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BIM核心理念談1:CaBIM與BIM

(2012)在《關於CaBIM的舉例分析》一文中舉了9個例子進行分析(附後),意在更好的對BIM進行定義。這兩個概念放在一起定義的確是較為容易的做法。

有人問:既然存在計算機輔助的BIM,那麼是否還存在不使用計算機輔助的BIM?

是的。按照是否使用計算機輔助來劃分,則必定有使用計算機的與不使用計算機的。其中,使用計算機的作業,就是在使用某種軟硬體工具的CaBIM應用(有時候只使用硬體,比如投影儀和視頻會議系統等等。即使在IT行業,軟體硬體的界限也存在爭議)。當然如果我們過分地討論為數不多的非計算機的BIM,那麼意義就不大了。這個概念上的邏輯思辨只是為了明晰概念本身,而不一定有其實用價值,所以適可而止,我們討論的目標仍然是如何基於CaBIM來實現BIM。這同樣適用於最近被廣為討論的「3D和2D的BIM」。

意義更大的討論是:傳統業務本身是否可以納入到BIM的範疇之中?比如設計,預算和施工。

這個問題的範圍是很模糊的:何為傳統業務?我們如果僅僅是簡單的將使用了某種BIM軟體的業務納入BIM,比如基於三維模型的單專業設計、三維動畫效果、三維管線碰撞檢查,那麼BIM將有可能只是一個新概念的籮筐而已,並無新意,那很可能是百分百的忽悠,有人戲稱為「夾生大西瓜」真是很貼切。我們暫且將BIM定義為極為狹義的一個小範圍,先搞清楚它的核心邏輯,然後再擴展到與各種傳統業務的交織的關係,這個辦法可能比較容易一些,那我們就先從簡單的開始做起。

這個狹義範圍的BIM定義是:任何兩個傳統業務之間的信息化協作。這一定義狹義到了這種程度:某種做法或案例如果失去這個,那就可以判定不是BIM。

這裡的傳統業務應當理解為像結構設計、暖通設計、製作預算、製作進度計劃、設備計劃性維護、辦公空間規劃這樣的層級,比它們層級再低一級的工作就是操作步驟(比如製圖、計算工程量、畫表格),再高一級的則要看從什麼角度來劃分歸類(比如設計、施工和運維這樣的大類)。

在這個定義之下,BIM就完全超出傳統業務本身了,而僅僅定位於是傳統業務之間的協作,而且是以信息化為主要手段的協作,這個協作業務所處理的是信息,這是一個處理信息的過程,其基本作業單位是建築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這種模型是建築信息結構化的傑出代表。當然,其信息化工具就是CaBIM。

我們可以通過羅列所有的傳統業務,然後試著將他們通過信息化工具進行協作或信息交互,看看會有怎樣的新價值的出現。其經常可見的具體表現形式就是基於CaBIM工具的信息傳遞,前一個業務的信息傳遞給後面一個,這種BIM的作業方式帶來了超出原有兩個業務價值的新價值,產生了1+1>2的效果。這要求處於不同業務的利益方進行協作,包括設計中的各專業、設計與施工、項目管理的各方、建設方與運營方等等的橫向協作,目前比較推薦的是信息密集型的業務之間進行協作的探討,他們的協作最容易產生BIM的價值,我們需要先從簡單的做起。

存在一個比較悲觀的角度:如果兩個傳統業務之間並無協作的習慣,或者他們就算是協作也產生不了新的價值,於是在他們之間無論如何也組合不出來BIM的生產方式。這就是徒勞的嘗試,不幸的是,在遠低於發達國家水準的中國建築業運作水準線上,這樣的組合比比皆是。這個嚴酷的現實迫使我們必須從BIM的核心邏輯開始進行全面的重新反思,進而尋找那些適合於中國的業務模式。我相信這些模式的數量必定少於發達國家,但是比較幸運的是:我們有足夠大的發展空間,無論是規模空間還是價值空間。這大概是唯一可資樂觀的地方了。

參考:BIM的基本作業單位(一),BIM的基本作業單位(二):模型

—————————————————————————————

附《CaBIM舉例》:

對於CaBIM這個概念的理解是與BIM的定義伴生的,但由於對BIM進行精確的定義頗為不易,我們就先通過一些具體的CaBIM例子的分析來看看CaBIM的概念,然後從這個獨特的角度去理解BIM。參考:主要的CaBIM軟體在中國民用建築領域中的定位分析(2012版)

▲一個CAD工具,當你用它在畫風景畫的時候,它就是電子畫板。當你用它在輔助設計的時候,它就是Ca-Design,也就是CAD。當你用它來輔助BIM時,它就是CaBIM。(圖示舉例,CAD繪製的風景畫,傳統CAD施工圖,MagiCAD或魯班模型)

▲BIM是一個處理信息的過程,它並不是總需要某種軟體工具的,比如協作討論經常使用的是遠程視頻會議系統(也許並不是在討論一個三維模型,而是在看某一個表格),當然你也可以將其歸入廣義的CaBIM陣營。(圖示)

▲Visio在用於空間規劃的時候,是標準的CaBIM工具。(圖示)

▲微軟的Project軟體看起來沒有關於建築物的形象的圖形,但是,當一個熟練的工程師看到一張進度圖而在腦海中產生了三維的建築形象,那麼可否將Project與大腦的人機協作合併起來理解為CaBIM呢?如果是,那麼Excel和Word也同樣是——當它們被用於叫做BIM的生產方式時——此時,可以推及所有的協作方式都是BIM,這是一個含義極為廣泛的定義。

▲而將Project與3DMax軟體協作起來進行虛擬施工,則是標標準準的BIM應用,即使後者也通常被當做是BIM的反面典型(3DMax製作的僅用於查看建築美學效果的模型,通常被認為是「沒有信息的模型」)。於是,我們此時又可以理直氣壯地把兩者都列入CaBIM的陣營了(相比於前述的人機協作的有爭議的例子)。

▲既然3DMax都能夠列入CaBIM的考察範圍,那麼SkechUp就更有資格了。那麼為何有些書籍(BIM手冊)沒有將其定性為BIM軟體呢?這與其討論語境有關。SkechUp的軟體架構並非是針對BIM而設計的,其面向型體的基礎架構與面向建築構件的BIM思想完全不是一個方向。但是當你把SkechUp用於建立BIM建築模型時,尤其是藉助大量的第三方插件進行建築性能分析時,這就是不折不扣的CaBIM,而且其建模效率還不低。這個特色在很多的圖形引擎軟體中都可以看到,包括前述的CAD和3DMax。

▲按照前面的例子分析,傳統的CAD,3Dmax和SkechUp都可能在某種情況下成為CaBIM,那麼是否可以推及:REVIT在某種情況下不屬於CaBIM?是的,只有在REVIT用於輔助BIM的工作是,它才可以稱為CaBIM。

一款軟體是否屬於CaBIM取決於如何去使用它。」BIM軟體」這個稱謂是對一款軟體的定性,而CaBIM這個稱謂則是對於軟體應用方法的定性。我們經常爭論某一款軟體是不是屬於BIM軟體,這樣的界定忽略了這一款軟體的BIM與Non-BIM兩種相反的使用方法,因此,CaBIM比「BIM軟體」這一稱謂更好。

有很多朋友很關心:既然歐特克傳統的幾款軟體聯合起來也可以輔助BIM,那又為何收購REVIT等一系列軟體來架構其CaBIM平台?其實在收購REVIT之前,歐特克是在研究如何基於其原有CAD平台來架構成CaBIM的,其結果是競爭力不如REVIT這種軟體,後者從骨子裡就是按照面向BIM的思想開發的。我們可以同樣對比REVIT和SkechUp的產品定位。

▲再來看看CaBIM的一個重要特徵,即協作。仍然是拿CAD舉例,如果CAD軟體是在輔助設計,那麼圖層管理是做什麼的呢?我們都知道,在傳統的設計工作中並沒有圖層管理這回事,那麼為何CAD軟體裡面有這個功能,它是輔助什麼業務的呢?

插一個題外話來討論一下:電腦是為了幫助人們的某種工作而誕生的,那麼殺毒是在幫助什麼?查殺電腦病毒是人世間從未沒有過的新鮮事物,除卻千年蟲問題時代香港街頭兜售的殺蟲藥。類似的還有郵件密送、標籤式分類、在線文檔協作、社交網路、微博、圈頭像等等應用。

這個題外話是想說明,計算機信息化的發展已經遠超傳統的業務過程本身,它擴展出來很多外延,這個外延的範圍甚至於大到了自成體系的程度。互聯網就是一個典型,互聯網不是對傳統人類社會的某種模擬,而是完全的重新建立了一個虛擬的世界,所以如果說計算機是對人類思維進行仿生的結果的話,那麼互聯網就是在此基礎上的創世紀。

這個革命性的特徵在CAD時代表現得還不夠明顯,在BIM時代就完完全全得展現出來了。CAD時代為建築業的計算機應用打下了充分的基礎,到了BIM時代則重新建構起全新的體系。這個全新的體系不僅僅是對於傳統業務的幫助,更是一個自成體系的關於建築設施的信息處理過程。

▲翻譯的例子。中國人和外國人交流需要翻譯,廣東人和山西人交流卻不需要翻譯,因為他們的口頭語語言雖然完全不同,但卻可以使用完全一致的書面語進行交流,這就是秦始皇時代實現的「書同文」。在建築業的不同階段進行信息交流的過程中,哪種元素可以起到書面漢語的這種作用?

再回到圖層的問題。在若干不同專業的設計師進行協作時,甚至於在設計軟體與預算軟體協作及向設施管理的空間管理系統傳輸空間數據時,圖層功能變得非常重要,某種屬性相同的圖元被安排在同一個圖層中,能夠輕易地被下一個軟體批量地處理。此時,圖層充當的是對圖元進行某種信息分類的管理功能。


推薦閱讀:

BIM學習 | 從2600萬年前的故事說起
如何入手學習rhino?
自學BIM怎樣開始?
現在是 2017 年了,你們覺得中國 BIM 的這條路走對了么?

TAG:BIM | 建筑行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