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茶,是一個不斷祛魅的過程

當下,沒有一種日常消費品能像普洱茶一樣造就如此之多的「大師」。

制茶,因了某人的選料、拼配技藝,造就了種種價值不菲的「名人茶」;存茶,因了某人有意或無意的疏忽,造就了風靡業界的所謂「干倉」大師;泡茶,因了某人善用各種手法泡出適口的濃度,造就了圈內圈外聞名的「第一泡」、「神泡手」;品茶,因了某人熟知各個山頭的茶性,能夠大致咂摸出茶區、樹齡、倉儲狀況等,造就了各類「蒙眼」品茶大師;乃至個別靠東拼西湊、複製粘貼攢出來一兩本茶葉「專著」的文抄公,也堂而皇之成了「研究大師」、「理論大師」。

對「大師」不斷祛魅的過程,正是品飲者自我提升的開始。初入門時,出於對品茶這個陌生領域的敬畏,多數人都會主動放低姿態,洗耳恭聽。「大師」們的種種理論來者不拒,品發霉的「老茶」如飲甘醪;待到水平晉級,具備了一定的判斷能力,開始有所選擇地接受甚至質疑「大師」們的觀點。面對各種茶時,「挑毛病」成了一種習慣,這個階段會發現沒有一款茶是完美的,「大師」們的形象也不再高大,有的甚至可以與騙子畫上等號了;品茶到了最高境界,面對一款茶時,心態早已超越了功利層面,笑看浮雲,再不知「大師」為何物了。

在普洱茶領域,確實有一批不計名利得失的真正茶人,全神貫注於茶之本性,在制、存、泡、品的過程中陶冶性情,收穫無窮樂趣,以高尚的人格感召著身邊的茶友。他們中間卻沒幾個人肯以「大師」自居,甚至非常反感這一稱謂。這部分茶人,可為師,可為友;如果說,有人在自然狀態下「不小心」存放出了一款好喝的茶,並由此躋身「大師」行列,那麼臭豆腐的發明者更有資格成為大師,畢竟臭豆腐的價格要親民得多。懷揣各種目的的自封「大師」,鼻孔朝天,時時擺出一幅「老子天下第一」的姿態,領受追隨者頂禮膜拜。這類「大師」,無論包裝得如何光鮮,最終脫不了一個「賣」字,各種裝逼還不是為了那些來路可疑的「老茶」賣個好價錢?

事實上,每一個被捧紅了的「大師」背後,都隱藏著一個或大或小的利益集團。「大師」在前台表演,跟班的在後台數錢。少了「大師」這層光環,生意自然沒那麼好做了。

未有「大師」之先,品茶已經進行了千百載,也未見什麼不妥。如今「大師」成群,普洱茶卻多了別樣的滋味。難怪今天「大師」的稱謂更多情況下變成了一種調侃。借用一位茶友的話說,「真理樸素,大師平常。神道設教,就得提防。」茶本無所謂對錯,提防的應該是人心罷。

文:老茶鬼 刊登於南方都市報·東莞讀本(2013.12.19)

推薦閱讀:

【案例分析】減肥熟普?還是發酵過度?
普洱茶企:離合作商越近,離消費者越遠
普洱茶沒有保質期嗎?
收藏普洱茶,記住這些商標好防身!
這種「茶」連茶農都不敢碰,你要喝嗎?

TAG:普洱茶 | 品茶 | 大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