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行業的自我救贖,99%的努力都用錯了地方

作者:薛洪言 蘇寧金融研究院互聯網金融研究中心主任

進入2017年以來,P2P行業月度新增問題平台(含跑路、提現困難、經偵介入三類)數量逆勢上升,似乎有死灰復燃之勢,投資者也本能地捂緊了錢袋子。本想借著國家的嚴厲打擊肅清敗類、為整個行業「恢複名譽」的從業者,看來還要耐心等上一兩年了。

市場卻不等人,財富升級背景下,大資管行業全面爆發,巨頭加快圈地步伐,機遇窗口一過,P2P行業難免邊緣化,但跑路、高風險的帽子摘不掉,行業註定難以進入主流理財市場,坐等行業的「自行清明」恐怕是來不及了。短期內,平台的自我救贖是唯一的出路,但恰恰,可能99%的努力都用錯了地方。

「變好」的表象下藏著最大的行業危機

整體來看,P2P專項整治以來,成效顯著,月度新增問題平台數量明顯下降。如下圖1所示,自2016年8月以來,問題平台數量從每月最高新增70餘家降至23家左右,同時,性質最惡劣的平台跑路數量也快速降低,已經從月均40家左右的水平降至個位數以下。

問題平台數據快速下降的同時,行業交易量也在穩步提升。2016年12月,行業單月交易量達到2443億元(受春節因素影響,2017年1月交易量略有下降),同比增長83%,環比增速也達到11%,行業累計交易量突破4萬億大關。

整個行業似乎朝著健康、可持續的方向發展著,但實際的情況卻是,目前的P2P更像那艘「泰坦尼克號」,駛向一座被大霧遮擋住的冰山。繞不開這座冰川,高速增長的假象將很快化作泡影。

這座冰山就是大眾投資人心中的「行業印象標籤」。對投資人而言,投資的平台出現提現異常甚至捲款跑路無疑是最大的傷害,這種「受傷體驗」經過投資人的家庭、親戚朋友甚至社交平台、媒體的向外傳播,反過來會對整個行業的品牌形象帶來難以逆轉的損害。時日稍久,行業在公眾的印象標籤中就會增加一條「高風險」,從而把主流投資人阻隔在門外,發展空間越來越局限。

好在,還有「國資系」、「上市公司系」、「風投系」甚至「銀行系」等幾個標籤一度成為行業發展的中流砥柱,得以獨立於行業整體的「高風險」標籤,成為P2P投資者的避風港灣。

在網貸論壇上,經常可以看到類似這樣的對話:

問(網友):現在P2P跑路的這麼多,還能不能投啊?

答(意見領袖):買**平台吧,有國資背景,雖然利率低點,但比較靠譜。

底下一群網友附議……

在網貸第三方平台中,通常會給平台貼上「民營系」、「銀行系」、「上市公司系」、「國資系」等標籤,便利投資人選擇。數據顯示,2016年8月-2017年1月,「銀行系」、「上市公司系」和「國資系」平台月交易量佔比提升接近10個百分點。

但市場逐漸發現,上述標籤亦非P2P投資的「避雷針」。據不完全統計,標榜國資系的平台中,先後有近20家出現問題,甚至不乏經偵介入。國資系都不靈了,上市公司系就更不用提了。

「避雷針」的失靈使得P2P投資在用戶心中引發了極大的認知混亂,既然沒有哪類平台是絕對安全的,那些活躍的網貸老鳥或意見領袖們也不敢再隨意推薦平台。面對P2P投資,普通投資人變得無所適從。

首先要理解,並非中字頭央企背景才叫國資系,某縣級市下屬某事業單位入股的投資基金參與入股的一家P2P平台,也是國資系,沾點國資背景即可。在國企發債都有違約的當下,此類平台一旦出事,根本不會像投資人想像的那樣有人會出來兜底,事實也是如此。更何況,還有一批和國資毫無關係的平台打著「國資」的名義吸引投資人,造成「國資系」這一金字招牌含金量的急劇下降。

一如大霧中的航船失去了「燈塔」指引,P2P投資在大眾的認知中失去了「安全性標籤」的指引,漸漸失去群眾基礎,離主流市場遠去。

摘帽「高風險標籤」,是自我救贖的關鍵一步

不解決「高風險」的負面標籤,行業發展終究邁不過主流理財市場那道坎。摘帽,成為自我救贖的關鍵一步。為整個行業正名需要更大的力量和更長的時間,就單個平台而言,為自己正名才是要緊之處。

自2016年以來,不少P2P平台有意去P2P化,大力宣傳金融科技企業的定位,以為換個馬甲就能換個印象,從效果上看更像行業集體自嗨的鬧劇。談何容易。

貼標籤是人們對事物進行快速認知的簡便手段,越是不熟悉的事物,越習慣用標籤進行歸類和認知。標籤化認知難免會「一竿子打翻一船人」,但自古以來就是如此。

流傳已久的一些諺語,如「久病床前無孝子、久貧家中無賢妻」,「自古雄才多磨難,從來紈絝少偉男」等等,都是標籤化的產物,有失偏頗,但絕大多數人都奉為圭臬。近來的一些標籤就更多了,比如「富二代」、「鳳凰男」、「直男癌」、「綠茶婊」、「高富帥」、「土肥圓」等等,每個標籤都有特定的含義,更是偏頗的利害。富二代一定是紈絝子弟嗎?鳳凰男一定就勢利薄情嗎?自然不是,但包括你我在內的大多數人,可能都在有意無意地用某種標籤去判斷某個人或某件事。

每片樹葉都是獨一無二的,但誰有時間和精力去辨別每片樹葉的與眾不同呢?在這種集體性認知的強大影響下,很多標籤,貼上了,往往就揭不下來了。所以,如果大家都認為你是P2P,那你就是一家P2P公司,一再地否認除了讓人覺得掩耳盜鈴以外,並沒有多餘的用處。

除非要徹底退出P2P這個行業,否則正視問題永遠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不妨主動擁抱P2P這個行業標籤,然後再努力為自己找一個靠譜的標籤化認知。

幾年前,塑造這樣的認知極其簡單,地方政府站個台、電視台做個廣告、明星代個言,人們便認為你是靠譜的。後來,事情變難了,只有藉助股權的紐帶才能強化這種認知,於是,國資系、風投系、上市公司系等標籤也風光了一陣。再後來,股權紐帶也不管用了。於是乎,投資人陷入認知混亂,而平台自己也如無頭蒼蠅般無所適從。其實,可以再造一些靠譜的標籤啊。比如:合規。

是的,在筆者看來,合規將是未來一段時間內P2P平台安全和靠譜的代名詞。哪家平台被率先貼上合規的標籤,這家平台就不愁沒有客戶。

但大多數的P2P平台恰恰把合規當成了枷鎖,本不肯輕易就範,怎麼會主動積極地配合呢?

於是,我們看到,很多交易量排名靠前的大平台,都遲遲未上線銀行資金存管(對這些超級大平台而言,未上線的原因恐怕更多在其自身);一些平台,還在留戀大額標的的美好時光,遲遲不願意轉型;更有一些平台,雖體量巨大,但並未形成基本的對金融的敬畏之心,仍然在灰色地帶上弄潮,追逐一點蠅頭小利;諸如此類,不一而足。

我就不明白了,在這搶佔用戶心智的關鍵時刻,怎麼就沒有一家平台站出來,勇敢地在自己身上貼上「合規」的標籤呢?是的,也有一些平台會宣傳自己的「合規」,但總感覺猶抱琵琶半遮面,並不敢用盡全力,好像自己「合規」得太高調會引禍上身似的。也許,真的是「合規」得還不夠吧?據報道,目前廣東P2P無一合規,也佐證合規的重要性與獨特性。

沒錯,要做到徹底的合規,並非輕而易舉。但不脫胎換骨,又哪來的羽化成仙呢。

切入主流用戶市場,只是拿到了入場券

在任何行業,「合規」都是最基本的要求。P2P行業有自身的特殊性,但無論如何,「合規」的標籤也只是敲門磚而已。人們會因為你「合規」而考慮你的產品,但並不會僅僅因為你的「合規」而做出購買的決定。

拿著「合規」的入場券,你進入到主流市場的果園,沒有時間流連忘返,你要做的是抓住短暫的時間窗口,把最好的一片果樹給圈起來。因為,合規是最基本的要求,或遲或早,不合規的平台會被淘汰,大家都能拿到進入果園的入場券。

至於怎樣又快又好地圈住一片果樹,涉及到戰略制定(集中資源)、產品定製化研發、針對性營銷等一系列組合拳,有時間再細說吧。

作者微信公號:洪言微語(ID:hongyanweiyu)

——————————————————————————————————————

PS:歡迎去我的LIVE分享頁,系統了解 互聯網金融/金融科技 相關知識


推薦閱讀:

P2P行業如何平穩度過轉型期
互聯網投資理財五:人人貸全面解析!
怎麼理解銀監會王岩岫最新透露的 P2P 網貸行業監管的十大原則?對從業者有何啟示?
北京網貸整改要求曝光:行業或回歸2007年前後的簡單純潔?
如何看待借貸寶高額的逾期管理費?

TAG:P2P | 跑路 | 互联网金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