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傳一句話,假傳萬卷書。

一段時間一來,我除去平時閱讀書籍外,還喜歡參加一些live,看一些知乎回答、文章,本著去了解一些新穎觀點的初衷,然而有時候卻越聽越糊塗,越看越不懂。

起初我很詫異,怎麼一些東西被人一解釋反而更雲里霧裡了?

再仔細一看,明白了,被繞暈了。

至今為止,我最喜歡的一套書《明朝那些事兒》的作者當年明月在他的序言中有一段話:

我寫文章有個習慣,由於早年讀了太多學究書,所以很痛恨那些故作高深的文章。其實歷史本身很精彩,所有的歷史都可以寫得很好看,我寫《明朝那些事兒》就是為了證明給別人看。

我很贊同這個觀點,就像我一再強調興趣第一,我給很多朋友推薦書籍的時候都是本著「有趣」入手。

幾個月前我在知乎上回答了一個關於各個領域入門書籍推薦,有關經濟類讀物我推薦了三套書《牛奶可樂經濟學》《人人都愛經濟學》《魔鬼經濟學》

當時評論區里有個人諷刺我,說我推薦的這些都是「地攤貨」,我笑笑沒理睬他。

一來他連「入門推薦」這四個字都讀不懂,二來我一貫提倡興趣第一,我推薦的那三本書都是用很切實際的生活問題來解釋其背後的經濟學原理,讀起來容易理解,也可以培養經濟學思維,何樂而不為呢?我要是一上來就推薦《國富論》《資本論》這種巨作,我想除了裝個X之外,沒有其他意義了吧。

有時候這個世界真的很滑稽,很多人都喜歡把一些東西弄的「高深莫測」來彰顯自己的「學識」。

早些年我在一本雜誌上讀到了這麼一句很有意思的話:

所謂的專家,就是把人人都能看懂的話說的鬼都聽不懂。

雖然帶著幾分嘲笑,但是確確實實反應出了這麼一個問題——過度複雜化。

這是一種很典型的錯誤思維,認為一個東西一定要越複雜越好,太簡單沒有意思。

而形成這種錯誤思維的原因大致有兩種:

  1. 故弄玄虛。
  2. 他們自己就沒弄明白。

之前我在托福的一篇TPO里碰到這麼一段對話:

學生:I』m not sure what else to put in the report.

教授:Think about what you』d need to include if you were going to explainyour research project to someone with general or casual knowledge about thesubject, like your parents.

That』s usuallymy rule of thumb: would my parents understand this?

學生在向教授請教關於論文的事時候,教授讓他試著從給父母講述的角度出發來修改自己的論文。你講的東西讓業內人士明白不算什麼,讓外門人士聽懂才是你真正的理解。

知識只有被人們接受、運用才能實現其價值性。

我近期在做輸入輸出時也是以此為初衷,一個問題我能不能把它所有的偽裝剝去,將其本質展現出來?

李笑來在他的得到專欄上也一再強調最為重要的道理就是那些簡單的不能再簡單的大白話了。

大道至簡,真心是一種至高的境界。

亦如那就古話:真傳一句話,假傳萬卷書。

把一個問題簡單化處理還是複雜化處理也會導致不同的結果。

來看下中國歷史上兩次著名的改革。

明朝最傑出的政治家張居正,他最為光輝的事迹想必就是被後世大書特書的「張居正改革」了。

在他之前,還有過王安石變法,當然,最後失敗了。

王安石之所以失敗,是因為他自以為聰明,痛恨舊制度並想要全部改掉。雄心勃勃的什麼青苗法搞得不亦樂乎,搞到最後卻不能用,白搭。

反之張居正就不同了,他很實在。

推行了一條鞭法,最主要在於頒布統一規定,全國稅收由實物變為貨幣稅。改變了自唐朝以來延續了八百餘年的稅制。

從此以後,不管是田賦、徭役還是人頭稅,都有了統一的標準,不是當官的說了算,交上來真金白銀,有就是有,沒有就是沒有,不再任由官員忽悠。

所以事實證明,越複雜的政策,空子就越多,越難以執行,王安石就大體如此。一條鞭法雖然看似簡單,卻是最高智慧的結晶。

老話說的好:

能把複雜的問題搞簡單,那是能耐。

寫在最後,這段時間我寫文章也重新找到了「學習區」。

最開始我寫文章時一些朋友指出我的文章深度不夠,隨後一段時間我也在找所謂的「深度」。

我當時的辦法很簡單,就是往多想,往多寫,隨著我把問題刨解的深入,文章有了那麼一點深度,然而又有新的問題——太繁瑣。

16年12月底的一段時間我寫文章有點收不住,很多東西本來一兩句話能解釋完的我卻寫了一坨字,一個精彩例子能解釋的,我卻繁瑣的再三再四舉例子。

那時很多文章我自己寫完都不想去看第二遍,嫌煩……

在我意識到問題所在後,我便重新思考自己的文章,每次下筆前我都會先整理文章的整體脈絡,想表述的核心思想,例子的引用等等。

我現在要修鍊的就是在把問題刨析透徹的同時也要將文章凝練起來。

加法容易減法難,往裡塞東西誰都會,但是進行合理的篩選,並不折其價值性,是一種能力。

===============================

一個提升認知的公眾號: 生有涯而知無涯


推薦閱讀:

為什麼知乎上有那麼多人熱衷修改問題,使其「標準化」?
知乎上有哪些 Geek ?
怎樣看待在知乎上直播自殺?
對於」推薦給我的問題「這個是根據什麼演算法、或依據推薦的啊
在知乎上提問哪類問題的題主會被打擊?

TAG:知乎 | 阅读 | 写作 |