課堂上試圖專心聽講的情形嗎?又有多少個夜晚,你發誓要學習到天亮,思緒卻在短短几分鐘內飄散到九霄雲外?從小到大,我們被教育,分心是壞習慣,專心致志才是美德。」而這對於我們自身來說無疑是一種人為的枷鎖,也許「走神」自身並未有那麼大的危害,反而是這種傳統意識下產生的內疚和焦慮讓人們蒙受了更多的損失。

《走神的藝術與科學》引用了一項研究數據,研究者開發了一款手機APP,通過這個APP 研究者們和來自83 個國家的5000 人取得聯繫,在白天不定期地詢問這些人正在做什麼,結果顯示,當突然被問到這個問題時,46.7% 的人正在想著的事情,與所做的事或者應該做的事無關,也就是說,他們正在走神。《走神的藝術與科學》最重要的一個內容就是通過科學數據和實驗事例論證一個不爭的事實:沒有人能夠做到不走神,每個人都會走神,邁克自己的說法是「就算是老鼠也會沉浸於神遊」。正是在這種意義上,邁克實際上在引導人們坦然接受自己的「不完美」,而這正是人本主義心理學和積極心理學最為重要的題中之意,「走神無罪」不僅是一種戲謔的自嘲,更是一種對傳統主流心理學存在著的嚴重的貶低人性和非人化傾向的顛覆。

也正是在這樣的基礎上,《走神的藝術與科學》一路高歌猛進,繼而提出了更深刻的觀點,通俗一些的說法就是「走神也沒有那麼差勁兒」,甚至「走神也有自己的好處」。這方面,邁克在書中的核心思想非常清晰,即在不斷適應現有生活的過程中,我們需要片刻逃離現實,去反思過去的教訓,理解別人的想法,思考未來的可能,走神是創意的源泉、創新的星星之火,從長遠看會帶來幸福感的提升而不是降低。在後續的章節中,這種思想得到了非常全面的論證,特別精彩的是與人類的語言和講述故事的能力相結合,邁克通過豐富的科學案例,詮釋了貌似小小的「走神」卻是「萬物靈長」之所以有靈的鑰匙。「走神」帶來的蝴蝶效應開闢了人類最可寶貴的精神特質,儘管科學表明其他動物或許在有限的領域進行著有限的精神漫遊,但是源自「走神」蝴蝶效應的語言和故事技能讓人類的精神生活得以延伸,變得無邊無界,而這最終成為定義人類獨特性的決定性因素。這種對自我已然存在的特質的認可和肯定已經很有人本主義心理學大師羅傑斯的風采了,與羅傑斯非常著名的「來訪者中心療法」異曲同工,即不將來訪者作為病人看待,心理學家和心理醫生與來訪者之間真誠地表達自我,相互理解,彼此接納,激發來訪者主體內在的潛能進行自我理解,改變對自我和他人的看法,產生自我知道的行為,營造一種適宜的心理環境,使人們的生活經驗更加開放,從而更重視存在的生活,接受和肯定自我,減少內在的衝突,增加對自身的信賴,進而找到「生命的真實」。

很遺憾,我和我很多同學的青春沒有浪漫在「十七歲的花季」,而是爛在了高考前與「走神」的那場無望的「戰爭」中,甚至在高考的考場上,我們仍在為自己的「走神」而內疚、惱怒、焦慮和無助,我們也最終都沒有考入與平時成績相對應的大學……《走神的藝術與科學》中說佛陀曾對我們做出過如下建議:身心健康的秘密在於不哀悼過去,不擔憂未來,以真誠和智慧之心好好活過現在。然後,邁克將佛陀的話理解為「冥想時,我們不去思索過去、現在的種種紛擾,也不去回憶曾經的歡樂和苦惱,我們按照指引只關注自己的內在,將注意力從身體的一部分轉到另一部分,或者深入地體會自己的呼吸」。佛陀此意的原文是:「不思過去,不慮將來,我生只在一呼一吸須臾之間」,即我們熟知的「當下」二字,這個「當下」不僅僅是時間和空間的「現在」,更是一種對自身此生此道的接納和坦然,而這正是心理學人本主義轉向帶給我們最大的溫暖和信心,昨日之日不可留,但我們至少可以如邁克所說「停止為自己的走神而自責,學著去享受做白日夢、放任思想遨遊的樂趣」。

—END—

————————

更多文字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寶木笑說(baomuxiaoshuo)

講述老百姓自己的讀書生活。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九把刀的殺手系列小說?
余華小說中的冷漠筆觸是如何做到的?
理想主義者的輓歌

TAG:书籍评价 | 走神 | 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