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電暈、輝光、電火花、電弧、尖端放電、低氣壓放電和高壓電弧的機理都是什麼樣的?它們的區別在哪裡?


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本帖來簡單地描述一下:

一.氣體放電的基本原理

我們都知道空氣的組成,約4/5是氮氣,約1/5是氧氣,還有其它氣體。當未載入電壓時,這些氣體均以分子的形式出現,例如N2、O2等等。

第一階段:起始階段

現在,我們把空氣密封在一個放電管內,然後在放電管的兩極之間加上電源電壓,如下:

首先,我們將電源E電動勢的電壓置為最低值,我們看到,電流表的顯示值是零。這是顯然的,電路根本就不通嘛。

現在我們開始調節電源E的電動勢,我們看到電流表中有一點電流了。

我們知道,空中是存在各種射線的,例如宇宙射線,太陽光線等等。氣體分子在這些射線的轟擊下,電子從原子核上剝離,形成電離。當然,已經電離的氣體佔總氣體量的比值非常小。我們把這個比值叫做電離度。

電離後的負離子也即電子奔向陽極,而丟失了電子的原子則形成了正離子,它們奔向陰極。但由於電離度太低,這些離子還沒到達電極,就被複合了。所以此時的電流極小。

我們繼續升高電壓,我們發現,儘管電壓調節的幅值比較大,但電流始終很小。這是因為宇宙射線的數量是固定的,因此雖然電壓變化大,而電流變化不大。

我們看右圖,我們看到起始階段的曲線十分陡峭,其原因就在於此。

注意,右圖的縱坐標是弧隙電壓,不是電源電壓。

我們繼續調高電壓,當到達一定階段後,電流發生了突變,此時的電壓叫做擊穿電壓Uc。

在起始階段,由於氣體的電離度很小,因此若把電源電壓降低,則上述現象立即消失,這說明,這一過程是非自持的。

另外,注意到這一階段的曲線是單調上升的。因為R_{h} =frac{Delta U}{Delta I} >0,也即弧隙電壓與電弧電流之比是正值,說明曲線對應的等效電阻Rh具有正阻特性。

現在,我們來研究一下陰極和陽極的:

兩極當然是金屬的(不過也不排除採用碳電極)。金屬電極在電離過程中會出現什麼情況呢?

1.熱發射:金屬因為溫度升高電子逸出。

熱發射與金屬的沸點密切相關。沸點越高的金屬,熱發射的最大電流密度就越大。

2.場致發射:在高電場下,自由電子越過勢壘而逸出。

當金屬表面具有高電場時,自由電子穿過勢壘逸出金屬的現象。

場致發射對於低壓電器的滅弧有重要意義。

3.光發射:當光線和射線照射到金屬表面而引起的電子逸出。

4.二次發射:當高速正離子、電子和負離子撞擊金屬時,引起的電子發射。

電子的逸出,均與量子物理學有關。例如熱發射的電流密度j表達式為:

j=A_{1}T^{2}  e^{-frac{11600W_{yc} }{T}  }

這裡的A1是係數,對於純金屬,它的值是100;Wyc是金屬逸出功;T是金屬表面溫度,單位是K

與兩極的金屬電離不同,空間電離包括光電離和電場電離,還有熱電離。

第二階段:輝光階段

氣體擊穿後,電離度當然增加了,大量的離子奔向兩極。同時,也有大量的離子在空中複合為正常氣體原子。

由於氣體電離度增加,弧隙氣體的等效電阻降低了,弧隙電壓也降低了,而電流卻增大了。如此一來,伏安特性曲線上任意點的等效電阻R_{h} =frac{Delta U}{Delta I} <0,說明曲線對應的等效電阻Rh具有負阻特性。

我們知道,所謂離子複合,其實就是電子返回正離子的過程。當電子返回原子時,會把它攜帶的能量以光的形式發射出來。由於某種金屬蒸汽原子的電離能是固定的,如果輝光區的介質中有某種金屬蒸汽的話,那麼它發出的光就是這種金屬所特有。例如鈉燈發出的光是黃白色的,而水銀燈發出的光則是藍白色的。

這個區域叫做輝光放電區。

輝光放電區的特點是:弧隙中整個空間都在放電,且溫度不太高。陰極的壓降大概在200V左右,而電流密度大概是0.1A/m^{2}

輝光放電發光體充滿著整個氣體放電管內,而且很美麗。

第三階段:弧光階段

1.電弧的基本形態描述

現在,我們繼續加大電壓,我們會發現一個現象:右側伏安特性曲線中,弧隙的電壓降低了,通過弧隙的電流增大了,現在曲線進入了弧光放電區域。

所謂弧光,其實就是電弧。

弧光放電的介質溫度很高,可達6000K。直徑很細。

在電弧內部,會出現一種有趣現象:正負離子在奔向電極的途中,會在某個區域複合,然後再次熱電離。這個區域叫做電子崩。由於正負離子複合會發出強光,所以電子崩的崩頭就是電弧中發光較強的區域。

在陽極,電子轟擊著陽極金屬,形成了陽極斑點;在陰極,同樣陽離子也轟擊陰極金屬,也出現陰極斑點。兩者統稱弧根根班。

我們來看電弧的電場分布:

最上面一張圖就是電弧了。左邊是陰極,右邊是陽極。

中間圖顯示的是從陰極到陽極的電場分布情況。

我們知道,在陰極附近有大量的正離子存在,因此在近陰極區,電弧電場變化特別劇烈,我們看到了電壓急劇上升;中間的弧柱區電壓相對平穩;右側的近陽極區又積聚了大量的電子,所以電弧電磁再次發生劇變,但程度上不如近陰極區。

下圖是電弧自身的電場分布,我們看到近陰極區電場改變數極大,但寬度不如近陽極區;中間的弧柱區電壓很平穩,說明弧柱區內其實就是一團等離子氣體,它的特性近乎於金屬導體;右邊就是近陽極區,它的電場改變數較小,但寬度更寬。

2.電弧的伏安特性

當氣體放電管中已經出現了電弧後,我們改變弧長或者調節電源電壓,會發生什麼現象呢?

(1)改變弧長後電弧的特性

我們發現,改變弧長後,電弧的電壓Uh和電流Ih都增加,長弧曲線在短弧曲線的上方。

其意義也很明顯:長弧的能量大於短弧的能量。

高壓電器中產生的電弧都是長弧,低壓電器中的電弧都是短弧,因此高壓電器的滅弧能量和難度遠遠大於低壓電器。

(2)電弧的負阻特性

電弧伏安特性曲線上的任意一點,電弧電阻Rh為:

R_{h}=frac{U_{h} }{I_{h} }  =tanalpha

當電弧電流Ih增加時,我們看到電弧電阻在減小。因此,電弧具有負阻特性。

事實上,當電弧電流增大後,輸入給電弧的功率Ph=UhIh也在增加,於是弧柱的溫度升高,直徑變大,反而使得電弧電阻Rh減小。

(3)電弧的動態伏安特性

設想電弧穩定地在1點燃燒,它的伏安特性曲線是AB,此時的電流是I1。

我們以較快的速度將電流調整到I2,電弧的工作點首先會移到2點,然後再下降到3點;如果我們快速地將電流調整到I2,相當於frac{dI_{h} }{dt} =infty ,則電弧的工作點首先會移到4點,然後再下降到3點。

為什麼呢?

電弧的溫度不允許突變——電弧熱慣性現象。

我們已經知道,電弧是一團等離子的高溫氣體,它的溫度在短時間內不允許突變,這叫做電弧的熱慣性

由於電弧的熱慣性,當電流快速變大後,電弧電阻瞬時間不變,因為Uh=RhIh,所以電弧電壓會上升,到達2點。隨著電弧電阻的動態調整,最後返回到3點。

當電流急劇地從I1增大到I2後,它會到達4點,最後返回到3點。

當電流減小時,情況也類似。

結論:電弧的靜態伏安特性曲線只有一條,但電弧的動態伏安特性曲線有無數條。

正因為電弧具有熱慣性,它不允許電流突變,所以電弧具有一定的限流能力。估計,這一點是許多人都沒有想到的。

看來,配電電器中出現的電弧,並不全是壞事呀!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交流狀態下的電弧又是怎麼回事:

圖的左側,我們看到這是一個實際電路:有交流電源E,有電阻R,還有觸頭K。當K打開後,觸頭間就會出現電弧。調節交流電壓值,我們就能得到交流電壓下的電弧伏安特性曲線。

右圖中,當電壓過零後,電弧不會重燃。等到電壓升到一定的幅值後,氣隙被擊穿,電弧開始出現。此時的電壓就是U0。

氣隙擊穿後,隨著電壓不斷上升,弧柱不斷地變熱變粗,弧柱的電阻也會下降,並進入負阻區。當Rh下降的速度等於Ih增長的速度時,Uh到達A點的最大值Ur,Ur又叫做燃弧電壓;此後,Ih不斷增長,當到達B點最大值後,開始減少。由於電弧存在熱慣性,這時的電弧電阻Rh比相同電弧電流但處於增大狀態下的電弧電阻低,所以圖中BC的曲線要比AB的曲線低。

C點叫做熄弧電壓Ux。從C點以後,電弧趨於熄滅。

我們來看電阻性負載的交流電弧電壓uh和電弧電流ih的波形:

圖中U是電壓波形。

(1)當電壓過零後,電弧在燃弧電壓Ur下開始點燃。注意到Ur就是A點電壓;電弧在熄弧電壓Ux後熄滅。注意到Ux就是C點電壓,

(2)電弧電流Ih在Ur和Ux的中間。

(3)從上半波熄弧到下半波燃弧中間的區域叫做零休時刻。電弧從第一半波到最後熄滅,每次過零時零休越來越長。

(4)交流電弧熄滅的條件是:零休期間,弧隙介質從離子態恢復為常態的強度Ujf,必須大於過零後的電壓恢復強度Uhf。即:U_{jf} >U_{hf}

說了這麼多,我們來看一個應用。

我們來設想,當交流電流過零前,若電極處於左邊是陽極右邊是陰極,見下圖:

過零前,陽極的外表面殘留著正離子構成的雲,而弧隙中間屬於等離子體,正負電子的數量接近均等;交流電流過零後,陽極變成陰極。由於正離子體積大質量也大,而負離子也即電子質量小它會迅速地移動,於是在新陰極的表面會殘留一層正離子構成的區域。

過零後新陰極附近的電場強度E0表達式為:

E_{0} =sqrt{frac{2nqU_{j} }{varepsilon } }

這裡的Uj就是新陰極近旁相對陰極的電壓。

過零後,E0也在增加。要產生電弧,新陰極必須要發射電子。而電子在變冷的新陰極中,只能依靠新陰極表面的高電場發射,也即場致發射,所以要求Uj要有一定的數值。但我們已經知道,Uj被這一層正離子給限制住了。其結果使得電流過零後恢複電壓被延滯,繼而電弧重燃也被延滯,弧隙也獲得了一定的耐壓強度,這種效應叫做近陰極效應。

近陰極效應是低壓電器熄滅交流電弧的主要方法,應用十分廣泛。例如低壓電器的滅弧柵,當電弧被切割成若干段後,在每一段中都形成了近陰極效應,再加上降溫,電弧被熄滅。

近陰極效應對高壓電器的長弧不起作用。

弧光區有關電弧的內容極其豐富,知識面也很廣,本帖只是蜻蜓點水般地點一下而已。具體細節有待於知友們自己去閱讀相關資料。

第四階段:火花放電區

其實火花放電區也屬於弧光放電區,只不過它的弧徑更細,溫度更高而已。我們就不去細談它了。

說明一下:有的書籍認為輝光放電後現出現火花放電,然後再出現弧光放電,有的書籍則相反。其實它們描述的是兩種不同直徑的電弧表觀現象而已,區別不大。因此,在新的出版物中,把火花放電和弧光放電合併為弧光放電。

本帖兼顧老的說法,知友們盡可以把火花放電區和弧光放電區合併。

二.流注理論

氣體間隙的擊穿過程,從流注理論來看是這樣的:

(1)從陰極發射的電子,在電場的作用下向陽極運動,經過一系列碰撞,產生了大量的新電子和正負離子。

(2)由於電子運動速度快,大量地集中在前進方向的前部,而正離子則留在後部,這樣就形成了一個電子和正離子構成的區域,叫做電子崩。

(3)電子崩的泵頭和崩尾削弱了間隙電場分布,使得其中複合作用增強。這些複合作用放出了大量的光子,使得距離甭頭不遠處產生了第二個電子崩。若繼續發展,又會產生第三個和更多的電子崩。

(4)若弧隙的擊穿繼續發展,電子崩就會連成一體,形成了一個從陰極到陽極的電離氣體通道,此時間隙被擊穿。這條通道叫做流注。

流注理論極好地解釋的氣體擊穿現象,是當前描述氣體電擊穿的主流理論。

三.有關氣體擊穿的一些知識,兼回答題主的問題

題主的問題是:

電暈、輝光、電火花、電弧、尖端放電、低氣壓放電和高壓電弧的機理都是什麼樣的?它們的區別在哪裡?

關於電暈、輝光、電火花、電弧我們已經說明。我們把回答的內容放在其它問題上。

什麼是尖端放電?

所謂尖端放電,指的是極不均勻的電暈放電。這裡所指的極不均勻,是它的一個電極為棒狀,而另一個電極為板狀。

(1)當棒極為正,板極為負時

在棒極附近積累了正空間電荷,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緊貼棒極附近的電場被削弱,而陰極的電場則有所增強,結果使得棒極附近的強電離區域電離度被削弱,不利於流注形成,因而電暈的起始電壓會增高

(2)當棒極為負,板極為正時

陰極表面形成的電子在電場作用下向正極(板極)運動,立即進入強電場區,引起劇烈的氣體電離,並由此形成電子崩。

因此,由於棒極附近的電場被加強,使得該區域的電離更加劇烈,更加有利於形成電暈放電,因此電暈的起始電壓相對棒極為正極時有所降低。

什麼是低氣壓放電和高壓電弧?

這個問題正好反映了氣體放電按氣壓變化的兩個方面。

我們來看下圖:

圖的右上方我們看到了巴申曲線。

巴申曲線縱坐標是擊穿電壓,橫坐標是壓強P與弧隙寬度d的乘積。

我們看到,在pd的高值與低值中間某處,氣體介質的擊穿電壓曲線有最小值。

(1)關於高氣壓

在一定的間距距離霞,當氣體壓力高於該電壓所對應的氣壓值時,間隙的擊穿電壓將得到提高。

原因:提高氣壓後,可以減小電子的平均自由行程,不利於電子積累能量,從而削弱電場電離的過程,進而提高氣體的介電強度。

在提高氣壓的同時,一般還採用高介電強度的氣體,例如六氟化硫SF6。一般地,在GIS中,六氟化硫氣體的壓強大約為0.7MPa(約為7個大氣壓)。

下圖是某著名水電樞紐中的GIS開關圖片:

(2)關於高真空

當氣體間隙被抽成真空狀態時,儘管電子的平均自由行程增加了,但由於間隙中所含氣體分子太少,電場電離的次數極大地降低,不利於間隙擊穿的過程發展。因此,高真空能提高間隙的擊穿電壓。

事實上,在真空下擊穿機理已經發生了本質的變化。

我們知道,電極的表面不可能是光滑的,存在微觀上的微小凸起。尤其是陰極的凸起尖端(見前面尖端放電的說明)電場強度很高,會導致強烈的場致發射。當場致發射嚴重時,電極表面會出現熱點。若電極材料的沸點較低,就會出現金屬蒸汽,最終導致間隙擊穿。

注意:這裡的氣體介質是金屬蒸汽!具體可參閱有關電接觸的文檔。

此外,還有微粒引發的擊穿。

在實用中,一般把斷路器的觸頭密封在真空泡內,並組裝成真空斷路器。真空斷路器一般用在中壓開關中(3到35kV)。

==================

這個帖子到這裡全部結束。真的寫得太長了,幾乎可以寫成文章了。

也罷,只要知友們覺得還有點價值,我就知足了。


很明顯,這是一道作業題


研究下PVD 和CVD就大概明白了


推薦閱讀:

TAG:電氣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