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康復行業在歐洲已經普遍成熟,它何時能在中國普及?
02-03
2016年末,北京舉辦了一場規格非常高的運動康復產業會議——MTT醫學運動康復國際研討會。主辦方邀請到康復醫療、國防康復、體育產業、商業健康險、康復投資、診所運營管理、醫生集團等七個領域的專家參會,包括積水潭醫院物理康復科主任郭險峰、301醫院骨科主任醫師李眾利、中信建投投行部懂事總經理李旭東等專家學者參會,北京體育大學運動康復系主任王安利擔任主持。
這場會議規格之高卻只在圈內引起反響,對於普通運動愛好者,但在存在運動傷病康復需求的人群中,卻很少人知道。正如運動康復產業在中國的現狀,仍在夾縫中生存。之所以說國內運動康復產業生存發展現狀不好,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人才缺失和商業運營機構數量少以及缺乏盈利模式。
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運動康復相關人才的來源主要是職業學校和大專院校,在國內,這條路基本被堵死。據懶熊體育不完全統計,全國開設運動康復相關專業院校數量在40所左右,以每屆畢業人數最多的北京體育大學為例,僅為100名。按照這個比例估算,全國運動康復相關專業每年職業及大專院校畢業生最多4000人,這對國內市場來說,無異於杯水車薪!因為人才缺失,運動康復產業商業運營機構的生存現狀非常嚴峻。以經營超過4年的弘道運動醫學診所為例,旗下共有兩間診所,康復師數量十數人。雖然部分機構獲得大額資本注入,例如體創動力獲得的2000萬天使投資,但這只是資本市場對火熱的體育產業的「有棗沒棗,打三杆子再說」,絕大多數商業機構的運營現狀依然嚴峻,從MTT醫學運動康復國際研討會關注度極低便能看出。為什麼在國外極其成熟的運動康復產業,卻遲遲無法在國內發展起來?最根本的原因是大眾對運動康復缺乏清晰認知,儘管它和預防醫學、臨床醫學、保健醫學一起被WHO定義為第四類醫學,但在國內大眾心目中,運動傷病依然不是病,遇到也沒有意識尋求專科醫生尋求幫助。
正因這種心態,讓絕大多數人無法接受並不便宜的診費。以健行者運動康復工作室為例,癥狀診斷加康復性訓練指導,單次收費為400元,最後結果可能是回家自我康復。另外,也是最關鍵的,是政策的不支持。根據國務院頒發的149號文件,《醫療機構管理條例》,不設床位或者床位不夠100張的醫療機構,需要向所在地的縣級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申請,這其中的難度可想而知。正是基礎環境的不利,導致國內運動康復產業遲遲未能跟上體育產業前進的步伐。反觀歐美地區,早已建立起以街區為單位的私人診所式運動康復產業樣態,保證運動損傷人群出家門10分鐘內即可找到最專業的運動康復醫療救助。在歐洲,二戰結束後為開展對負傷士兵、工人的治療和護理,在骨科和物理醫學基礎上,形成康復醫學完整的建設。
在美國,以美國金融機構中專門從事健康保險並進入世界500強的4家機構舉例說明,我們國家95%的產值來自醫院,藥品廠,器械廠,而美國健康產業50%的產值來自於社區,社區包括全科醫生、健康管理機構、在社區開的診所等形成的全面的康復護理模式。歸根結底,歐美等西方國家基於對個人的尊重,藉助二戰契機,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逐步建立起完整的運動康復醫療網路。再回到國內,差距如此之大,該如何奮起直追呢?運動時,全身是整體,許多部位相互作用、相互關聯,傷病絕不僅僅是單純受損局部問題。與此相同,運動康復想要在國內穩步發展,必須從人才培養、政策扶持、市場積累及尋找成熟商業模式四方面入手。
關於人才培養,體創動力的做法或許值得借鑒。其已經與江蘇省體育局、江蘇省體育科學研究所、江蘇省體育科學學會,南京體育學院、江蘇省人民醫院、江蘇省中醫院、明基醫院等達成合作意向,以學科建設為目的,藉助政府制定政策優勢,院校科研力量,商業機構牽頭加強人才儲備建設。關於政策扶持方面,相關部門也已有所鬆動。46號文件里明確提出發展運動醫學和康復醫學的指示,或許在商業機構設立的審批程序上會有所鬆動。雖然看起來運動康復產業在國內略顯暗淡,實際上卻有巨大發展潛力。根據國務院下發的《全民健身計劃(2016-2020年)》所提供數據,到2020年中國運動人口將達到4.35億,體育消費將會達到1.5億元。而《2009-2014健身行業產值規模》表明經常運動的人運動損傷率達到85%以上。經過簡單的數學運算,我們得出的結果是2020年中國將約有3.7億人出現過運動損傷。
如此巨大市場,正在等待發掘。而運動健康產業的商業模式探索也已逐漸清晰。就是去年年末MTT醫學運動康復國際研討會中提到的「體醫結合」+「互聯網線上線下結合」模式。運動康復這座體育產業富礦急需有人來挖掘!推薦閱讀:
※五公里只能跑22分鐘,能提升一下嗎,有什麼忠告?
※在練習高拉和高翻之後,斜方肌緊張,該如何糾正?
※亞洲歷史上有哪些一流的足球運動員?
※《火影忍者》里的跑步姿勢,能跑快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